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永探未極,志在天穹

于碩同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萬戶飛天的壯舉,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飛向廣袤無垠的太空夢想。如今,這一夢想已經成為現實。這離不開幾代航天人的不懈奮斗。在中國航天界,王永志有著“常勝將軍”的美譽。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所領導和指揮的發射任務全部成功,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飛天夢想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寫就了他的航天人生的,則是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夢想。

上下求索,學以致用

“邁出左腳,不僅僅是為了向前跨進半米,同時也為邁出右腳找到支點。”

1932年初冬,王永志出生在遼寧鐵嶺昌圖縣一個貧寒的農戶家庭。6歲那年,王永志第一次見到報紙,上面的字他一個都不認識,這讓他萌生了上學的想法。

在大哥的支持和鼓勵下,一家人省吃儉用,硬是供王永志到鎮上的小學讀了幾年書。面對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王永志倍加珍惜,憑借優異的成績,備受老師的欣賞。

1947年,昌圖縣解放了,政府開辦了一所中學,免費招收家境貧寒的學生上中學。正是那時,王永志感受到了什么是“解放”,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1949年冬天的一個晚上,他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回望自己的奮斗歷程,王永志的話語總是離不開黨和祖國,為國奉獻的種子正是在那時被埋在了他心靈的土壤中。

1952年初秋,成績全優的王永志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于1952年因院系調整被并入北京航空學院)。1957年,黨中央派出大批留學生赴蘇聯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王永志正是其中之一。

1957年,蘇聯向世界展示了舉世矚目的航天成就。“飛天的夢想,原本屬于中國;第一個期盼升天的人也是中國人……難道我們還要繼續落后下去嗎?”我國宣布成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熱心同學的激勵讓王永志決定從事火箭研究。幾位同年級的中國同學憑借勤奮與才智,在異國他鄉學有所成后,都選擇回國效力。

在回憶自己的求學經歷時,王永志這樣說道:“對青年時期的選擇,我無怨無悔。現實生活使我進一步懂得,青年時期結合國家的需要選定事業的方向非常重要。”

伯樂一顧,如沐春風

“我一生中有過許多老師,唯有錢學森老師指導了我的一生。”

1960年暑假過后,中蘇關系遭遇波折,只有5名留學生能夠重返莫斯科航空學院深造,王永志為其中之一。導師米申院士十分看重王永志的才華,主動提出帶他完成畢業論文,王永志以令人羨慕的優秀生畢業身份完成了在莫斯科航空學院的學業。

王永志婉拒了米申院士進一步深造的邀請,執意回到祖國,后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參與導彈和火箭的研究設計工作。

1964年,王永志第一次走進導彈發射場,參與導彈的試射。導彈出現了溫度太高、貯箱加不滿燃料的問題,這會直接導致導彈的射程不足。計劃看起來要擱淺,一時間所有人心急如焚、寢食難安。

王永志經過反復思考和計算,提出了減少600千克燃料的想法。而這一想法因為與在場大多數專家提出的多加推進劑的想法截然相反,遭到了強烈質疑和反對。

王永志并不退讓,他直接找到了負責技術問題的錢學森,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錢學森仔細聽了王永志的演算過程,欣賞王永志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對工作認真嚴謹的態度,當場肯定了王永志的方案。1964年,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彈道導彈順利飛向預定目標,這是王永志第一次正式進入錢學森的視野,就此二人結下終身師生緣。

后來,錢學森退居二線,毫不猶豫地推薦了王永志負責新一代航天任務,他說:“王永志同志善于逆向思維,思想開闊,做事謹慎。”當時王永志只有40多歲,正值年富力強之時,在科研領域中算是較為年輕的骨干。而總設計師這一舉足輕重的職位,以往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們擔任。從那時起,像他這個年齡段甚至更年輕的科研精英也開始逐步肩負起總設計師這樣關鍵崗位的重任,成為團隊中的核心力量。

錢學森的慧眼識珠,讓王永志得以把自己的才情在國防科學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勇攀一個又一個高峰。

攜手同行,成就彼此

“你永遠是這樣,即使被獅子追趕,都不忘欣賞眼前的風景。”

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王永志取得了眾多矚目的成就,這離不開妻子王丹陽在背后對他事業和生活的默默支持。

在留蘇預備班,王永志結識了學習刻苦、文靜溫婉的同班同學王丹陽。兩個同樣優秀的人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相互欣賞、共同進步,同學情誼逐漸發展成愛情,兩人相約當前以學業為重,回國后結婚。1960年9月,兩人在北京結為伉儷。

王丹陽對王永志的支持不僅體現在生活中,更深入工作中;不只是口頭上的,更是行動上的。從蘇聯回國后,王丹陽拒絕了組織上安排她到王永志回國后的單位工作的決定,夫妻兩地分居十余年。其間,家務活和兩個女兒的撫養任務,幾乎由王丹陽一人承擔;她調回北京后,以一股鉆勁,放棄了本專業,掌握了俄、英、法、日等多種語言,改行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為首批研究員。“他比我行,為了他,我甘心犧牲自己”,王丹陽被問到為何輕易轉行時這樣說道。

