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岡:人和石窟的1500年
- 蒯樂昊
- 1055字
- 2025-07-17 16:24:00
緣起
1942年夏天,北京大學史學系一位剛滿二十歲的年輕人,在假期游歷中,途經大同市郊外三十里處的一片巖石山川。他被恢宏壯美的崖刻大佛深深吸引,并記住了那個極美的名字:云岡。
彼時的北京大學已經南遷,與清華、南開一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那位年輕人也并沒有深入云岡,因為那里被日本人占據了。一支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調查隊,在長廣敏雄、水野清一兩位學者的帶領下,正在對云岡石窟進行考察和發掘。
這名白凈、斯文的年輕人,名叫宿白,來自東北。他當時絕不會想到,荒野石窟深處的那兩位日本學者日后會成為他在學術上的論敵。他更不會想到,這一場駐足凝視,竟是他一生學術研究的起點。在他后來的學術生涯中,他遍歷中國所有石窟寺的研究,而他與云岡之間一場超越大半個世紀的緣分也就此開啟。
云岡石窟,世界佛教藝術之瑰寶,歷經千年,大美猶存。宿白先生說:“云岡石窟影響范圍之廣和影響延續時間之長,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擬的。……對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東方早期石窟的關鍵。”—此時的宿白,已成為中國考古學界的泰斗級人物。
云岡可以說是宿白先生中國石窟寺研究的起點。1947年,宿白在參與整理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善本書籍時,無意中在金石學家繆荃孫傳抄的《永樂大典》天字韻“順天府”一條所引用的《析津志》中,發現了一篇名為《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簡稱《金碑》)的碑文,碑文記錄了自唐迄金武州山一帶石窟寺的興修設置。
碑文不長,僅2100多字,記述卻很詳備,征引宏博,前所未見。
如今細讀《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依然能感受到古人的文辭之美:
在宿白先生錄文附校注的版本里,“與天地而同久”六字接連出現了兩次,宿先生懷疑此六字為衍文,即因繕寫、刻版、排版錯誤而多出來的字句。但這重復的字句,恰恰反映了石窟歷代開鑿者孜孜念念的雄心:欲與天地同久。
繆荃孫所抄《金碑》,抄錄年代并不久遠,卻成了孤本。他抄錄的幾冊《永樂大典》,已在庚子事變中不知所終。
當時的宿白敏銳地意識到,碑文里記載的武州山大石窟寺,應該就是他曾經深深凝望過的云岡石窟。只是早在遼金時期,還沒有“云岡”這個名字。
云岡,這個極美的名字,起于何時、起于何因呢?
答案留待晚些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