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要娶宋知青!
- 1983:從留下女知青開始逆襲
- 就很好吃
- 2221字
- 2025-07-16 20:00:00
楊大勇扛著鋤頭,褲腿卷到膝蓋,露出結實的小腿,上面還沾著泥點子。
他走得很快,腳步穩健有力,背脊挺得筆直,完全沒有后來被生活壓垮的佝僂。
周秀英跟在他身后,手里挎著竹籃,籃子里裝著剛摘的青菜,袖子挽到手肘,露出的手臂雖被曬得微黑,卻透著健康的紅潤。
他們邊走邊說話,
忽然,也不知道楊大勇說了點什么,周秀英忽然笑著拍了他一下,眼角的細紋舒展開來,笑容明亮又鮮活。
這一幕狠狠撞在楊明遠心上。
他記憶里的爹娘,是佝僂著背、滿臉愁苦的模樣。
受他拖累,爹娘的名聲也壞了,筆直的腰桿終究還是在村里人的指責聲中佝僂了下來。
而現在,他們還年輕,還健康,還沒被他拖累得喘不過氣……
楊明遠喉頭滾動,猛地抬手抹了把眼睛,大步朝他們奔去:
“爹……娘……”
聽到楊明遠的呼喚,楊大勇還以為他是在王家受了委屈,當即便詢問了起來:
“明遠,你這是咋回事兒,今天去王家的時候沒將事情說清楚?”
“實在不行我再去幫你說說,我就算豁出去這張老臉,也不讓你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
周秀英也拍著楊明遠的肩膀安慰道:
“有話好好說,都多大的人了,怎么還跟個小孩子似的扭捏。”
“到時候我跟你爹一起去,再帶點禮物當賠禮,準不至于讓你娶不喜歡的人。”
雖然時代在變化,但很多東西還是遺留了下來,尤其是在趙家溝這種偏僻的小鄉村,更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能夠以楊明遠的意愿為準,他的爹娘也算是非常開明的存在了。
衣袖往眼角一抹,楊明遠昂起頭,說:
“爹,娘,我的事,我自己會去解決。”
“今天中午去王家的時候,我光顧著喝酒,倒是忘了將這最重要的事情說出來。”
“不過這事兒晚點說也不急,我現在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跟你們說。”
說到這里,楊明遠故意緩了緩,才從口中說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來:
“爹,娘,我要娶宋知青!”
哐當……那是鋤頭掉落在地上的聲音。
楊大勇詫異的看了眼自己的兒子,有些納悶的說:
“宋知青?哪個宋知青?”
面對爹的詢問,楊明遠理直氣壯的說:
“還能是哪個宋知青,我們趙家溝姓宋的也就只有宋書瑤這一個女知青。”
“爹、娘,你們覺得怎么樣?”
話音剛落,楊明遠便感覺有一雙粗糙的手摸上了自己的額頭,隨之而來的便是娘那有些疑惑的話語:
“摸這額頭,瞅著也沒發燒啊,怎么大白天的說胡話。”
“那宋知青是誰,不僅長得漂亮,更是個有知識的文化人,人家能夠看得上你?”
“別說是你,當初張媒婆打算把她說給村長兒子,人家也是沒同意。”
“村里人都說宋知青就是那天邊的鳳凰,只是臨時在我們趙家溝落個腳,根本不可能停留。”
楊大勇此時也在一旁附和道:
“明遠,我知道你急著成家,但那也得講究個實際不是。”
“聽話,別急,我晚點去找找張媒婆,讓她再給你說一門合適的親事。”
看著壓根就不相信這件事情的爹娘,楊明遠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他說個實話怎么還被當成吹牛了呢?
不過他們會有這種想法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要不是因為今天這破事,楊明遠可能這一輩子都不可能跟宋書瑤有交集。
這樣想著,他連忙追上了爹娘,說:
“爹,娘,你們看我像是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人嗎?”
“我會那么說,自然是因為宋知青也同意了。”
“你們讓張媒婆去幫忙說說,她一準會同意。”
哪知道楊大勇還是不信,一邊收拾著農具,一邊嘟囔道:
“就算是我失心瘋了去跟張媒婆說這事兒,她怕是也不敢接你這樁媒。”
“明遠,別想那么多,咱這日子還得接著過。”
“今天你估計也不好受,給你娘說說,讓她做窩頭的時候多撒一把白面。”
“到時候你多吃點,睡上一覺,明天還得早起去地里干活呢。”
現在已經到了夏天,天氣也是越發炎熱了起來,能干活的時間也就是早上和傍晚。
中午那日頭,怕是能夠將人都烤干。
無奈的搖了搖頭,楊明遠說:
“爹,你咋就不信我說的呢?”
“你等著,吃完飯之后我就去找宋知青,讓她給個信物。”
“到時候拿著信物去找張媒婆,總能讓她答應幫忙說這門白撿的婚事。”
見楊明遠執著,楊大勇張了張嘴,最終還是沒再說什么打擊楊明遠的話,只是重重的嘆了口氣:
“成,那你吃完飯之后就去外面散散心。”
“記得把家里的手電筒拿上,晚上夜路黑,你小心可別翻到溝里去。”
這手電筒幾乎可以說是家里唯一的小電器,電池更是金貴無比,但爹娘還是打算讓楊明遠拿上,為走夜路添上點安全保障。
現在的農村可不比日后,也就村里幾戶最有錢的人家里通了電,絕大多數家庭卻還是連煤油燈都舍不得多點。
到了晚上,尤其是趕在沒有月亮的時候,用伸手不見五指來形容都沒毛病。
也正是因為如此,時常有喝醉的酒蒙子翻下田坎。
運氣好的,第二天還能尋回來,運氣差的,全村人也只能勉為其難的吃個席。
知道爹娘并沒有相信自己的意思,楊明遠也不再做更多的解釋,他決定用事實說話。
只是在他決定吃過飯之后就去知青點找宋書瑤的時候,猶豫片刻,他還是決定先洗個澡,再換上一身稍微新點的衣服。
雖然兩人在一起純屬形勢所逼、逢場作戲,但他也要稍微拿出點誠意,不能讓宋書瑤太吃虧。
即便宋書瑤是下放的女知青,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根深蒂固。
尤其是在農村,要是讓村里人感受到男方對女方的不重視,女方怕是會一村子的人欺負。
這時候農村人的吃食大多比較簡單,更何況是家里本就困難的楊家,晚上吃的也不過是摻了麩皮的玉米窩頭。
那窩頭看著金黃飽滿,實則摻了不少玉米芯打成的碎渣,嚼起來直拉嗓子眼。
要不是楊大勇叮囑周秀英摻了把白面,這玉米窩頭吃起來還要更加的難以下咽。
然而正是這許久未曾吃過的粗糙食物,卻讓楊明遠吃起來分外香甜。
玉米窩頭那熟悉的香味,熟悉的口感,雖然糟糕,卻讓他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一點——自己重生了,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