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全名:孫皓
別名:吳末帝、歸命侯
字:元宗
封號:烏程侯(即位前)、歸命侯(降晉后)
年號: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丹陽郡建業縣
生卒年:242-284
逝世地:洛陽
主要作品:遺群臣書
父母:父,孫和;母,何姬
后妃:滕芳蘭等
點評:吳主孫皓,淫暴無道,已寓亂亡之兆,羊祜之決議伐吳,亦即取亂侮亡之古義耳。惟前時吳尚有人,內得陸凱之為相,外得陸抗之為將,故羊祜虛與周旋,未敢進逼。
性格:暴虐嗜殺,驕奢自負。
歸命侯孫皓:三國時期最殘暴的皇帝
一、早年經歷
孫皓是孫權廢太子孫和之子。孫皓的祖父孫權非常喜愛這個孩子,為他起名叫“彭祖”。
赤烏十三年(250年),其父孫和在二宮之爭中太子之位遭廢黜,徙故鄣王(治今浙江省安吉縣),太元二年(252年),又封為南陽王,再遷至長沙(治今湖南高官沙縣)。
建興二年(253年),宗室孫峻殺死諸葛恪(孫和妻子的舅舅),將孫和押往新都(治今浙江省淳安縣),隨后賜死,孫和正妃張妃也跟隨殉情自殺。何姬說:“如果都死了,誰來養遺孤呢?”于是孫皓和他的三個異母弟一起被何姬撫養大。
永安元年(258年)十月,孫休即位,封他的侄子孫皓為烏程侯,并且聘娶滕牧的女兒滕芳蘭為正妃。在前往封地途中,一個叫景養的西湖居民給孫皓看相后說他將來的前程不可限量。孫皓心里很高興但是不敢向外人泄露。
永安七年(264年),吳景帝孫休去世,群臣尊孫休的朱皇后為太后。雖然孫休有兒子,但當時蜀漢剛滅亡,再加上交趾(郡治今越南北寧市)發生叛亂,東吳國內大為震驚,想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以前擔當烏程令的時候,與孫皓關系很好。便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皓,說孫皓才識明斷,很有當年長沙桓王的風采。又更加好學,遵守法度,于是,濮陽興和張布說服朱太后讓孫皓繼位。這一年,孫皓二十三歲。
二、登基為帝
元興元年八月庚寅日(264年9月10日),孫皓被擁立為帝,時年二十三歲,孫皓即位后,大赦天下,改元元興。八月,任命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張布為驃騎將軍,加侍中,對諸位大臣班賞。九月追謚父親為文皇帝,貶朱太后為景皇后,尊其母何姬為太后。十月,吳景帝的四個兒子則分別封為豫章王、汝南王、梁王、陳王,立滕妃為皇后。十二月,冊封岳父滕牧為高密侯。
據《江表傳》記載,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余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但一段時間后,治國有成、志得意滿的孫皓便顯露出,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人民對此感到失望。濮陽興和張布暗地里感到后悔,有人告訴孫皓,二人被誅張布被殺后,他的女兒又被封為美人。
元興元年(264年),魏國的相國司馬昭派遣原來吳國壽春城的降將徐紹、孫彧領著使命帶著書信,陳述國事形勢的利害,前來吳國向孫皓說明。
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孫皓派遣使者隨徐紹、孫彧前往魏國,送去給司馬昭的回信,信中說道:“知道您以超過世人的才干,位居相國的職任,有移化引導皇帝的功勞,辛勤至極。寡人無德,順承皇統,想與賢良之士共同拯救亂世,而由于道路阻隔沒有實現這一緣分,您的美意真切明顯,深沉執著。現派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前來宣明我的誠意。”徐紹行至濡須,有人報告徐紹稱贊中原,于是孫皓將他召回來殺死,將其家屬遷徙到建安(今福建省建甌市)。四月,蔣陵傳說有甘露降下,于是當年改為甘露元年。同年七月,孫皓逼殺朱太后,隨后又把孫休的四個兒子遣送到一個偏遠的小城,到達后,不久又追殺其中較年長的兩個。。九月,有望氣的人說荊州有王氣會對建安宮不利,于是聽從西陵督步闡上表,遷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鎮守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派遣紀陟、璆到洛陽去,獻上特產。孫皓到了武昌,大赦。
