第63章 西域的未來
- 什么叫大唐正統(tǒng)在西域
- 小蘇打摻了水
- 2065字
- 2025-08-07 20:04:43
這段時間,蘇淮反思了一下在西涼的作為,有點失敗。
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這些手下看不到未來。
倒不是說蘇淮知道未來,而是,沒人能提出一個可行的策略。
不管是姚松還是裴功業(yè),都只具備一個營長水平。
實際上,從蘇淮的角度,秦義要比這兩人更強。
所以,當(dāng)然,不是在戰(zhàn)場上,是政務(wù)上。
而目前,蘇淮所缺的人才,也是政務(wù)。
蘇淮只是要維持基本的穩(wěn)定,多賺點錢出來,至于其他的,慢慢來吧。
西涼這里,蘇淮知道,就算是發(fā)展的再好,以后還是會被全部摧毀。
這就是現(xiàn)實,跟中原完全不一樣,誰都改變不了。
蘇淮雖然很著急向中原進(jìn)發(fā),但是兵力不足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是中原太亂了。
就從今年年末開始,唐末混戰(zhàn)正式拉開帷幕。
蘇淮目前非常矛盾,又想早點回去,又擔(dān)心回去會有問題。
最關(guān)鍵一點,涼州東進(jìn),就算是拿下蘭州,到了長安城下,那就是天下之?dāng)场?
看看大唐立國就知道,就算李二這么厲害,都花費了幾十年。
蘇淮認(rèn)為,這不是最好的辦法,從關(guān)中出擊,是個昏招。
晚上沒事的時候,蘇淮經(jīng)常在腦子里推演,但無一成功。
甚至,蘇淮想著是不是從成都下手,經(jīng)湖廣、江南,占據(jù)半壁江山。
但是,這個方案很快就放棄了,蜀郡,騎兵完全不占優(yōu)勢。
蘇淮現(xiàn)在手里的兵力,就是上萬騎兵。
能復(fù)制的也就是滿洲鐵騎南下,但是,基礎(chǔ),沒有基礎(chǔ)。
關(guān)鍵是沒人跟他商量,所以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
哈尼回來了,一起回來的還有一個人,白集。
這兄妹兩人其實非常不容易,為了維持昆陵,還真是費盡了心思。
“白集,說實話,我不相信你。”
蘇淮第一句話就把兩人都說愣了,無緣無故。
“我是唐人,你的祖上是波斯人,我們注定不是一家人。”
哈尼臉色不太好,看著蘇淮,不知道要說什么。
“哈尼,你自己說,昆陵能撐多少年?”
這句話一說出來,哈尼沉默了,就是因為這一點,才迫不得已出來。
“好,就算我?guī)湍惴€(wěn)住了局面,游牧民族的特性,你也知道?!?
這樣的分析,蘇淮跟哈尼討論過很多次,沒辦法,這就是現(xiàn)實。
“我可以斷定,西域,永遠(yuǎn)不會成為一個統(tǒng)一體,永遠(yuǎn)。”
白集看著蘇淮嚴(yán)肅的表情,明白他的意思。
“將軍,真的沒有辦法解決嗎?”
“伊娜、伊蘭我都說過這樣的話,留在西域,那就是死路,這是你們給后代留下的死路。”
“隋文帝登基前跟手下的大臣說了一句,你們把楊家推上了絕路?!?
蘇淮也不過多解釋,簡單說了兩句,白集就明白了。
“我跟哈尼說過,我肯定要回中原,西域這個攤子,我不會管,也管不了?!?
“將軍,你也做不到?”
蘇淮笑了,就算是過了千年,有了飛機,還是一樣,做不到。
目前這個環(huán)境,從涼州到安息,要走差不多小半年,怎么管。
再就是人口,一個小城就千把人,能養(yǎng)活多少軍隊。
大軍來了,肯定擋不住,只能投降。
但是,大軍一走,城內(nèi)的人肯定又會恢復(fù)原狀。
所以,只有殺,把所有物資搶劫一空,注定沒有發(fā)展。
“西涼,我勉強能穩(wěn)住,這里不一樣,有城,還有良田,只要能養(yǎng)活百姓,還能撐得住?!?
蘇淮知道唐末兄妹的意思,希望借助鎮(zhèn)西軍,維持住當(dāng)前的局面。
回鶻人來了,不管是安息、碎葉還是昆陵,估計都難免。
“既然這樣,在下告辭了?!?
白集既然明白蘇淮的意思,也不再強求了。
“白將軍,你要什么?”
“是那個王位,還是什么?”
白集一愣,王位?
“你想過沒有,人,活著的最大意義是什么?”
蘇淮知道,這些人心里都有一個執(zhí)念,要想說服他們,不太容易。
白集傻了,哈尼也傻了,這是什么問題?
“維持家族的輝煌?還是說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
想要改變這些人的想法,必須摧毀他們心里的信念。
“我的祖上,你們都知道,是武烈將軍,傳下來的子孫后代,幾百人有了。”
“你們想想,難道,我必須要成為他那樣的人才行?”
蘇淮站了起來,聲音很輕,無所謂了。
能說得清楚,最好,說不通,隨便他們了。
“白集,要是成王拜相,我相信,沒問題?!?
“要想祖祖輩輩傳承下去,誰都做不到?!?
差不多了,有些事,要他們自己想清楚。
手下這些大將,蘇淮都是一樣的話語。
部隊已經(jīng)開始擴編了,所謂的窮兵黷武都是這樣來的。
總不能等著敵人打過來再擴軍,哪里趕得及。
兩個衛(wèi)軍,肯定少了,鎮(zhèn)西軍至少要組建五個衛(wèi)軍。
一個衛(wèi)軍7000人,三萬鎮(zhèn)西軍,橫掃西域,肯定沒問題了。
還有一個小麻煩,兵刃,現(xiàn)在制造武器,難度很大。
鐵礦石有了,石炭也有了,只是提煉的過程,太慢了。
這個年代,煉鐵非常困難,更別說煉鋼了。
小半年過去了,不過煉出了上千斤,太慢了。
對于這些技術(shù),蘇淮也沒有什么好辦法。
那些鐵匠也只是半瓶水,能做成這個樣子已經(jīng)不錯了。
蘇淮去看過,不過,這些工作,他確實不知道。
不過,他有相關(guān)的見識,知道怎么回事,慢慢改進(jìn)唄。
為了驗證,蘇淮拿了上百斤鐵坯,開始煉鋼。
鐵甲軍這種,蘇淮想都不想,關(guān)鍵是鋼管,怎么做出來。
蘇淮的想法,要是能做出上千支鋼槍,什么事都能解決。
但是,事實證明,有時候,看著好像一張紙的距離,實際上要走千年。
半個月后,蘇淮不得不放棄了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回到了冷兵器上面來。
那些廢棄的鋼管成了鋼釬,好幾十根,正好配屬給了護衛(wèi)隊。
不過,研發(fā)出來鋼,有個好處,那就是弩箭有了更尖銳的箭頭。
再就是,開始鍛造全鋼的弩箭,作為破擊鐵甲軍的利器。
中原還是有很多比較厲害的部隊,必須提前準(zhǔn)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