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朱由檢,要開演了……
- 穿越朱由檢,請大明赴死
- 一橛柴
- 4246字
- 2025-07-20 18:00:00
朱由檢緩緩走回御案前,拿起了那三本薄薄的冊子。
他沒有說話,只是隨手翻開了其中一本。
修長的手指劃過紙頁,發出“沙沙”的輕響。
聲音不大,但在此刻死寂的文華殿之中,卻格外清楚。
時間,仿佛被無限拉長。
每一息,都是煎熬。
終于,朱由檢合上了冊子,抬起眼,目光平靜地掃過階下神色各異的群臣。
這是一把毋庸置疑的利劍,但真要把劍刺出去那就是犯傻了。
引而不發的導彈,才真正具備威懾力。
一旦真正發射了,那就只能一起去爛泥地里打滾了。
中央、地方瞬間空缺兩百余人,不僅僅是國事必然會陷入停滯混亂。
而對空缺的爭搶、撕咬、結黨、群攻,還會將混亂進一步擴大化。
當然這是歷史上崇禎才會做的選擇。
而我朱由檢,那當然是選擇——開演!
朱由檢抬起眼,用一種近乎悲憫的目光,緩緩掃過階下眾人,然后將那三本冊子輕輕一扔。
“朕在想,若是將這三份名冊公之于眾,悉數查辦,我大明的朝堂,怕不是要為之一空?”
他頓了頓,身體微微前傾,像是在與眾人商量一般,用一種溫和的語氣問道:
“諸位愛卿,你們說,朕……應該將這名冊公開嗎?”
殿中死寂一片。
這個問題,無人敢答。
說應該?
這不僅是得罪滿朝同僚,更是將自己也推到了風口浪尖。
誰能保證自己就一定清白如水,不在那兩百余人的名單之中?
說不應該?
那更是取死之道!
新君剛剛才用雷霆手段拿下了七名閹黨干將,正是立威之時,你跳出來說不該查,是何居心?
是想為貪官張目,還是你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這是一道必死題。
百官噤若寒蟬,許多人甚至將頭埋得更低,生怕被皇帝的目光掃到。
站在百官前列的幾位閣臣,此刻也是如坐針氈。
李國普焦急地以目示意首輔黃立極。
閣臣之任,正是在皇帝與百官之間居中調和,平穩國事,如今這時,正是首輔該出面的時候。
然而,黃立極卻仿佛沒有看到他的眼神,眼觀鼻,鼻觀心,甚至微微低下頭,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樣。
見此情形,李國普心中不由憤恨不已。
黃立極!黃立極!你這該死老物!
國家托之以首輔之責,怎么在這等時候匿身不出,明哲保身?!
他抬頭看了一眼御座之上的年輕天子,那張年輕的臉上還掛著溫和的笑意。
但他卻分明見到那笑意逐漸淡去。
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就不是公開不公開的事情了。
沉默,有時候比反對更容易讓帝王暴怒。
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不是兩百多人了,大獄牽連之下,哪有人能夠保證獨善其身?
國家之事又將走向何方!
罷了!
李國普心一橫,深吸一口氣,毅然出列。
“臣,以為不該。”
此言一出,頓如平地驚雷。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幾乎全是訝異和敬佩。
朱由檢看著他,臉上仍是笑意:“哦?為何不該?”
李國普對著御座深深一揖。
“陛下,貪腐之弊,非一日之寒,乃積年沉疴。”
“若此刻將名冊盡數公開,牽連甚廣,朝野震動。”
“屆時,各部衙門,怕是十不存一,天下政務,恐將陷入癱瘓。”
“國事如人身,沉疴已久,斷不可下虎狼之藥。當以溫補之方,徐徐圖之,固本培元,方是長久之道。”
“若用雷霆手段,只恐舊病未去,而元氣先傷,國本動搖啊,陛下!”
他一番話說得懇切至極,講完之后,便深深一拜,伏地不起。
殿中,依舊是一片寂靜。所有人都在等皇帝的反應。
朱由檢心中有一些小震撼。
他原本設計的是自己唱完這場獨角戲。
卻沒想到這天啟朝萬馬齊喑的朝堂之中,居然還有這么勇猛的人。
這究竟是誰的部將?
為何我在讀后世史書的時候對他居然毫無印象。
朱由檢邁步走到階下職官屏風處,目光在上面逡巡片刻,取下了“李國普”的職官浮本。
他一目十行快速看過,轉過頭居然有些不可思議。
“李愛卿,你竟是北直隸,保定府,高陽縣人?”