寶鼎元年(266年)正月,孫皓派遣大鴻臚張儼、五官中郎將丁忠吊祭司馬昭。回來的路上,張儼途中病逝。八月,得到一口大鼎,于是改年寶鼎,大赦。任命陸凱為左丞相,常侍萬彧為右丞相,自徐紹等人帶來書信后,孫皓逐漸被說服。
這時候西晉剛剛受禪,無暇顧及邊境,使節丁忠勸說皓道:“北方不設防守戰的戰備,可以襲擊取得弋陽。”于是孫皓詢問群臣,鎮西大將軍陸凱說道:“兵是不得已才用,三國鼎立一來,互相征伐,沒有安定的時候,而今更是剛剛兼并巴蜀。如今敵方形勢強,想要僥幸獲勝,沒有好處。”車騎將軍劉纂說道:“國家之間爭霸,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如果有機會,怎么可以放棄呢。應該派遣間諜觀察形勢。”孫皓采納劉篡的說法,于是和西晉斷絕關系。
冬十月,永安山賊施但等人聚眾數千人,劫持了孫皓庶弟永安侯孫謙離開烏程,拿走孫和陵上鼓吹曲蓋。等到到建業時候,已經有一萬多人。丁固、諸葛靚駐扎在牛屯,大戰,施但失敗逃走,獲得孫謙,孫謙自殺。孫皓聽說施但謀反,認為之前遷都是對的,讓幾百人鳴鼓喧嘩進入建業,殺施但家人,說是以荊州的王氣破揚州賊。十二月,孫皓回到建業,衛將軍滕牧留鎮武昌。
寶鼎二年(267年)春,大赦。右丞相萬彧上鎮守巴丘。夏六月,建起昭明宮,昭明宮約五百丈。孫皓建立新宮,讓兩千石以下的官員都到山林里監督伐木。破壞營房,周以圍墻,布置亭榭石木,窮極伎巧,費用以億萬計算。陸凱勸諫,孫皓沒有聽從。十二月,皓移居昭明宮。
寶鼎三年(268年)春二月,任命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為司徒、司空。秋九月,孫皓開始向西晉發起攻擊。這一年,他親率大軍屯駐東關[25](今安徽省含山縣西南),令左大司馬施績攻江夏(今湖北省云夢縣南),右丞相萬彧攻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進攻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西),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將軍顧容等率攻擊投降晉國的交阯叛軍,但都沒有取得成功。北伐大軍被司馬望大軍所拒,兩路主力施績、丁奉分別為晉將胡烈、司馬駿所敗,而南征交阯軍隊被晉將楊稷大敗,劉俊、脩則戰死,顧容率殘軍退守合浦(郡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
建衡元年(269年)春正月,孫皓立長子孫瑾為太子,又封另兩子為淮陽、東平王。冬十月,改年,大赦。十一月,左丞相陸凱去世。孫皓派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從荊州出發,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路出發,令兩軍在合浦會合共同剿滅交阯叛軍。此外,還派遣右大司馬丁奉再次北征,攻打谷陽(今安徽省靈璧縣)。
建衡二年(270年),丁奉部在渦口(今安徽省懷遠縣)一帶被晉將牽弘擊退,李勖以道路不通為由,殺死向導馮斐后率軍無功而返。殿中列將何定揭發道::“李勖冤殺馮斐,擅自帶領全軍退還。“李勖同徐存都認罪被誅。九月,何定率領五千人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打獵,吳宗室前將軍、夏口督孫秀害怕是孫皓命令何定來抓自己,帶領家送眷數百人投奔西晉。司馬炎拜孫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禮遇備至。
建衡三年(271年)春正月,孫皓親率大軍從牛渚(今安徽省當涂縣)西進伐晉。孫皓母親及妃妾都跟隨。這年,汜、陶璜擊破交阯,擒殺西晉設置的守將,九真郡、日南郡都回歸吳國的統治下后又平定了扶嚴夷,設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范慎為太尉。使持續多年的交阯之亂暫告停歇,此時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去世。大赦,分交阯為新昌郡。西苑據說有鳳凰云集,于是第二年改元鳳皇。
鳳皇元年(272年)八月,孫皓征召西陵督步闡。步闡擔心被孫皓加害,不回應詔書,占據城池投降西晉。孫皓派遣樂鄉都督陸抗成功討伐了步闡,成功收復了戰略要地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將步闡與同謀夷三族,擊退了由名將羊祜率領的五萬大軍,圍殲晉將楊肇的三萬援軍。右丞相萬彧因為被孫皓斥責憂悶而死,他的子弟被流放到廬陵。何定邪惡奸穢的事情被發現,認罪被誅。孫皓認為他的惡如同張布一般,于是改何定名為何布。
