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百科全書
- 宋英杰
- 1683字
- 2025-07-11 16:49:07
節氣的平民表達:歌謠與諺語
我最初喜歡節氣,是從背誦歌謠諺語,然后漸漸地品味這些歌謠諺語開始的。我小時候朗讀節氣歌謠時,一下子就對“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著迷了,覺得立夏、小滿是最好的節氣。后來我才知道,節氣歌謠諺語包含著更豐富的內容。
人們用歌謠諺語界定氣候規律,例如“清明斷雪,谷雨斷霜”。人們也用歌謠諺語描述百姓的天氣心愿,例如“清明宜晴,谷雨宜雨”。甚至有些氣候現象就是以節氣命名的,例如“小滿寒”“寒露風”。人們甚至還可以界定節氣時段的相關性,例如“立夏小滿田水滿,芒種夏至火燒天”(立夏、小滿時段降水偏多,芒種、夏至時段就會氣溫偏高)。
人們用歌謠諺語界定物候規律,例如“棉到白露白如霜,谷到白露滿地黃”。人們還用歌謠諺語刻畫作息規律,例如“小滿趕天,芒種趕刻”。
在北方,是小暑、大暑雨水最多,而“芒種夏至是水節”的江南卻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種冬麥的地方,是“小滿麥秋至”,種春麥的地方,卻是“小暑收大麥,大暑收小麥”。
接下來,我們將以江南版本、東北版本的節氣歌謠和華北版本、江南版本的數九歌謠為例,一起品味節氣文化中的平民智慧。
江南節氣歌謠
立春陽氣轉,雨水落無斷。驚蟄雷打聲,春分雨水干。清明麥吐穗,谷雨浸種忙。
立夏鵝毛住,小滿打麥子。芒種萬物播,夏至做黃梅,小暑耘稻忙,大暑是伏天。
立秋收早秋,處暑雨如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
立冬下麥子,小雪農家閑。大雪罱河泥,冬至河封嚴。小寒辦年貨,大寒過新年。

江南節氣歌謠
清明節氣圖描繪了青團,亦稱清明團,寒食遺存?!傲⑾涅Z毛住”,是指風小了,鵝毛都可以安靜地落在地上而不會被風吹走。“夏至做黃梅”,是指梅子黃時梅雨季進入盛期。
處暑節氣圖描繪了江南的“處暑十八盆”。此時暑熱尚未消退,人們依然需要每天沖涼洗澡。清代顧祿《清嘉錄》云:“土俗,以處暑后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卑茁?、秋分、霜降、小寒節氣圖中的花,分別為茉莉、桂花、野菊、水仙?!按笱╊胶幽唷?,是指在大雪時節人們對河道進行清淤。
東北節氣歌謠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粟,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東北節氣歌謠
“清明忙種粟”,是指種麥。東北冬季過于寒冷,人們種的不是秋種夏收的宿麥(冬小麥),而是春種秋收的春小麥。“夏至不拿棉”,不是不再穿棉衣了,而是晚上不需要蓋棉被了。
“立秋忙打甸”,是指開始打牲畜越冬的飼草或人們御寒的柴草。立秋節氣圖中的螞蚱,在氣候寒涼的東北,才真正是“(立)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寒露節氣圖中的果子,叫作菇娘兒、毛酸漿。菇娘兒,是東北秋天里酸酸甜甜的味道。

北京1981—2010年冬至到春分各時段平均氣溫(℃)
華北數九歌謠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八九雁來”經常被誤寫為“八九燕來”。真實的情況是,小燕比大雁至少晚來一個月的時間。在節氣候應中,是雨水二候“候雁北”,春分一候“玄鳥至”。
江南數九歌謠
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
四九三十六,關住門子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絲。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八九七十二,柳絮飛滿地;九九八十一,蓑衣兼斗笠。
諺語有云:“百姓不念經,節氣記得清?!惫潥怏w系的科學與文化,其平民化是通過歌謠與諺語來進行通俗表達和破圈傳播的。
我覺得,節氣歌謠諺語最偉大之處在于把節氣科學與文化變成零門檻,讓學問不像是學問。
節氣歌謠諺語,使我們“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共雷”的氣候差異有了細膩的地域界定,使我們面對氣候變化,可以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家有各家的秘籍,并且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不斷修訂,不斷“眾籌”和共享,使節氣體系可以實現本地化和當代化的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