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嵐城飄著細雨,陳默蹲在智穹數據中心裸露的磚墻前。墻縫里嵌著半截粉筆頭,和父親當年用的一模一樣。
“找到了。“周小漁突然從廢墟里拽出個鐵皮盒,里面整整齊齊碼著三十七本工作筆記。最上面那本封皮上寫著“晨星七組·1987年6月“。
老趙抹了把臉上的雨水:“這幫孫子,把咱們爹媽的筆記當建筑填料使。“
修車鋪后院的油氈棚下,三十七臺老式顯像管電視機圍成圓圈。
“插電試試。“周小漁把筆記本攤在機油漬斑斑的地上。陳默看到父親的字跡在潮濕空氣里微微暈染:
“突觸共振的關鍵不是設備,是記憶的載體——“
“我們當年藏在課本空白處的筆記。“
老趙突然拍腿大笑:“我說怎么智穹要禁紙質書!“
青巒山民發來消息時,陳默正在接最后一根視頻線。
手機屏幕上閃過一張泛黃的照片:年輕的父親站在晨星學堂門口,身邊圍著三十六個穿工裝的男女。照片背面潦草地寫著:“若見此信,立即播放7號錄像帶。“
“在這兒!“周小漁從鐵皮盒底層抽出一盤老式磁帶,磁條上還粘著干涸的血跡。
當三十七臺電視機同時亮起時,陳默看到了1987年那個暴雨夜。
錄像里的父親渾身濕透,正對著鏡頭快速說話:“...記住,真正的防火墻在《電工基礎》課本第73頁第2行...“畫面突然中斷,變成滿屏雪花噪點。
老趙突然沖向里屋,翻出本油膩膩的舊教材。撕開第73頁,夾層里是張微型電路板,上面刻著北斗七星的圖案。
天剛蒙蒙亮,銹鐵巷的早點攤已經支起爐灶。
陳默看著小程序后臺的數據——連接數突破百萬,算力停在36.6%不再增長。油鍋騰起的霧氣里,周小漁正用燒焦的樹枝在地上寫公式:
100%- 36.6%= 63.4%
“還差這么多?“老趙遞過來一碗熱豆漿。
陳默搖頭,指了指豆漿表面凝結的油膜:“看,這不就開始共振了么。“
油膜上的彩虹色紋路,正隨著遠處智穹大廈玻璃幕墻的爆裂聲,一圈圈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