鳳皇二年(273年)春三月,孫皓任命陸抗為大司馬。秋九月,孫皓改封淮陽王為魯王,東平王為齊王,又冊封九個兒子擔任陳留、章陵等王。這樣一共十一王,每個王派給三千兵。大赦。孫皓的愛妃派人到市場上劫奪百姓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以前是孫皓寵愛的臣子,憑借孫皓的待遇將人繩之以法。愛妃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借口其他事鋸斷陳聲的頭,將他的身體扔到四望山之下。
鳳皇三年(274年),會稽有傳言說章安侯孫奮為當上天子。臨海太守奚熙寫信給會稽太守郭誕,雖然沒有討論國政,但郭誕回信時沒有提及傳聞。于是被治罪。郭誕惶恐無法自白,其功曹邵疇派人陳情。孫皓仍然極度生氣,于是邵疇擔心郭誕不能免死罪,自殺為他證明,留下遺言。官吏治喪時將邵疇遺言據以相告,于是孫皓免除郭誕的死罪,流放建安。孫皓贊賞邵疇的節義,下詔令郡縣塑像。孫皓又派遣三郡督何植收捕奚熙,奚熙發兵自衛,斷絕海道,被其手下殺害,首級被送往建業,被夷滅三族。秋七月,孫皓派遣使者二十五人到各個州郡去,查核出叛逃之人。大司馬陸抗病逝,孫皓將他的兵馬一分為五,交給陸抗的五個兒子分別統領,又分郁林為桂林郡。
天冊元年(275年),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有傳言掘地得銀子,長一尺,寬三分,刻上有年月等字,于是孫皓大赦,當年改元天冊。
天璽元年(276年),吳郡有傳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堵塞,如今卻疏通了。長老互相傳播,此湖堵塞時,天下是亂世,此湖開通,天下會被平定。又在湖邊得石函,中間有青白色石頭,長四寸,寬二寸多,上面刻有皇帝二字,于是孫皓改年,大赦。會稽太守車浚、湘東太守張詠交不出算緡錢,就在所在地斬殺,將頭顱向各諸郡宣示。秋八月,京下督孫楷叛降西晉。鄱陽有傳言歷陽山石的紋理可以成文,一共二十字,曰“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孫皓大為高興,多次派遣使節,刻石為銘,回應祥兆。
天紀元年(277年)夏,夏口督孫慎征討江夏、汝南,燒略居民。當初張俶常進讒言,特別受到孫皓的寵愛,被遷升為司直中郎將,封侯。如今他的極惡罪行被揭發,認罪被誅。
天紀二年(278年)秋天七月,孫皓立成紀、宣威等十一王,每人給三千兵,大赦。
天紀三年(279年)夏天,郭馬叛亂,郭馬本是合浦太守修允的部曲督,修允任桂林太守時生病住在廣州,先派遣郭馬帶領五百兵士安撫各個夷狄。修允死后,軍隊被重新分配,郭馬不滿與以前舊兵分開。孫皓此時又在查核廣州戶口,于是郭馬與手下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人鼓動士兵人名,匯聚群眾,攻擊殺害廣州督虞授。郭馬自稱是都督交廣二州軍事安南將軍,殷興自任廣州刺史,吳述自任南海太守。郭馬派又何典攻蒼梧,王族攻始興。
當時有傳言道:”吳國將敗,軍隊會從南方開始,滅亡吳國的將是公孫。孫皓聽到了傳言,將從大臣到士卒中姓公孫的人,都全部流放到廣州,不讓呆在他們在長江附近,聽說郭馬叛亂,大為恐懼:“這是要被天滅亡啊。”八月,孫皓任命軍師張悌擔任丞相,牛渚都督何植擔任司徒。執金吾滕修擔任司空,還沒有正式任命,轉為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討伐郭馬,與王族在始興相遇,未能勝利。郭馬殺南海太守劉略,放逐廣州刺史徐旗。孫皓派遣徐陵督陶浚帶領七千人從西道走,命令交州牧陶璜部伍帶領的合浦、郁林諸郡的軍隊,與東西軍一起討伐郭馬。
三、戰敗請降
天紀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晉武帝令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平南將軍胡奮、鎮南大將軍杜預、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等分六路大舉伐吳。西晉命令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向涂中,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鎮南將軍杜預向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賈充為大都督。陶俊到達武昌,停滯不前。
