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孫吳·吳大帝孫權

檔案:

全名:孫權

別名:孫仲謀、吳大帝、吳太祖

字:仲謀

謚號:大皇帝

廟號:太祖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下邳

生卒年:182-252

逝世地:建業宮內殿

陵墓:蔣陵

在位時間:229-252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東、建立吳國、發展江南經濟、平服山越,開疆拓土,派軍抵達夷州

父母:父,武烈皇帝孫堅;母,武烈皇后吳氏

后妃:謝夫人、徐夫人、步練師等

點評:“孫權暮年多有失誤。一是廢立失度,并寵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最終釀成‘二宮之變’,動搖了國之根基;二是立幼子為儲,為權臣亂政提供了歷史平臺;三是誅殺大臣,罪流無辜;四是迷信異兆,崇信鬼神。

性格:雄才大略,審時度勢;剛柔并濟,猜忌多疑

吳大帝孫權:吳國的奠基者

一、早年經歷

孫權的籍貫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于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于下邳,為孫堅的第二子。孫權出生時,孫堅正擔任下邳縣(今江蘇邳州)縣丞之職。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代。

中平元年(184年),時任佐軍司馬的孫堅隨朱儁征討黃巾軍。孫權與家人都留居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城關鎮)。

中平六年(189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函谷關以東)聯軍時,孫權跟隨長兄孫策遷居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

初平三年(192年),孫堅因奉袁術之命征討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喪事畢后,全家遷往廣陵郡江都縣。孫權幼年喪父,由其母吳夫人撫養教育。

初平四年(193年),孫策投奔袁術后,命呂范將孫權等人接到住在曲阿的吳景(孫權的舅舅)處。

興平元年(194年),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郡。揚州刺史劉繇深怕被吞并,欲對孫權及其母等不利,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孫策母親及孫權等幼弟,提供養護。后來,孫權跟著吳夫人遷往歷陽縣(今安徽和縣),又遷往阜陵縣(今安徽全椒附近)。

二、十五而立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起兵渡過長江,在擊破劉繇后,派陳寶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

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并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后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胡綜、朱然在吳郡讀書。

建安元年(196年),在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之后,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后又代理奉義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勛。劉勛敗逃后,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

三、少年統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當年虛歲十九歲,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因此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蕩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在孫氏宗親內,廬陵太守孫輔暗通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張昭、周瑜等認定孫權可以與之“共成大業”,因而“率群僚立而輔之”。張昭為文臣領袖,周瑜為武將之魁。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以兄禮事周瑜,又以程普、呂范等為腹心將帥。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余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余。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吞并江夏郡大部。

四、決戰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劉備。曹操占領江陵后,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之地。孫氏陣營內部分化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派以魯肅、周瑜為代表,主降派以張昭為代表。張昭在當時影響力很大,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謀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孫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出兵的種種弊端,開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之謀,以五萬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軍。戰后,劉備、周瑜等又追擊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樂進鎮守襄陽。

此時,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包圍,周瑜采納呂蒙的計策,留下凌統抵御曹仁,以一半兵力馳救甘寧,獲勝而返。同年,孫權親率大軍圍困合肥,派張昭攻打九江郡的當涂縣。張昭出兵不利,孫權亦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曹仁的軍隊死傷眾多,最終棄城逃走。孫權得南郡后,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孫權與劉備在京口相見,并同意借南郡等予劉備。二人此次會面,鞏固了孫劉聯盟。曹操為防范孫權,強制內遷淮南的民眾,引發江淮十余萬戶百姓驚慌,使其盡皆渡江歸附孫權。

五、對峙曹劉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遣交州刺史步騭揮師南征。步騭大軍壓境,交州九郡無不臣服。交趾太守士燮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制。唯有劉表所任命的蒼梧太守吳巨陽奉陰違,最后被步騭所斬。孫權為籠絡士燮,加其為左將軍。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聽從謀臣張纮的建議,將治所遷至秣陵。

建安十七年(212年),修筑石頭城,改秣陵名為建業(今江蘇南京)。同年,又修筑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以舟師圍攻曹操水軍,俘獲三千余人,曹軍溺亡數千人。在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后,孫權成功地勸退曹操。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參軍董和以及男女數萬口。自此,孫權控制了江淮南部。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收取益州,孫權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部將關羽率軍三萬于益陽與魯肅對峙,呂蒙、孫皎、潘璋等人紛紛趕來支援,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曹操于此時率主力西征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最終,長沙、江夏、桂陽歸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屬劉備。與劉備議和后,孫權再次征討合肥。剛到合肥城外,便遭遇了張遼的突襲,猛將陳武奮戰至死,孫權棄旗登山,方得以脫險;在撤軍時,孫權又再次遭遇了張遼的突襲,在呂蒙、凌統、甘寧等人拼死保護下,孫權蹴馬趨津,助鞭過橋,再度脫險。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進駐居巢,再攻濡須塢,又煽動丹陽、鄱陽山越宗帥費棧、尤突起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派賀齊及陸遜平定尤突、費棧叛亂。

