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藝文化
- (日)柳宗悅
- 1338字
- 2025-07-17 16:33:23
序
在從美術文化走向工藝文化的過程中,我感到了造型文化的方向。此話絕無排斥美術之意,在我看來,美的方向在于同生活的結合。這方面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是時候將美術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此時此刻,美術的工藝化生出了全新的意義。當美與生活相結合時,工藝文化便會顯現,將美的健康化呈現在我們眼前。不緊扣生活的美,稱不上真正的美,我們必須開拓一條道路,讓美在與生活的交匯中變得越來越美。詮釋這一真理,正是未來的美學應肩負的職責。
這一原理的內涵是什么?要如何使之成為可能?工藝之美的目標必須是什么?美與工藝性存在怎樣的關系?解答這些問題,便是本書的任務。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在同一間屋子里撰寫的。屋里掛著一塊匾,上書禪語二字——“無事”。細細想來,我想在這座山莊寫下的真理也能歸結于這兩個字。在我看來,工藝之美的歸宿除此二字不作他想。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對于哪個民族,這都是永恒不變的理念。它雖是闡述禪意的詞語,但美也是如此,乍看似是凡庸的理念,卻沒有比這更正常、更切實的目標了。若將文化的基礎置于其上,歷史將變得何等準確可靠。尤其是在緊扣生活的工藝領域,這一理念才是不可動搖的目標。
本書大體由三部分組成:上篇可算作導言,闡述工藝在各種藝術中的位置,特別是在造型領域相對立的美術和工藝之間的關系;中篇為工藝的分類,旨在介紹各種工藝的特點和局限性;下篇即結論,是全書的重中之重,既是“工藝美”論,也是“工藝文化”論。我將重點論述工藝為何能為締造美之國度做出巨大貢獻,以及工藝性為何是美本身的重要元素。
在闡述這些觀點時,我幾乎沒有借助任何外來思想。在構建、記述工藝論時,也許我本該與廣大學者一樣,反復查閱國內外參考文獻,添加微細的腳注,但我跳過了這些步驟。一方面是因為放眼四周并無切實可靠的工藝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意識到,這是一門應該在日本創立的學問,我也希望它能在日本蓬勃發展起來。在我們工藝界掀起的運動被稱為“民藝運動”,我們暗自自豪,因為它不是外國思想的產物,而是日本自己孕育而生的。我們研究過當今西方人對工藝采取的立場,卻沒有太多收獲,因此本書闡述的思想不具有模仿性。今日的思想界與造型界過于傾向效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開創屬于我們自己的道路意義重大,即便它尚不成熟。必須有先驅從日本走出來,照亮前路。在我看來,時機已然成熟。
我將這些年零散寫過的各種工藝論綜合起來,在本書中進行了梳理,并調整順序,盡可能周到細致地闡述。為防止論點過于抽象,全書各部分都結合實例進行了具體的講解。在我看來,若要探討“工藝”這一緊扣器物的領域,這才是最理想的方式。配上插圖和簡短的注釋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在脫離器物的前提下探討美也毫無意義。
希望本書的讀者可以一并閱讀我在該領域的主要作品《工藝之道》,這本書將幫助大家領悟蘊藏在工藝世界中的種種神秘真理。另外在最近出版的《何謂民藝》和《工藝》中,也有提及工藝美論的概要。
本書的一半寫于豆州[1]的今井濱,另一半寫于相州[2]的箱根。誠摯感謝中丸一平先生與住井辰男先生慷慨提供幽靜的別墅供我借住,感謝式場俊三先生對本書出版事宜的幫助。
一九四一年九月一日
于函嶺小塚山莊
柳宗悅
注釋:
[1]豆州,古伊豆國的別名,相當于今天的靜岡縣東部。
[2]相州,古相模國的別名,相當于今天的神奈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