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再赴淮南 山雨欲來
- 三國:我,曹昂,被曹操偷聽心聲
- 偏執癥重度患者
- 2411字
- 2025-08-28 21:00:00
在許昌并未停留太久,曹昂便再次辭別了父親曹操,以及府中眼含不舍的鄒氏與呂玲綺。
這一次,他身邊的核心班底依舊是典韋與賈詡,但身份與心境已截然不同。
不再是征戰的先鋒,而是肩負一州重任的封疆大吏。
車隊駛出許昌城門,曹昂回頭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城樓,心中感慨萬千。
【此番離去,不知何時再歸。而下次回來時,中原大地不知又是何等光景。】
他深吸一口氣,將那一絲離愁壓下,目光轉向東南方向,變得堅定而沉凝。
隊伍沿著官道行進,曹昂騎在馬上,敏銳地察覺到了與往日不同的氣氛。
中原大地,仿佛一張逐漸繃緊的弓弦,彌漫著一種山雨欲來前的壓抑和緊張。
官道上,運送糧草的輜重車隊明顯增多,民夫在官兵的催促下,推著滿載糧袋的獨輪車或驅趕著牛車,艱難地向北而行,揚起陣陣塵土。
每隔一段距離,還能看到一隊隊開拔的士卒,甲胄鮮明,旗幟招展,沉默地向北方邊境地區集結,腳步沉重,帶起肅殺之氣。
沿途的村莊,似乎也比往常安靜些,田野里勞作的百姓少了些,偶爾能看到鄉間小吏在張貼告示,或是宣讀著什么,內容大抵與加征糧秣、抽調民夫有關。
百姓們的臉上少了平和,多了幾分憂慮和對未來的茫然。
曹昂默默地看著這一切,眉頭微蹙。
【大戰將至的氣息……如此濃重。父親面臨的壓力,比想象中更大。這些糧草、這些兵員,都是未來決戰的本錢,也是無數家庭的負擔。】
他的心情不由得更加沉重,那份揚州刺史的任命所帶來的些許興奮和得意,早已被這沉重的現實沖刷得干干凈凈,只剩下沉甸甸的責任感。
【袁紹的實力,果然恐怖。尚未正式開戰,便已逼得父親如此全力以赴地備戰。我淮南之地,必須更快地穩定下來,產出更多的糧草,訓練更多的兵士,才能不負父親所托,成為可靠的依托。】
他甚至開始思考更遠:
【若中原戰事不利,大量流民南逃,淮南能否承受得住?又該如何安置?孫策在江東虎視眈眈,是否會趁火打劫?】
一個個問題在他腦中盤旋,讓他絲毫不敢懈怠。
一旁的賈詡瞇著眼,似乎也在觀察著沿途景象,但他臉上依舊是那副古井無波的表情,讓人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典韋則警惕地護衛在曹昂身側,對周遭的緊張氣氛似乎并不太在意,他的職責很簡單,就是保護曹昂的安全。
“文和先生。”
曹昂忽然開口,聲音有些低沉。
“依你看,袁曹之戰,何時會見分曉?”