此言一出,李國普伏在地上的身子猛地一顫。
來了……
他心中頓時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涼。
是啊,高陽縣,距離那權傾朝野、遺臭萬年的大宦官魏忠賢的老家——肅寧,不過七十余里。
在這個節骨眼上,皇帝提起他的家鄉,用意不言自明。
這是在懷疑他,懷疑他這個“同鄉”,是在為閹黨余孽開脫!
巨大的委屈和不甘涌上心頭,李國普猛地抬起頭,直視著朱由檢,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顫抖。
“陛下!臣……臣與那魏逆,雖為同鄉,卻素無往來!”
“臣今日之言,句句出自肺腑,皆為國朝大計,絕無半點私心!若陛下不信,臣……”
“好!”
不等他說完,朱由檢大聲打斷,同時心中急速思考。
好好一場獨角戲,現在突然變成了臣子犯顏直諫的鐵膽孤忠劇本了。
問題不大,看我將這大局扭轉!
“說得太好了!”
他快步走到李國普面前,伸手將他扶起,用力握住他的雙手。
言語懇切之極,“國普之言,實在深得朕心。”
“朕今日之前,竟不知國普之忠肝義膽,實乃朕之失察!”
他然后轉身面向群臣,朗聲笑道:
“諸公請看!”
“不畏嫌疑,不懼生死,一心為公,何謂忠臣?這,便是忠臣!”
“這,便是朕的魏征啊!”
滿朝文武,一時盡皆愕然。
魏征?皇帝竟然將李國普比作魏征?
朱由檢看著群臣震驚的表情,緩緩收斂了笑意,神情變得肅然。
“朕知道,在許多人看來,李愛卿此舉,近乎于愚。”
他一開口,便讓眾人心中一驚。
“國普與魏逆同鄉,本就惹人非議,當此風雨交匯之時,不思避嫌,反而挺身而出,豈非愚不可及?”
朱由檢的目光掃過眾人,仿佛能看透他們內心的想法。
“李愛卿,他明知自己會惹來嫌疑,明知可能會觸怒于朕,可他更怕國朝動蕩,政務癱瘓!”
“所以他寧愿冒著被誤會、被牽連的風險,也要站出來,說出那句‘不該’!”
“這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這份將社稷置于個人生死之上的風骨,難道不正是當世之魏征嗎?!”
他轉頭示意秉筆太監高時明。
“高時明,內閣大學士李國普,秉正無私,敢于直言,貼紅一次!”
李國普呆呆地站在原地,如在夢中。
他設想了無數種可能,被斥責,被罷官,甚至被投入詔獄……
卻唯獨沒有想到,等來的,竟是天子如此高的贊譽和封賞!
他塵封已久的內心頓時暗潮涌動,無數過去讀過的詩句從腦海中流淌而過。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我李國普,今日,竟有幸得遇如此明君嗎?!
一股熱流直沖眼眶,這位最年輕的閣臣,竟然眼圈一紅。
“陛下……陛下圣明!臣……愧不敢當!”
他的聲音,隱隱已有哭腔。
群臣見狀,如夢初醒,紛紛拜伏于地,山呼海嘯般的聲音,響徹文華殿。
“陛下圣明!”
朱由檢心中同樣激蕩,這場小小的意外沒讓他驚慌,反而讓他狀態火熱。
他已經又找回了前世在動員大會上的感覺!
他往前再走幾步,站到百官之間,待山呼聲漸落,他才緩緩開口。
“諸位愛卿,都平身吧。”
他的聲音沉靜而富有磁性,帶著一種能安撫人心的力量。
“朕自幼居于宮中,無事之時,唯喜讀史。”
此言一出,眾人皆是茫然,不知圣意為何。
“史冊所載,事有千萬,人亦百態。”
“朕見有人,初入仕途,亦曾激濁揚清,口言社稷,心念萬民,志在青史留名。”
“就如世宗時嚴嵩,嚴閣老,二十五歲便中了進士,入了翰林。”
“此時劉瑾當權,朝中腌臜,他竟病休辭官,于家中讀書八年而不出仕。”
“若他此時死去,難道青史之上稱不上一句賢能嗎?”
朱由檢輕輕一嘆,口中盡是惋惜。
“可惜權欲動人心,富貴迷人眼。”
“昔日之清白少年,終究體生惡鱗,額出毒角,最終竟成害國之惡蛟,何等可悲,可嘆?”
