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里云霄志:中國航空航天先鋒
- 付麗莎主編
- 2591字
- 2025-07-11 16:55:18
云程發軔,日夜兼程
阿絲娜

2003年,一聲巨響驚破蒼茫的酒泉戈壁,神舟五號化作一條細細的白線馳向太空,這項大工程的總設計師,一位時年70歲的老人,望著操作室的屏幕,久久佇立。他想起了小時候在碼頭上搬運傷員的痛心,想起了蘇聯專家撤離時帶來的無助,想起了在破庫房里透過木板的窄縫觀測衛星試驗的場景,想起了戈壁荒原上裹挾著沙礫的日出與日落。
憤怒的種子
1933年,一個新生兒被取名為“發軔”,正如他的名字那樣,他在后來為中國開辟了一片航天沃土,指引千萬人奔赴云程。
戚發軔5歲時,跟隨家人遷往遼寧大連。1938年的中國,正掙扎在日寇的鐵蹄之下,在大連的日本駐軍強推“奴化教育”,不讓學生講中文,凡事必用日語。直至1945年,大連解放,在這之后中學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告訴戚發軔和他的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叫中國,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長江、長城、黃河、泰山……”他才明白了過去被剝奪語言的屈辱,“中國人”這個名稱自此深深地注入他的信念與靈魂。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正讀高中的戚發軔需要去碼頭幫忙搬運傷員,他清晰地記得那些斷臂殘肢,那血淋淋的一幕幕,那夢魘般揮之不去的血腥味,還有那一雙雙痛苦渾濁的眼睛。痛心之余,憤慨之情涌上心頭,他深深地明白,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庇護她的人民不受踐踏。
從幼年起累積的一次次屈辱與痛苦,澆灌著戚發軔心中那顆憤怒的種子,他像那個時代大多數的青年一樣立志報國,在19歲時,填下人生中的第一個志愿——“學航空,造飛機,保家衛國”。他如愿被清華大學航空系錄取,之后隨著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北京航空學院的第一屆學生。
每一步都很艱難
1957年,戚發軔大學畢業,由于國家急缺導彈人才,他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穿上軍裝,轉向了導彈研究,踏入航天領域。那時的中國導彈事業,一窮二白:沒錢,沒人,沒技術,沒平臺。在近百人的導彈骨干隊伍里,只有錢學森一個人見過、研究過導彈。在食堂里,錢學森用自己編寫的《導彈概論》作為教材給他們上課,艱難地開啟了中國的導彈研究。
不久后,組織上打算派包括戚發軔在內的十幾個人到蘇聯軍事院校學習導彈技術,為此,戚發軔赴大連解放軍俄文專科學校學習俄文。等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赴蘇學習的名單上卻沒有他的名字。“因為我是學總體技術的,這是導彈研究最核心的技術,其他搞強度的、搞工藝的、搞材料的、搞氣動的都可以去,只有搞總體技術的人不能去——怕我們中國人獲取核心技術。”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這樣與他擦肩而過。戚發軔說:“自己的技術不行,只能受制于人。”
20世紀60年代初,在我國首枚自主研制的導彈東風二號的研制過程中,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援助專家,這對本就困難重重的中國導彈事業而言打擊巨大。也正是此時,“自力更生”的航空航天精神開始生長。在巨大的壓力下,中央決定:不靠別人,自己來!