賈詡緩緩睜開眼,慢悠悠地道:
“侯爺不必過于焦慮。大戰籌備非一日之功,尤其實力相當之下,更需等待時機。眼下雖是山雨欲來,但真正電閃雷鳴,尚需時日。侯爺有足夠的時間經營淮南。”
他的話總是帶著幾分莫測高深,但也稍稍安撫了曹昂有些焦躁的心情。
【是啊,急也無用。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淮南的事情做好。】
曹昂點了點頭,不再多問,只是更加專注地觀察和思考著。
車隊繼續向南,離許昌越來越遠,離壽春越來越近。
身后的中原大地,正為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緊鑼密鼓地準備著;而前方的淮南,等待曹昂的,則是同樣充滿挑戰與未知的鎮守生涯。
他深吸一口氣,將沿途所見所聞帶來的震撼與壓力,轉化為前行的動力。
……
車隊終于抵達了壽春城下。
相較于許昌周邊彌漫的緊張戰備氣息,壽春城似乎稍顯平靜,但城頭守軍林立,巡邏嚴密,顯見并未放松警惕。
曹昂望著熟悉的城墻,心中稍定。
【總算到了。接下來,便是要在此地扎根,應對四方風雨了。】
入城后,曹昂吩咐道:
“文和先生年事已高,一路勞頓,先回府邸好生歇息吧。典韋,你隨我去官署。”
賈詡確實面露疲態,從馬車中探出身,咳嗽了兩聲,聲音有些沙啞:
“多謝侯爺體恤。老朽這把骨頭,確實有些吃不消了,便先行回府歇息,晚些再向侯爺匯報。”
他拱手行禮,在仆役的攙扶下,向著早已安排好的住所走去。
曹昂不疑有他,點點頭,便帶著典韋和幾名親隨,徑直前往刺史府署衙。
而另一邊,賈詡在拐過幾個街角,確認無人特別注意后,疲憊的神情瞬間收斂,眼神變得銳利而深沉。
他對仆役低聲道:
“我去城中藥鋪抓些安神的藥材,你們先將行李送回府。”
支開隨從后,他步履雖緩卻方向明確地向著城西的軍營走去。
軍營轅門前,守衛的士兵認得這位侯爺身邊的重要謀士,不敢阻攔,恭敬地放行。
賈詡徑直來到中軍一處偏帳,帳內,已是偏將的胡車兒正埋首于一堆軍務竹簡之中,粗壯的手指笨拙地比劃著,眉頭緊鎖。
“胡將軍。”
賈詡的聲音平淡地響起。
胡車兒聞聲抬頭,見是賈詡,連忙站起身,臉上習慣性地堆起憨厚甚至略帶諂媚的笑容:
“哎呀,是賈先生!您老怎么到軍營來了?快請坐!可是侯爺有什么吩咐?”
他一邊說一邊手腳麻利地給賈詡搬來胡凳。
賈詡沒有坐,只是目光平靜地看著他,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讓胡車兒臉上的笑容漸漸有些僵硬。
“胡將軍。”
賈詡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像重錘般敲在胡車兒心上。
“這些年來,你藏在心中的那個秘密,守護得很辛苦吧?”
……
與此同時,曹昂已踏入刺史府署衙,得到通報的諸葛亮、張遼、徐庶、石韜、孟建等人早已迎了出來。
“侯爺!”
“恭迎侯爺歸來!”
眾人臉上都帶著真摯的喜悅之情。
雖然分別時間不算太長,但曹昂此次是以全新的身份回歸,意義非凡。
諸葛亮依舊羽扇輕搖,神色從容,但眼中也帶著笑意:
“亮等日夜期盼,總算將侯爺盼回來了。”
張遼抱拳,聲如洪鐘:
“末將參見侯爺!聽聞侯爺在關中又立大功,威震西涼,末將等與有榮焉!”
徐庶、石韜、孟建等人也紛紛上前見禮,氣氛熱烈而融洽。
曹昂看著這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踏實感。
【有孔明、文遠他們在,淮南的根基就在。】
他笑著拱手回禮:
“諸位辛苦!一別數月,見諸位皆安好,我心甚慰。走,進去說話,我還需好好聽聽這幾個月淮南的情況!”
眾人簇擁著曹昂進入正堂,各自落座。親兵奉上茶水。
短暫的寒暄過后,會議很快轉入正題。
諸葛亮開始條理清晰地匯報曹昂離開期間的各項政務、屯田進展、戶籍整理、賦稅收入等情況;張遼則匯報了軍務整頓、城防加固、以及對江東方向的偵查情況。
曹昂認真地聽著,不時發問,心中對淮南當前的狀況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孔明果然大才,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文遠治軍亦是嚴謹。看來我離開這段時間,淮南并未出什么亂子,反而更加穩固了。這真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