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太虛無形,炁之本體
- 一人之下,重器定河山
- 墨月白星
- 2030字
- 2025-08-15 12:00:00
之后的一個月里,諸葛明便是在外公的指導(dǎo)下進行“艮背法”的修行,念探虛空以除妄,抑止雜念以明心。
隨著修行的進展,他不昧之心漸成,也越發(fā)感受到此中神奇,其仿佛是另一方獨立世界,區(qū)別于“外世”與“內(nèi)景”,又與之統(tǒng)一。
“所謂‘太虛’……到底為何?”
越往深處探,諸葛明的心中便越生此疑惑,便來到了藏書閣。
而從易學(xué)八卦中可知:“太虛”即陰陽未分、混沌未開之宇宙,示萬物皆充滿變數(shù),蘊含著無限可能。
“虛無生變,始分陰陽,陰陽清濁成天地,天地相交生萬物,是以一化無窮……”
“此亦是《九序心法》之本,為倒逆求‘一’,先以性命煉炁又煉虛逆反,化后天之炁為先天,再將性命歸虛以先天之炁代之,便可羽化飛升!”
“只是……”
琢磨至此,諸葛明眉頭一皺。
“若一切皆順,前路無阻,二十年前的大盈仙人又為何會說——三重路斷、逆生不可通天?”
“此中道理其不會不懂,先祖也證明此世的確有通天之路,便說明其突破至‘三重’后又發(fā)現(xiàn)了問題……是在這‘太虛’中么?”
諸葛明清晰記得,在三一門篇里,左若童借無根生之手補全所缺,身軀隨之消散,此正是‘性命歸虛’之象,亦是‘逆返先天’之始。
之后其身軀重聚、化炁踏空,也正與傳說中的“三重”相符,說明其當真已入得那先天之境,離“通天”只差一步。
之所以說“差一步”,是因為哪怕入得“三重”,也不代表左若童便走到了頭,畢竟《九序心法》缺失了后三序,便至少是三層境界。
但借助無根生的“神明靈”,其直接“證明”了三重有盡……
“這看似無稽卻有跡可循,便在于其逆生依然可解,性命依然可復(fù),所謂‘歸虛’不過虛妄,先天也終有缺漏,煉虛合道終不成……便通天難求!”
回想起左若童最后的枯朽之軀,諸葛明基本確定,這絕非“身化先天之炁”的正常表現(xiàn),說明其原始性命未歸于虛無、未逆反重生。
“可若當真如此,三一門這數(shù)百年來又為何堅信其必能通天,只因無人修到、無人證得?”
“還是說,那缺失的三序里正記載了真正的逆反之法?”
盤坐于藏書閣內(nèi),諸葛明陷入沉思。
修行便是如此,入道行道,生惑解惑,于道中探尋,于探中生悟。
而思來想去,最終又落到了“太虛”二字上,既然“逆生”之根是為“太虛”,答案便應(yīng)在其中!
嗡——
也正在此時,諸葛明體內(nèi)的先天奇門忽然運轉(zhuǎn),似是在順著他的思緒推演,一點靈光產(chǎn)生。
這是他兩年修行所得,可借奇門之力溝通冥冥、推演求索,他隨之看向了左手書架的第二層……
《張子正蒙》!
“哦?”
諸葛明眼神一動,取下此書,便見這著書之人名張載,號“橫渠”,為北宋大家,異人先賢,曾合儒釋道而創(chuàng)“關(guān)學(xué)”。
“倒是與三一祖師相似。”
三一祖師林兆恩,世稱“三教先生”,亦是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將三教合一而建“三一門”。
“或能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在仔細的翻閱下,諸葛明果真發(fā)現(xiàn)了有用之言:「太虛無形,炁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太虛為本源之炁,聚散皆不過其變化,其散之為宇宙,分之為陰陽,聚之為萬物,正合“三生萬物”之說。
“也就是說,先天之炁并非從太虛而來,而是太虛本就是先天之炁,是萬物之源?”
“如此說來,外世為陽為精,內(nèi)景為陰為神,太虛為調(diào)為炁,正如人之內(nèi)炁調(diào)和性命,太虛便如那太極圖之中線、陰陽魚之魚眼!”
“不,不光如此……”
“陰陽內(nèi)外本是從太虛而生,其看似從中調(diào)和,實則將陰陽萬物包容,要更上一層?!?
“其無處不在,便如天下萬物都生而納炁一般,故‘性命歸虛’本就是自然循環(huán)的一部分,人之身死便肉歸陽土、魂歸陰冥,此正是‘歸虛’……又何須修行才成?”
“不對,還是不對!”
一念至此,諸葛明猛然搖頭,眼中卻充斥著興奮。
心火于此瞬高燃,令他心神一顫,當即行艮背之法納心念于虛無之竅,絲絲清涼浮涌,才又平靜下來。
“的確不對……”
“修行修的是自身性命求自我不滅,煉炁煉的是先天之炁求天地超脫,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將任一孤立?!?
“虛無生陰陽而成性命,性命煉真炁又返歸虛,此為天地之循環(huán),亦是修行之循環(huán),煉神返虛者便是立此循環(huán),而煉虛合道則是打破天地循環(huán)、煉循環(huán)歸己、化外成內(nèi)……以破而后立!”
異人界發(fā)展至今,修行之法繁多,此等道理哪怕不去自悟,也能從前輩口中、修行典籍中得來,算不得新鮮的。
但自己領(lǐng)悟方才是屬于自己,諸葛明面露笑容:
“如此一看,真相或便揭曉,左門長修成的‘三重’只能讓己身入循環(huán)而與天地同壽,依然在天地之內(nèi),無有破立之法便不得超脫,其便想再借‘神明靈’求破,卻恰證其破而無立、通天無路……”
“嗯,正是如此了!”
此為諸葛明的答案,他此刻也不關(guān)心對錯,畢竟他修為尚且低微,對了是歪打正著,錯了也有大把的機會重證……
要有探索真相之心,這才是重中之重!
而此番探究之后,他對性、命、炁三者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心中頓有感悟:
“若我在念探虛無的過程里……再加上自身之炁呢?”
此念一起,諸葛明當即行動,沉心斂氣而入極靜,體內(nèi)之炁凝聚,與心念一同,注入進虛無之竅中。
嘩——
下一瞬間,他只感覺“視野”一下子開擴,心念能探索的范圍也驟然倍增,而隨此變化的生起,絲絲縷縷的內(nèi)炁竟也自周身浮起……
其色純白……
生機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