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導彈研究團隊,自主研制中國自己的東風二號。1962年,在酒泉基地的茫茫大漠里,他們親眼看著它載著希望與汗水轟然發射,與旭日同輝,卻又驟然落下,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化為一地灰燼殘骸。“那個時候我們的心理壓力特別大,我們覺得國家花了那么多錢,同志們花了那么多心血,第一次就失敗了,無地自容啊,都不能原諒自己。”直至兩年后,東風二號終于發射成功,戚發軔才在漫漫黃沙中,露出了疲憊卻欣慰的微笑。
“東方紅,太陽升”
1968年,中央發布了研制人造衛星的任務,也就是后來的東方紅一號。35歲的戚發軔被選為中國“航天十八勇士”的一員。東方紅一號有4根3米長的天線,是收縮式的,上天后要靠自旋甩開,天線輕了甩不開,重了會被甩出去,地面試驗十分危險。戚發軔一行人借了一間庫房臨時作為場地,大家就地取材,每個人找了個包裝箱蓋,捅上兩個透光的洞,套在頭上進行實驗,從縫隙里觀察衛星旋轉時天線的反應,終于找到了天線折斷的癥結。
長期的高度緊張與過度勞累致使戚發軔多次暈厥,突如其來的穿孔性闌尾炎更讓他疼痛無比。然而他說,這些身體上的疼痛,遠遠比不上中國曾經歷或正承受的恥辱帶給他的心痛。記憶里,大連碼頭搬運擔架上,志愿軍傷員那一個個痛苦但堅定的面孔,支撐他繼續走下去,把路走遠、走好。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在沸騰的歡呼聲中,他仿佛又聽到了中學那堂課上老師的聲音——“我們有長江、長城、黃河、泰山……”20多年過去,他終于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了它們,用自己的力量,夯實了這個東方大國的底氣。
“你走吧”
此后,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迅速,平臺打開,戚發軔先后參與主持了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的研制工作,為后續衛星研究提供了技術成熟的公用平臺。此后,他又擔任“神舟”系列飛船總設計師,引領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2000年,與他一路扶持相伴的夫人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預計壽命只有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那時,神舟二號正處于攻堅的重要階段,他幾乎無法抽出時間陪伴妻子。神舟二號發射前,妻子發高燒,“在這種情況下,你作為一個丈夫,你還能走啊?”醫生勸告。最后,是妻子說:“你走吧,這里還有醫生,還有女兒。”
2003年10月15日9時,神舟五號化作一道白線升空,戚發軔久久佇立著,極目蒼穹。作為總設計師的他,望著神舟五號載著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成功進入太空,此刻,他想起妻子曾說過,她愿意看到中國的航天人進入太空。可惜,妻子已經去世,他曾許下的諾言“再陪她吃一次晚飯”,最終變成了遺憾。作為中國人,戚發軔見證了祖國從一窮二白到如今的強大繁榮,他永遠記得碼頭上海風吹來的那股血腥味,他不會忘了那種憤怒與屈辱,更不會忘了那從破舊的庫房里一步步走來的艱難歲月。那劃破長空的大國重器,在地球之外縈繞著,這或許是對這段歷史,連同消逝在其中的人們,最好的告慰。
學子說 
戚發軔是老一輩航天人的一個縮影。他們生長于戰火紛飛的時代,見證了中國幾十年來的發展與變革,對“祖國”二字的理解更為透徹,對祖國的感情極為深刻。
“發軔”二字,意為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可泛指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戚發軔的航天生涯,也可謂是與中國航天事業一同“發軔”的。從最初東風二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自主導彈研制從無到有,到“東方紅”系列衛星的開疆辟域,再到“神舟”系列飛船的研制開發,戚發軔帶領著他的團隊,助力這個泱泱大國駛入航天大發展的時代。時至今日,戚發軔依舊毫無倦意地在中國航天事業的道路上前行著,這條路連接著篳路藍縷的過去,也指引著光明璀璨的未來。
在此致敬。
- 培養青少年思考人生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長大課堂)
- 活著的職責:年輕人應有的15種態度
- 你最喜歡的300篇哲理故事(青少年閱讀故事書系)
- 唯有青春,最難將息
- 青春文學精品集萃叢書·年輕的我們系列:我們的愛與憂傷
- 懂得包容,學會愛(青少年勵志故事系列)
- 青春美文精品集萃叢書·自由的你系列:自由的你是搏擊長空的雄鷹
- 最有啟迪的成長故事(青少年最有啟迪的故事)
- 哈佛教授與兒子的對話
- 成長的聲音
- 最有啟迪的人格故事(青少年最有啟迪的故事)
- 發明家成長故事(激勵學生成長的名人故事)
- 青少年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少年的你系列:少年的你是歲月最好的禮物
- 最感震撼的驚險故事(青少年最感震撼的故事)
- 青春文學精品集萃叢書·幸福系列:幸福是校園里無憂的歡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