天紀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孫皓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王浚、唐彬所到的地方,都土崩瓦解,極少又能抵御的人,杜預又斬殺江陵督伍延,王渾復斬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所到之處都取得勝利。
三月,孫皓殿中數百個近臣叩頭請求孫皓道:“北方的軍隊日日逼近,所到之處都兵不血刃,陛下要怎么辦呢!”孫皓問道:“什么緣故?”眾人答道:“給岑昬定罪。”孫皓驚慌昏聵自言道:“這樣的話,就應當以你向百姓謝罪。”眾人就一起收捕岑昬,孫皓想要再阻止,岑昬已經被殺了。
陶浚從武昌回來,孫皓就立即召見他,問他水軍的情況,回答道:“蜀國的船都很小。現在給我二萬兵,乘坐大船戰斗,也足夠了。”于是就匯集大眾,授陶浚假節鉞,明日應當出發,當天夜里所有人已經全部逃走了。而王俊已經順流將至,司馬伷、王渾都接近邊境。孫皓用光祿勛薛瑩、中書令胡沖的方案,分別派遣使節奉書信給王俊、司馬伷、王渾,試圖分化他們。
孫皓將要落敗,就寫信給舅舅何植,信中講道:“當年吳大帝以神武之略,發動三千兵卒,割據江南,虛卷交廣,開拓宏偉的基業,想要傳至萬世。到我末德,保守成業,不能安撫黎民百姓,這多是由于責任缺失的緣故,違背了天的法則。昏庸變化的意象,反而被我認為是祥兆,致使南蠻叛亂,征討不能攻克。聽說晉國大軍,從遠方到來來到江邊,希望大家竭盡辛勞,都被擊退,而張悌沒有返回,喪失軍隊超過一半。我很慚愧不已。此時感到無聊,得到陶浚上表說武昌以西,已經沒有人防守了。不防守的人,不是糧食不足,不是城不堅固,這是軍隊不肯作戰罷了。軍隊不肯戰斗,難道是怨恨戰爭嗎?這是我的罪啊。天文懸在空中產生異兆,百姓在下面感到怨恨,看這形勢,危急如同累卵,吳國國祚最終結束,這是什么樣的局面啊!天的匪寇要來滅亡吳國,是我所招致的。瞑目埋入黃土時,我又有什么臉面見四帝呢!你們要勉勵自己奇謀,飛筆上報。”
孫皓又給群臣留下書信說:“寡人不修德行,愧對繼承先帝的法度,居皇位多年,政治與教化兇狠暴躁,致使百姓長久困苦,致使最終一朝天命歸于有道之人,社稷被傾覆,宗廟無主了,羞愧如山堆積一般,沒有其他的罪責。自己沒有才能,對不起自己的名號,才能品質都不好,又擔任王公重任,所以卜卦的時候有‘折鼎’(象征丟江山,大事不成)的誡詞,有詩人作詩譏諷。以皇室自居。我仍然不聽勸告,計謀不足,考慮事情也不到周到,很多事被耽誤。身邊的小人,因此就變得酷虐,酷虐漫延,使忠順之人被害,昏庸不能覺察。自走窄路,我對不起各位,大事難成,覆水難收了。如今大晉平治四海,用心致力于選拔賢才,這是俊杰展現才華的機會了。管仲有大仇,齊桓公任用他,張良、陳平離開楚國,入朝為漢臣,舍棄混亂選擇有理的,不是不忠誠的。沒有人因為改朝換代,因此喪失志向的。嘉勖休尚,愛敬動靜。還能再說些什么呢,只能投筆罷了!”
天紀四年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王濬最先到達,孫皓聽從胡沖的建議,仿效劉禪的做法: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兩手反綁),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把棺材裝在車上),率領太子孫瑾等21人來到王濬營門。孫皓決定投降后,為了讓晉軍順利接收各地,廣發勸降書信給臣僚。王濬接受孫皓的投降,親解其縛,接受寶璧,焚燒棺櫬,并派人將孫皓一家送到晉都洛陽,孫吳至此滅亡。
四、病逝洛陽
孫皓歸晉來到洛陽之后,得到司馬炎接見,被賜號為歸命侯。之后,孫皓便在洛陽居住。
當初,有人稱孫皓命人將水流引入宮中,如果對后宮哪一個姬妾看不順眼,馬上殺掉,扔進水中。如果有人敢看孫皓,就會被剝掉面皮,或被挖掉眼睛等等。吳國平定后,西晉侍中庾峻就此傳言詢問孫皓的侍中李仁,被其所否認,又認為君子都厭惡身居下位的人,故才將天下的罪惡都歸結于他。李仁的回答合乎道理,庾峻等人都認為他說得對。
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時年四十二歲,葬在洛陽的北邙山。滕皇后親自為他寫了哀悼文,文章甚是悲痛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