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繪版植物塑造的人類史:香料和棉花改變世界
- 史軍
- 1909字
- 2025-07-16 16:05:53
可可豆如何從硬通貨變為全球美食?
在傳統種植條件下,可可豆的產量實在不高。在阿茲特克帝國統治時期,周邊部落都需要將可可豆作為貢品進行朝貢。這種稀缺性,一度讓可可豆成為阿茲特克帝國的通用貨幣。當時,用80~100粒可可豆就可以買來一套華麗的服飾,而這僅僅相當于兩個可可果的產量(每個可可果里面都有30~50粒可可豆)。
與金銀不同,可可豆這類硬通貨是可以吃的。美洲人吃可可豆的歷史非常久遠,在墨西哥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公元前1900年存放在容器里的可可豆。此外,在多處不同年代的遺址中都發現了可可豆,奧爾梅克人、瑪雅人、阿茲特克人都喜歡吃可可豆。
在美洲神話中,可可豆被視為神賜的食物。在瑪雅人的傳說中,可可豆是羽蛇神(Plumed Serpent)賜予瑪雅人的食物。無獨有偶,在阿茲特克人的神話傳說中,羽蛇神在滿是食物的神山之上找到了可可樹,并把它賜予了阿茲特克人。這些神話傳說都表明這種食物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在阿茲特克帝國的統治下,周圍的部落都需要將可可豆作為貢品進行朝貢。可可豆一度成為阿茲特克帝國的通用貨幣。
可可樹的拉丁文屬名是“Theobroma”,由著名植物學家林奈命名,意為“神的食物”(theo=god,broma=food)。起這個名字,大概是因為林奈比較迷戀可可的滋味吧。
可可樹的神奇之處與生長特性有關系。常見的桃、李、梅、杏等植物,花朵大小與果子大小基本上是成比例的。而可可樹的花朵很小,大概只有成人大拇指的指甲蓋那么大。實在無法想象,這樣小的一朵花,將來會變成一個比拳頭還大的果子。而且,這些果子并不是掛在嫩枝上,而是直接長在樹干上。這種神奇的“老莖生花”現象也增添了可可的神秘感。
不過,在可可的原產地,它的名字就不那么高雅了,阿茲特克人稱其為“xocoatl”,意思是“苦水”,這倒確實符合可可的基本味道。歐洲人最初看到美洲人吃可可的方法時,簡直無法接受。美洲人會把磨碎的可可倒入由辣椒、香草、玉米粉和來自紅木的胭脂樹紅混合而成的漿液中,打出泡沫,然后開始暢飲。
這種飲料在阿茲特克人看來是獲得勇氣的象征,因為它像敵人的鮮血;而歐洲人對其評價是“簡直像泔水”。盡管如此,這樣奇異的飲料卻讓人欲罷不能,因為可可中的咖啡因和可可堿會帶來非常特別的舒適感。
除了這些生物堿,可可的風味物質也極具吸引力。打開一個可可果,里面并不是棕黑色的巧克力,而是一堆裹著像冰激凌一樣的白色果肉的種子,這層果肉有淡淡的酸甜味,但它并不是制作巧克力的關鍵原料。制作巧克力,需要把可可豆取出來進行堆積發酵。
在經過3~9天的發酵之后,可可豆開始散發迷人的香氣,這個時候就需要把發酵好的可可豆曬干,然后打包銷售,或者進入下一步烘焙。烘焙的作用是讓發酵產生的風味物質進一步反應,最終形成巧克力的獨特味道。烘焙好的可可豆經過研磨、攪拌,就能制作成巧克力了。
后來,西班牙的貴婦們把巧克力漿里添加的辣椒面和玉米粉,換成了肉桂、胡椒和肉豆蔻,而后又加入精致的細砂糖和牛奶,于是就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巧克力。
隨著加工技術的發展,利用壓力設備可以把可可液塊中的可可粉與可可脂分開。可可粉可以作為沖飲原料,而乳白色的可可脂則用于調配巧克力原漿(可可液塊),制成不同可可含量的巧克力。如果直接用可可脂加工巧克力,就會得到白巧克力。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巧克力,市場上還有一些特別奇怪的巧克力:有的苦味很重,有的嚼起來像面團。實際上,“面團巧克力”并不是真的巧克力,真的巧克力會在舌尖自然融化,帶來絲滑的口感。這種美妙的體驗源于可可脂特殊的性質——熔點(34~38℃)與人體體溫相近。而很多使用代可可脂的巧克力風味產品,就沒有這樣的魅力。
代可可脂實際上是利用棕櫚油氫化而成的制品,通常來說,代可可脂的熔點比較高,口腔的溫度難以讓其融化,也就有了嚼面團的感覺。代可可脂因為易成形、加工方便且價格低廉,所以被廣泛用于各種巧克力風味的食品中,只是其味道實在遠不及真正的巧克力。
食用巧克力會讓人感到幸福,這是因為巧克力中的可可堿會刺激我們的大腦產生多巴胺,這種物質與我們感受快樂和愛直接關聯。簡單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吃年夜飯時的幸福感,正是多巴胺的作用。但是,有些動物卻無福消受巧克力,比如狗狗。
網上流傳的“不能給狗狗吃巧克力”的說法確實是真的,因為巧克力中的可可堿和咖啡因會讓狗狗中毒,出現心跳加快、嘔吐等癥狀,類似于人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意式濃縮咖啡時的癥狀。狗狗吃巧克力中毒的嚴重程度與巧克力中的可可堿含量,以及狗狗的體重都有直接關系。大型犬如果誤食了一點牛奶巧克力,通常問題不大;如果誤食的是白巧克力,就更不用擔心了。
直到西班牙人來到美洲時,可可豆仍然是阿茲特克帝國的硬通貨。殖民者在國王的宮殿里找到了數以萬計的可可豆,按照當時的可可豆價格計算,這可是一筆相當驚人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