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對癥刮痧拔罐百病消
- 柴鐵劬 張玉霞主編
- 8字
- 2025-07-09 17:14:30
上篇
對癥刮痧療法
第一章 刮痧療法基本知識
什么是刮痧療法
刮痧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目的,是一種重要的自然療法。
“刮痧”這個“痧”字就是“痧證”的意思。這種療法起源于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患病時,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就是刮痧療法的雛形。明代醫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于痧癥的病因、病機、癥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而入,也阻塞脈絡,使脈絡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侵入越深,郁積得越厲害,病勢就越劇烈,如燎原之勢,對于這種情況,必須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清代醫家郭志?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證百余種。清代著名中醫外治學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刮痧療法的作用機制
刮痧療法根據中醫經絡皮部理論,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通過對經絡的刺激,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刮痧療法的功能
刮痧對機體的作用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作用。
1.預防保健作用
包括健康保健與疾病防變兩類。刮痧療法作用的部位是體表皮膚,皮膚是機體暴露于外的最表淺部分,直接接觸外界,對外界氣候、環境等的變化起適應與防衛作用。皮膚所以具有這些功能,主要依靠體內衛氣的作用。衛氣出于上焦,由肺氣推送,先循行于皮膚之中,衛氣調和,則“皮膚調柔,腠理致密”(《靈樞·本藏》)。健康人常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等)可增強衛氣,衛氣強則護表能力強,外邪不易侵表,機體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癥,及時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將表邪及時祛除,以免表邪不祛,傳變進入五臟六腑而生大病。
2.治療作用
(1)行氣活血祛瘀: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血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氣血(通過經絡系統)的傳輸對人體起著濡養、溫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經絡通暢,氣血通達,則瘀血化散,凝滯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氣血通達無礙,局部疼痛得以減輕或消失。
另外,刮痧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另外,刮痧可通過刺激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現象,這些血凝塊(出痧)不久即能消散,形成一種新的刺激素,能加強局部的新陳代謝。
(2)調整陰陽,舒筋通絡: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有關組織處于警覺狀態。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的反映,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可達到減少肢體活動、減輕疼痛的作用。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瘢痕化,以致不斷地發出有害的沖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二者?;橐蚬P系。從刮痧治療中可以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松弛,則疼痛和壓迫癥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于病灶修復。刮痧療法通過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提高了局部組織的痛閾;并配合多種手法作用于肌肉使其舒展,從而解除其緊張痙攣,消除疼痛。
(3)信息調整: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如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當臟器發生病變時有關的生物信息就會發生變化,而臟器生物信息的改變可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全身的機能平衡。
刮痧正是通過各種刺激形式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臟器,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起到對病變臟器的調整作用,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據之一。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內關穴,可調整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延長左心室射血時間,使心絞痛患者的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也可改善冠心病心電圖異常的ST段和T波,增加冠狀動脈流量和血氧供給等。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足三里,可對垂體、腎上腺髓質功能有良性調節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和調整腸運動等。
常用刮痧工具及其特點
刮痧工具包括刮痧板和潤滑劑,工具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刮痧治病保健的效果。
1.刮痧板
目前各種形狀的刮痧板、多功能刮痧梳,一般用水牛角或玉石材料制成。水牛角性味辛、咸、寒。辛可發散、行氣、行血;咸能軟堅潤下;寒能清熱解毒,因此水牛角具有發散行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藥性與犀牛角相似,常為犀牛角的代用品。玉,性味甘平,入肺經,潤心肺,清肺熱?!侗静菥V目》認為:玉具有清音啞、止煩渴、定虛喘、安神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古人常將玉質品佩戴在手腕、頸部及胸部。水牛角及玉質刮痧板均有助于行氣活血、疏通經絡。
水牛角和玉制品的刮痧板,刮拭完畢可用肥皂水洗凈擦干或以75%乙醇擦拭消毒。為避免交叉感染,最好固定專人專板使用。水牛角刮板如長時間置于潮濕之地,或浸泡在水里,或長時間暴露在干燥的空氣中,會發生裂紋,影響使用壽命。因此刮畢洗凈后應立即擦干,最好放在塑料袋或皮套內保存。玉質板在保存時要避免磕碰。
刮痧板一般加工為長方形,邊緣光滑,四角鈍圓。刮板的兩長邊,一邊稍厚,一邊稍薄。薄面用于人體平坦部位的治療刮痧,凹陷的厚面適合于按摩保健刮痧,刮板的角適合于人體凹陷部位刮拭。
2.潤滑劑
刮痧的潤滑劑多用兼有藥物治療作用的潤滑劑。潤滑劑以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鎮痛作用,同時又沒有毒副作用的藥物及滲透性強、潤滑性好的植物油加工而成。刮痧時涂以潤滑劑不但減輕疼痛,加速病邪外排,還可保護皮膚,預防感染,使刮痧安全有效。
常用刮痧方法及其特點
刮痧方法的分類:刮拭方法主要分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
1.刮痧法