1975年的一天,時任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的謝光選找到王永志,說道:“國家決定上‘331工程’。這是個新課題,我們都沒有搞過,如果你能一起干就太好了。”王永志喜出望外,干勁十足。那時他的腳在裝車時被機器砸傷,尚未痊愈,他便一瘸一拐地往圖書館、資料室跑,整日搜集、翻譯、整理、研究資料。

精通多國語言的王丹陽也參與其中,為資料的收集、編譯工作出力。1976年,唐山發生地震,北京震感強烈,整個宿舍樓的人都跑到地震棚里居住。他們夫妻倆不顧余震危險,有空閑便回到家繼續編書,有震情就抱著裝滿書稿和草圖的箱子往樓下跑。

夫妻二人用一年多的時間共整理了百萬字的資料,匯集成47萬字的《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一書,趕在“331工程”第一次方案論證會前夕出版。1984年4月,我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在設計方法、技術管理、材料和工藝,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都采用了該書中的內容。

此后,不管王永志做什么型號,王丹陽都能及時提供各種資料,她掌握的國際航天信息,王永志總是第一讀者。王丹陽先后完成科技信息研究課題30余項,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成果進步獎6項,20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運籌帷幄,倚天鑄箭

“抓住機遇,我們就能沖出困境,走向世界。”

1986年左右,世界航天正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局:美國挑戰者號和歐洲阿里安2型相繼發射失敗,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一時出現空白。王永志卻執意研發“長二捆”火箭,承擔美國衛星的發射任務。面對國內外的質疑,他的態度比任何時候都要堅決:“這是一場硬仗,還是一場惡仗,我相信我們共同努力,一定能拿下來!”他給出了18個月完成任務的承諾。18個月,緊張的研制周期,以及幾億元之多的巨額貸款,這讓王永志面臨著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
壓力。

隊伍中的每個人都在為這個艱巨的任務而努力:工人“忙得沒有親戚朋友”,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改進整流罩分離技術,甚至有人5個月自編1萬多條程序,以彌補當時國內計算機計算速度的不足……全院完成了24套共44萬多張設計圖紙的繪制,攻克了120多個工藝項目,耗用了5000多套特殊工裝……終于,長征二號E火箭如期順利升空。

王永志一直忘不了發射前幾天那次搶修:傍晚,工作人員發現助推器出現滲漏,于是,王永志顧不上休息,接連幾次趕赴發射場,提出科學處置辦法。那一夜,故障被成功排除,但代價卻極為慘痛,王永志的好友魏文舉獻出了生命。

繪夢藍圖,神舟飛天

“這次我是放心的,總檢查沒出問題是符合規律的。”

飛天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夢想,中華民族自古便有著濃烈的飛天情結。

1999年,我國宣布了發射神舟一號的時間,王永志考慮到獅子座流星雨的影響,建議將發射推遲兩天。最終發射取得了成功,他一如既往地沒有沉浸在這一次成功的喜悅之中,隨即投入后續工程的設計方案研究中。對于第五圈實行變軌的質疑聲、發射前接連出現的故障、關于是否用獼猴進行試驗的爭辯……這些都沒有使他停下腳步。神舟二號發射的圓滿成功,離不開他的沉著分析與堅決果斷。

為了做到自己“航天員無傷亡危險”的承諾,王永志化“幾乎”為“絕不”,對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出現的隱患,他都綜合評判、考慮周全。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成功飛向太空,工程宣告圓滿成功。中華民族飛天夢想成真,王永志流下了欣慰的淚水。

如果說情感停頓的地方凝成了詩,那么史詩就是以真實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凝成的情感。史詩中的英雄,總是既擁有勇敢的心,又具有超人的能力,能成就常人難以成就的功業。載人航天工程便是那史詩,王永志就是史詩中的英雄。

學子說

王永志從昌圖縣走來,數十載殫精竭慮,為中國火箭及導彈事業忘我奮斗,將自己的人生與事業融入國家和人民的夢想之中。如今,中國航天正昂首走在自主設計的道路上。這離不開王永志等老一輩航天人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懈拼搏,不斷前行。

王永志心系國家航天事業、培養航天人才,一直為載人航天事業奮斗。“但愿不久的將來,杰出人才和世界著名人才不斷脫穎而出、后繼有人”,他這樣熱切盼望。我們相信,未來更多璀璨的星會閃耀在中國航天事業浩瀚的蒼穹中,中國航天事業也將被世界稱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海淀区| 鹤岗市| 开原市| 固安县| 卢龙县| 濉溪县| 洞口县| 双鸭山市| 敦煌市| 武城县| 龙州县| 凤山市| 嘉定区| 建宁县| 德清县| 陇西县| 浦县| 吉安县| 邳州市| 长白| 青冈县| 湘阴县| 潮州市| 文山县| 文化| 扬中市| 昆山市| 长武县| 金阳县| 聂荣县| 鸡东县| 密山市| 渝北区| 岗巴县| 图们市| 杭锦后旗| 沽源县| 昆山市| 邯郸市|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