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佛道之爭

云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45座,附屬石窟209個,大小造像59000余尊,規制極為宏大,開一時風氣之先。但關于云岡石窟,歷代文獻記載極為稀少,這是因為云岡本身的砂巖質地,導致石刻銘記不易保存。不得不承認,關于云岡石窟,我們所知甚少。

南北朝時期的酈道元(約470—527),任東荊州刺史,曾到平城(北魏中期都城,今山西大同東北)游歷。在他的《水經注》中,留有對云岡石窟的描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边@成為歷代云岡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名句。我們的故事就要從這里講起。

公元4世紀,西晉覆滅,中原戰亂頻仍,生民流散嚴重,勞動力緊缺,因此,四分五裂的割據政權,把擄掠人口、財富、牲畜作為增強實力的重要手段?!段簳防锩苊苈槁槎际穷愃频臄祿?。《魏書·太祖紀》中記載,僅天興元年(398年),陸陸續續往京師遷徙的就有“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余口”,“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

對于這些向內遷徙的新移民,政策也給予支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下令,分田發牛,既給勞動資料,又給勞動工具,“詔給內徙新民耕牛,計口受田”。

從這些措施中可以窺見新政權的決心。正是那一年的七月,北魏正式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希望在這里建立永久性的都城。建立帝都這樣的大型國家基建工程必然需要海量工匠,遷徙而來的數以萬計的“百工伎巧”大有用武之地,而他們也成為未來平城石窟寺營建的勞動人才儲備。

從天興元年道武帝遷都平城,到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467—499)遷都洛陽,平城作為北魏國都的時間長達九十六年。在這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平城既是中國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國北方的文化中心。歷任北魏皇帝不但讓大量的勞動技術人口遷移至平城,也致力于網羅才學之士。

道武帝之孫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對待佛教的態度頗為搖擺。《集古今佛道論衡》中描述,太武帝執政之初對佛教治國相當向往,“每引高德沙門,與談玄理。于四月八日(佛誕日),輿諸佛像,行于廣衢,帝親御門樓,散花禮敬,篤敬兼至”。尚未攻下北涼的時候,太武帝就曾以兵力相威脅,希望能得到北涼的高僧曇無讖。但也正是這位太武帝,后來下令誅殺和尚,毀滅佛像,下詔在全國范圍內發起滅佛運動。古代中國共有三次滅佛運動,史稱“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就是其中一“武”。

拓跋燾身邊有一位重要的智囊崔浩(381—450)—他輔佐北魏歷經三帝,可稱“三代國師”。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家中歷代為官,崔浩本人才藝通博,智謀過人,時常自比為張良。道武帝、明元帝兩朝,崔浩都受到重用。因他文辭和書法出眾,道武帝時常命他跟隨左右。

道武帝長年服用寒食散,晚年的他可能已出現神經中毒的癥狀,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左右官員常常因為微小的過失就被治罪乃至殺頭。百官為了保命,對這個暴跳如雷的皇帝能躲則躲。崔浩當時年輕,只是個負責文書工作的著作郎,在官僚都懶政以避禍的情況下,“浩獨恭勤不怠,或終日不歸”。道武帝倒也有溫情脈脈的時候,他甚至叫人給崔浩送粥,以示關懷。當時的滿朝文武中,崔宏、崔浩父子以忠直著稱,幾乎唯有他倆沒遭過皇帝的罪責。

這份專寵和倚重,到了明元帝拓跋嗣(392—423)執政期間更加突出。此時崔浩已經不僅僅是皇帝身邊的文化官員,更是軍情國事及重大政策的參與者和謀劃者。加上崔浩精通天象和陰陽術數,為帝王預卜吉兇屢次應驗,所以深受信任。作為皇帝的重要智囊,崔浩常為明元帝講授經書。明元帝拜崔浩為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每次郊祀天地時,崔氏父子都可以乘坐軒軺車,規格待遇之高,令時人羨慕不已。太武帝拓跋燾當時是皇長子,他之所以能被立為儲君,也是崔浩向明元帝進言獻策的。

拓跋燾即位后,上層官員忌恨排擠崔浩,太武帝礙于眾議,只好讓崔浩賦閑回家,但每遇重大軍情事務,還是向崔浩請教。崔浩也不含糊,屢次力排眾議,精準判斷時機,輔佐太武帝在戰爭中接連獲得勝利。崔浩曾預言,太武帝能攻克胡夏、蠕蠕(柔然)這兩支強敵,后來果然應驗。戰爭除掉了太武帝的心腹大患,不但化解了來自北方和關中地區的軍事威脅,也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北魏國力因此大大增強。

