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突破巡邏防線
書名: 筆鋒轉(zhuǎn)槍血戰(zhàn)鑄傳奇作者名: 無名小子新手上路本章字?jǐn)?shù): 2045字更新時間: 2025-08-06 08:44:06
松木枝斷裂的瞬間,張猛右臂猛然發(fā)力,匕首尖端狠狠刺入上方斷裂的樹根。刀身一震,借著反沖之力,他將身體向內(nèi)甩去,肩背撞進(jìn)裂口邊緣的淺溝。碎石和腐葉簌簌滑落,他的左腳在松動的土層上蹬了兩下,終于穩(wěn)住身形。下方,日軍的腳步聲混著低語逼近,手電光在溝口晃動,卻未敢貿(mào)然下探。
他伏在溝底,呼吸壓得極低。領(lǐng)口那半張紙片被樹枝勾出一角,月光斜照,日文標(biāo)記的線條與淺溝的走向恰好吻合。他不動聲色地將紙片往里塞了塞,抬手打出三短一長的手勢。左側(cè)兩名隊員立刻抬起機槍,朝溝外枯樹方向點射兩輪。槍聲撕破夜林,日軍果然調(diào)頭撲向聲源,腳步雜亂地繞向左翼。
張猛趁機翻身,爬到傷員身邊。三名隊員中彈,一人已犧牲,剩下兩名輕傷者勉強能行。他解下背包,抽出帆布內(nèi)襯,又從犧牲者綁腿上割下布條,迅速綁緊擔(dān)架框架。一名隊員會意,將傷員小心抬上。張猛指了指淺溝深處,隊伍開始沿溝底匍匐前進(jìn)。落葉覆蓋的溝道蜿蜒向密林深處,潮濕的泥土吸住腳步,卻也掩住了聲響。
行出約五十米,前方溝道收窄,盡頭是一片低矮灌木。張猛抬手止住隊伍,自己貓腰上前。透過枝葉縫隙,他看見一條土路橫貫前方,路上每隔二十步設(shè)一崗哨,四名日軍正沿路換崗,腰間掛著信號燈,燈殼上刻著“第三補給中隊”。他們動作松散,槍口朝地,顯然不認(rèn)為有人能從陡坡裂口繞至此處。
他退回隊伍,低聲下令:“二組留下,掩護(hù)傷員。三組,跟我上。”兩名精銳隊員摘下金屬扣具,赤腳貼地,隨他繞至灌木側(cè)后。日軍換崗交接,四人聚在路口低聲交談。張猛伏在腐木后,盯著其中一名哨兵解下水壺的動作。就在那人仰頭喝水的剎那,他猛然撲出,左手捂住對方口鼻,右手匕首劃過咽喉。尸體軟倒,他順勢拖入灌木,未發(fā)出半點聲響。
第二名哨兵正低頭系鞋帶,張猛從背后貼近,絞索套上脖頸,緩緩收緊。那人掙扎兩下,腿一蹬,不動了。另兩名日軍尚未察覺,仍在閑談。張猛示意隊員分頭包抄。片刻后,一聲悶哼,第三名哨兵被按倒在地,匕首刺入心口。最后一人剛轉(zhuǎn)身,后頸已挨了一記手刀,昏死過去。
四具尸體被拖入溝底掩埋。張猛取下其中一盞信號燈,翻看燈殼背面,刻痕清晰,確屬第三補給中隊。他將燈塞進(jìn)懷里,返回隊伍。傷員已由擔(dān)架抬至溝口,正等待穿越土路。天色微青,晨霧未散,遠(yuǎn)處哨站的燈火仍在閃爍,但亮度已弱。
“卸裝備,赤腳走。”張猛低聲下令。隊員們迅速取下刺刀、水壺、彈匣,只留手槍與匕首。張猛帶頭爬出溝口,貼著土路邊緣匍匐前進(jìn)。擔(dān)架由兩人抬著,緊隨其后。晨霧如紗,遮住人影,土路寬闊,無遮無攔,一旦被發(fā)現(xiàn),再無退路。
行至中途,前方突然傳來引擎低鳴。張猛立即伏地,隊伍緊貼地面不動。一輛日軍巡邏摩托從遠(yuǎn)處駛來,車燈昏黃,照出路面塵土。摩托車緩緩駛過,未停留,徑直開向哨站方向。張猛等車聲遠(yuǎn)去,才揮手示意繼續(xù)前進(jìn)。
二十分鐘后,隊伍抵達(dá)土路盡頭。前方是一片開闊地,長約三百米,盡頭便是密林邊緣。此時天光已明,霧氣漸薄。張猛估算時間,距日軍換崗尚有四十分鐘,必須在下一班巡邏到來前穿越。
“加快速度,低姿前進(jìn)。”他下令。擔(dān)架隊員咬牙提速,其余人散開掩護(hù)。隊伍如蛇行草間,貼地疾進(jìn)。行至開闊地中央,一名傷員腳下一滑,擔(dān)架傾斜,發(fā)出輕微響動。張猛立即抬手,全隊伏地不動。遠(yuǎn)處哨站燈火依舊,無人察覺。
他們繼續(xù)前行,終于在天光徹底亮起前抵達(dá)密林邊緣。張猛揮手,隊伍迅速退入林中。他回頭望了一眼那片開闊地,土路上已出現(xiàn)人影,兩名日軍正沿路巡查,卻未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
林中稍作休整。一名隊員靠樹喘息,低聲問:“張隊,咱們真把鬼子防線撕開了?”
張猛盯著密林深處,聲音低沉:“撕開不算破,得讓他們補不上。”
他取出那半張紙片,攤在掌心。日文標(biāo)記的路線在此處拐向西北,與他們穿行的淺溝完全重合。他抬頭,望向林間縫隙透出的天光。前方約兩里處,山坳輪廓隱約可見,正是昨夜火光閃現(xiàn)的位置。
他站起身,拍掉褲腿泥土,下令:“換路線,沿標(biāo)記方向走。保持間距,禁止交談。”
隊伍重新編組,張猛走在最前,右手握緊匕首,左手握著信號燈。林間濕氣濃重,腳印很快被落葉覆蓋。行出約一里,前方地勢漸低,出現(xiàn)一條干涸河床。河床兩側(cè)布滿碎石,中間有一條被壓平的小徑,顯然是常有人走動。
張猛蹲下,檢查小徑上的痕跡。鞋印雜亂,有軍靴,也有勞工穿的草鞋。他伸手摸了摸河床邊緣的泥土,發(fā)現(xiàn)幾道拖拽痕跡,深淺不一,像是重物被拖行過。他抬頭,望向河床延伸的方向——正指向山坳。
他正欲下令繼續(xù)前進(jìn),忽然聽見前方傳來低語。不是日語,而是漢語,夾雜著口音。他立即抬手,隊伍伏地隱蔽。
兩名穿著破舊工裝的男子從河床拐角走出,肩上扛著木箱,箱體用麻布包裹,但一角露出金屬管狀物。其中一人低聲抱怨:“這趟再送完,鬼子說能放我們回家。”
另一人苦笑:“回家?上回說送完這批炸藥就放人,結(jié)果呢?”
兩人沿著小徑繼續(xù)前行,腳步沉重。張猛盯著他們的背影,目光落在木箱上。炸藥——補給線的核心物資。
他緩緩抽出匕首,指尖摩挲刀刃。隊伍已悄然散開,形成包圍之勢。他抬起左手,信號燈在掌心轉(zhuǎn)動,燈殼上的“第三補給中隊”字樣在晨光中泛著冷光。
他向前邁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