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穴位艾灸
- 柴鐵劬 張玉霞主編
- 1309字
- 2025-07-09 17:18:56
貧血
心脾兩虛
癥狀
心悸失眠,乏力困倦,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嚴重者可出現出血,舌淡苔薄白。
治法
【選穴】心俞、脾俞、神門、太白。
【定位】
心俞: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神門:仰掌,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內側)端,尺側腕屈肌的橈側凹陷處。
太白:在足內側緣,第1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操作方法
艾炷無瘢痕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10壯,灸至皮膚紅暈不起水皰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肝腎陰虛
癥狀
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煩躁,失眠多夢,舌紅苔薄或無苔。
治法
【選穴】肝俞、腎俞、太溪、太沖。
【定位】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后方,內踝尖與跟腱的凹陷處。
太沖:在足背側,第1、第2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操作方法
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腎陽不足
癥狀
畏寒怕冷,身體困倦,嗜睡,四肢厥冷,腹脹泄瀉,舌體淡胖苔白。
治法
【選穴】太溪、命門、腎俞、關元。
【定位】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后方,內踝尖與跟腱的凹陷處。
命門:在腰部,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腎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關元:在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操作方法
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壯,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
對癥治療
貧血常伴有頭暈、耳鳴等癥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癥狀加用以下方法。
(1)頭暈加百會、風池,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皮膚溫熱為度,每日1次,可以經常施灸。
(2)耳鳴加聽宮,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每日1次,耳鳴消失后加灸2~3次。
【定位】
風池:在項部,枕骨下緣,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
百會:在頭頂部,正中線上,兩耳尖連線中點,或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
聽宮:在面部側面,耳屏前(耳腔前突起的小軟骨),張口時凹陷處上緣。



注意事項
(1)患者應堅持治療,耐心施灸,配合藥物內服治療,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2)施灸期間保持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機體造血功能。
(3)飲食上應多食富含蛋白質和鐵的食物,如雞蛋、菠菜等,注意營養搭配均衡,忌食油膩煎炸食物。
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