根據《魏書》記載,崔浩“織妍潔白,如美婦人”,容貌清俊,皮膚如女子般白皙纖細,是玉樹臨風的斯文美男子。但太武帝曾當著軍隊的面,大聲稱贊崔浩說:“汝曹視此人,尫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朕始時雖有征討之意,而慮不自決,前后克捷,皆此人導吾令至此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們這些當兵的瞧瞧,別看這人瘦了吧唧,拉不得弓,舉不動矛,但他胸中見識勝過裝甲雄兵。我起初有出征打仗的心思,左思右想就是下不了決心,后來能一路打勝仗,全靠這個人指導我,我才有了今天!

其時崔浩已經重新回到北魏的權力中心,進爵東郡公,拜太常卿。太延五年(439年),同樣在崔浩的輔佐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了北涼,將北涼宗族和官吏民眾三萬戶遷到平城,其中僧徒據說就有數千人。北涼以佛教治國,高僧眾多,北涼僧團被延請到平城,成為權力的座上賓。高僧玄高成為北魏太子拓跋晃(428—451)的門師,高僧慧崇成為尚書韓萬徳的門師,北涼太傅張潭的門師高僧曇曜也受到了太子晃的禮重。

崔浩本人親近道教,研究過秦漢時期巫師方士的讖緯之術,擅長天文歷算,也會扶乩,能以天道之名為帝王指點經緯。短暫居閑在家的日子里,崔浩一度打算修煉服食養性之術,便拜了天師道道人寇謙之為師。

北涼僧團到了平城之后,崔浩見太子等身居高位者都以僧人為師,太武帝也想效仿北涼以佛教治國,便多次上疏,向太武帝推薦道教,并舉薦寇謙之。太武帝一開始沒當回事,崔浩一再陳其利害,太武帝最終同意派人祭嵩岳,宣布崇拜天師道。

當時的北魏太子拓跋晃身任監國,每次父親太武帝離開首都平城,便由他代為理政,可以說已是大權在握的“未來帝王實習生”。拓跋晃篤信佛教,抵達平城的北涼僧團爭取到了高層的支持,開始在平城興建佛寺。崔浩意識到,太子未來一旦即位,在僧人門師的影響下,一定會采用佛教治國。這不僅事關崔浩的切身利益和政治地位,也關乎他心心念念的文脈傳承。崔氏是世家大族,本是北方的知識精英,崔浩雖在異族政權為官,對“改蠻夷入華夏”還是有執念的。他希望使鮮卑入漢禮,用儒家文化傳統規范少數民族政權,以承圣人之業,而不是去營造一個犍陀羅式的、政教合一的佛禮國家。在崔浩心目中,佛教非我華夏,乃是外來宗教,佛陀系統里的各路神仙,也都屬于“胡神”。

出于這種擔憂,崔浩頻頻對太武帝施加影響,他和寇謙之力勸太武帝改年號為“太平真君”,一個典型的道教年號??苤t之還上奏,請太武帝登道壇、受符箓,建靜輪天宮,與天神交接。看在崔浩的分兒上,太武帝一一照辦。

太子晃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建造靜輪天宮曠日持久,勞民傷財,崔浩則反告太子晃謀反,有不臣之心。在崔浩的影響下,太武帝下詔令全國上下禁止私養僧人和金銀工匠,否則滿門抄斬。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太子的門師玄高、尚書的門師慧崇都被抓捕并處死,太子都無法出手相救。幾年后,年僅二十四歲的太子拓跋晃于東宮一命嗚呼,有人說他死于憂慮,有人說他被暗殺,總之,都是非正常死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县| 永寿县| 玉环县| 房产| 开封市| 临沧市| 稷山县| 吉林省| 上犹县| 神农架林区| 正镶白旗| 淮南市| 福鼎市| 那曲县| 松桃| 新乐市| 凭祥市| 安岳县| 稻城县| 富民县| 绵阳市| 蓬莱市| 敖汉旗| 兴海县| 都江堰市| 古蔺县| 文安县| 静宁县| 阆中市| 原阳县| 青田县| 闸北区| 二手房| 威海市| 威宁| 东宁县| 石阡县| 西青区| 巩义市| 湘潭县|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