朱由檢緩緩踱步,手臂隨著言語揮舞擺動,語氣逐漸抬升。
“然而朕在史書中又曾見另一等人。”
“前半生聲名狼藉,幡然醒悟之后,后半身卻清名加身,青史為之共鳴。”
“晉時周處,年少橫行鄉里,與南山之虎、長橋之蛟,并稱三害,鄉人畏之,恨之。”
“然其后幡然悔悟,斬虎屠蛟,又為國殉身,終成一代忠義之士。”
“誰又能說,他生來便是圣賢?”
他目光掃過群臣,每一個被他看到的人,都仿佛覺得皇帝正在注視著自己。
群臣之中久為官者,不過眼神微動,心中仍在揣測新君此言意圖。
但更多尚且年輕的官員,卻已然神為之系,全身心關注著殿中這道不斷走動的身影。
“《詩經》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在座諸卿,孰人不是十年寒窗,飽讀詩書?”
“孰人金榜題名時,不曾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之志?”
“然而朝局之艱,世事之繁。或因一時之迷,或有身不由己,為宦海洪流所裹挾,漸忘初心。”
朱由檢轉過身,一步步登上御階,重新站到寶座之前。
“但如果,朕愿做那楚莊王呢?”
他語氣一頓,氣勢昂揚之極,猛然一揮袍袖,轉身面對眾臣。
“但如果,就在今日!”
“就在這文華殿上,群臣見證之下”
“朕愿與諸位,來一場絕纓之宴呢?”
此言一出,殿中頓時騷然。
有人讀過《說苑》,心中已是激蕩不已。
有人窮經皓首,考中進士已是耗盡心力,對此典故確實一無所知,仍然是一臉茫然。
“高時明,呈上來吧。”
高時明聽令,讓小太監從殿后抬入一座燒的正旺的火盆。
這下近乎所有人都明白了!
眾臣之間議論紛紛,再也控制不住。
“什么絕纓之宴,這不是魏武舊事嗎!”
“評書里說的,官渡之戰曹操燒信啊!”
“這等手段……這等手段……”
“諸公!”朱由檢站在火盆前,一聲大喝,打斷群臣紛議。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朕,今日愿為諸君開此新路,盡卻前塵!”
話音落下,朱由檢松開手,那三本薄薄冊子就掉入火盆。
只一瞬間,火焰高撩,漸漸將三本冊子燃為灰燼。
殿中一時寂靜,眾臣恍若夢中。
還未等群臣反應過來,首輔黃立極第一個搶出班列,拜伏在地,老淚縱橫:“陛下圣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即,便是雷鳴般的響應!
“陛下圣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群臣緊隨其后,盡皆拜伏,整個大殿,都因這劇烈的情緒而震動。
朱由檢看著這一幕,心中長舒一口氣。
這場戲,雖然有點小意外,但總算勉強唱完。
不過他可不指望這場戲就一改貪腐之象,那就太天真了。
俸祿、人心、士風、制度、獎懲、查探,不把事情方方面面落位,所謂清廉,不過是口頭囈語罷了。
如今只是拿三本冊子來換一個入手此事的線頭和大義名分罷了。
至于那三本冊子——他是燒了,但誰敢信他真的燒了呢?
他抬了抬手,示意眾人安靜。
“貪腐一事,就如李愛卿所言,不能一蹴而就,當小火慢烹。”
他的目光,落在了李國普身上。
“此事,朕欲交由李愛卿領銜。”
“但貪腐之事,牽動國朝,又極易受人攻訐,歷朝歷代莫不視為險途。”
“不知……”
李國普一拱手,急走幾步,轉出班列。
他將衣冠稍作整理,然后極其莊重地躬身一禮
再起身時,眼神中已是燃燒著狂熱的光芒,聲音斬釘截鐵。
“臣,愿以此項上頭顱作保,必為陛下澄清域內!”
朱由檢不由肅然。
他站到御案一側,同樣施禮一拜,同樣是斬釘截鐵。
“卿不負我,我必不負卿!”
殿中群臣見得這場君臣相得戲碼,心中復雜難明。
青史悠悠萬卷,可想而知,往后必定有李國普之名矣!
可恨啊,可恨,為什么我剛剛沒有出這個頭!
他們再看向殿上那臉帶笑意的少年天子,心中朦朦朧朧皆有所感。
這大明——莫非,真的要不一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