為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患者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溫水洗凈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幣、銅勺柄、瓷碗、藥匙、有機玻璃紐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質(如刮痧油、冷開水、香油或中藥提取濃縮液等,既可減少刮痧時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膚擦傷并增強療效),在體表特定部位反復刮動、摩擦。按手法又分為直接刮法和間接刮法。
(1)直接刮法:指用熱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膚,然后均勻涂上刮痧介質,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觸皮膚,在體表的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現痧痕為止。
(2)間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層薄布類物品,然后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間接刮拭。此法有保護皮膚的作用,主要用于兒童、高熱、年老體弱和某些皮膚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據手法又可分為夾痧法、扯痧法、擠痧法、拍痧法。
(1)夾痧法:又稱揪痧法,在民間稱之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質,然后施術者五指屈曲,將中指和食指等彎曲如鉤狀,蘸刮痧介質后夾揪皮膚,把皮膚和肌肉夾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動再松開,一夾一放,反復進行,并連續發出“吧吧”的聲響。在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7遍,被夾起的部位就會出現痧痕。施行本法時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2)扯痧法:是指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與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膚,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現紫紅色或暗紅色的痧點,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
扯痧時患者坐位或臥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膚。施術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節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膚及皮下組織,并向一側牽拉擰扯,然后急速放開還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夾扯皮膚,依上述手法連續地向一定的方向擰扯,重復往返數次,以所扯皮膚處發紅為止,如病癥較重時,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膚出現紅斑。扯痧對皮膚有較強的牽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機體反應,扯拉患者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適感。
(3)擠痧法:用兩手或單手大拇指與食指互相擠壓皮膚,連續擠出一塊塊或一小排紫紅痧斑為止的治療方法,稱為擠痧療法。
擠痧時患者坐位或臥位,施術者用兩手或單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規律、有秩序的互相擠壓,直至局部皮膚出現“紅點”為止。依病施治,“紅點”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黃豆”,小似“米?!?。
(4)拍痧法:指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體某部位,一般拍打痛癢、脹麻的部位。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針刺挑患者體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療暗痧、宿痧、郁痧、悶痧等痧證。
挑痧前須準備75%乙醇,消毒棉簽和經過消毒處理的三棱針,或9號注射器針頭1個。刮拭者先用棉簽消毒局部皮膚,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針,輕快地刺入并向外挑,每個部位挑3下,同時用雙手擠出黯紫色的瘀血,反復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凈。
刮痧操作方法及補瀉手法
操作時手持刮痧板,蘸上潤滑劑,在患者體表的被刮部位按一定方向用力均勻地進行刮拭。一般使用腕力,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反應調整刮拭的力量,直至皮下呈現痧痕為止。
1.操作方法
(1)平刮:用刮板的平邊,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進行大面積的平行刮拭。
(2)豎刮:用刮板的平邊,在刮拭部位上按豎直上下進行大面積的平行刮拭。
(3)斜刮:用刮板的平邊,在刮拭部位上進行斜向刮拭。本法主要適用某些不能進行平刮、豎刮的部位。
(4)角刮:用刮板的棱角或邊角,在刮拭部位上進行較小面積或溝、窩、凹陷地方的刮拭。
2.補瀉手法
刮痧療法分為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法。補和瀉是相互對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手法,其與刮拭力量的輕重、速度的快慢、時間的長短、刮拭的長短、刮拭的方向等諸多因素有關。
刮拭速度較慢,痧痕點數少,刮拭順經脈循行方向,刮拭后加溫灸為補法。刮拭速度較快,痧痕點數多,刮拭逆經脈循行方向,刮拭后加拔罐為瀉法。刮拭按壓力大、速度慢,或刮拭按壓力小、速度快,或刮拭按壓力及速度適中,為平補平瀉。
刮痧療法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1.適應證
常用于咳嗽、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頸椎病、肌肉痙攣等病癥。
2.禁忌證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女性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礙者慎刮。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水腫者禁刮。
(3)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用輕手法。
(4)凡刮治部位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癥都不宜用刮痧療法,大病初愈、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饑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刮痧療法注意事項
(1)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2)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過20分鐘。
(3)刮痧次數:一般是第1次刮完等3~5天,痧退后再進行第2次刮治。
(4)出痧后1~2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刮痧療法常見反應及處理方法
暈刮是刮痧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其預防和急救措施如下。
(1)暈刮的癥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
(2)預防措施: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而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讓患者平臥;飲用1杯溫糖水;迅速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