六、襲取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孫權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于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再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關羽趁襄樊空虛之際,發動襄樊之戰。在此期間,據稱關羽曾數次辱罵孫權所派的使者,后來還派人“擅取湘關米”,孫權以此為名,下令出征荊州,命呂蒙為前部。呂蒙兵不血刃,襲取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將軍潘璋、朱然也擒殺關羽。對抗關羽期間,孫權與曹操緊密合作,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他還“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同時以“天命”為由向曹操“勸進”,曹操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關羽被擒殺后,他又將首級傳于曹操。

七、縱橫魏蜀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同年秋,曹丕的將領梅敷派張儉請求孫權安撫接納,南陽郡中五縣的五千多戶百姓也前來歸附。十月辛未日(12月11日),曹丕代漢稱帝,建立曹魏。

黃初二年四月丙午日(221年5月15日),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并隨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并將降將于禁等送回北方。八月丁巳日(9月23日),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同年,劉備興兵問罪,討伐孫權。孫權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于次年的彝陵之戰中大破蜀軍,劉備逃回白帝城。此戰穩固了吳國統治下的荊州疆土。

黃武元年(222年)九月,曹丕發覺孫權并非真心歸附,便舉兵伐吳,三路出師。魏軍東路由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須塢,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十月,孫權改年號為黃武,臨江據守。在東路,吳軍作戰不利;在西路,雙方互有勝負;在中路,因吳將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西路的朱然及時除掉了內應姚泰,固守江陵,孫權又派諸葛瑾率軍前來支援。魏軍戰果不如預期,只得于次年(223年)三月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但孫權與曹丕之間仍有使節往來,至后年正式斷絕關系。

黃武二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同月,丞相孫邵、大將軍陸遜率領群臣上表勸孫權稱帝,孫權謙讓沒有答應。之前,戲口守將晉宗殺死將軍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屢次侵犯吳國邊境。六月,孫權命賀齊等襲取蘄春,活捉晉宗。同年十一月,蜀漢派中郎將鄧芝來訪。

黃武三年(224年),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訪問蜀漢。

黃武四年(225年)五月,丞相孫邵去世,孫權在次月命太常顧雍接任丞相。十二月,鄱陽人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眾數萬。同年,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嚴設固守。此時大寒,河面結凍,曹丕撤歸。

黃武五年(226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病逝,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同月,分丹楊、吳、會稽“三郡惡地十縣”設置東安郡,任命全琮為太守,在此后數年內平討當地的山越反抗勢力。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寧)置廣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內東)、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麗)三郡為交州,以戴良為刺史;以蒼梧(今廣西梧州)、南海(今廣東廣州)、郁林(今廣西桂平西)、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為廣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呂岱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自稱交趾太守。但不久后即被呂岱誘斬。其后,孫權又將交州、廣州合為交州。

黃武六年(227年)正月,吳國諸將平定彭綺叛亂。閏正月,韓當之子韓綜率部曲降魏。

黃武七年(228年)夏五月,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魏,引誘魏將曹休率大軍深入吳境。八月,“石亭之戰”爆發,孫權親抵皖口,指揮大都督陸遜督率諸將在石亭大敗曹休。

八、登基為帝

黃龍元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五月,孫權派遣校尉張剛、管篤出使遼東。六月,孫權與前來祝賀其稱帝的蜀漢使者陳震商議平分天下,并制定盟書。九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并命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航海抵達夷州(今臺灣)。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與呂岱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同年,下詔誅殺“違詔無功”的衛溫、諸葛直。

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黃武七年(228年)廢叔公孫恭繼位后,便多次與孫權來往。嘉禾二年(233年)孫權派遣將軍周賀等航海到遼東。九月,魏將田豫在成山邀擊周賀,將其斬殺。十月,公孫淵遣使向孫吳稱臣,企圖以孫吳為外應以叛魏。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此議一出,便遭到顧雍、張昭等群臣的反對,但孫權仍然派張彌、許晏等人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但認為孫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孫吳送來的珍寶,于是誘斬吳使,并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曹叡。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復,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后在尚書仆射薛綜等人的極力勸諫下,才未出征。同年,孫權親征合肥新城,又派全琮進攻六安,均未能攻克,只得撤軍。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趁魏軍司馬懿等人在西線與蜀漢諸葛亮北伐軍對峙的時機,派陸遜、諸葛瑾等屯兵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往廣陵、淮陽方向出兵,自己再次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但他再度被新城守將張穎等阻于城下。七月,曹叡親率大軍自水路來救。魏軍主力尚未抵達壽春,孫權便撤回,孫韶等也罷兵。八月,孫權任諸葛恪為丹楊太守,討伐山越。十一月,潘濬成功平定武陵蠻夷。

自嘉禾三年(234年)底起,廬陵“賊”李桓、路合,會稽東冶“賊”隨春,南海“賊”羅厲等人同時發亂。嘉禾四年(235年)夏,孫權令呂岱督率劉纂、唐咨等人分兵討伐。隨春率先投降,被任命為偏將軍,李桓、羅厲等都被擒斬。

嘉禾六年(237年)二月,陸遜奉命督軍征討彭丹,將其平定。十月,孫權派全琮襲取六安,不克而還。同年諸葛恪平定山越,北屯廬江。

赤烏元年(238年),弄政大臣呂壹遭到處死。先前,諸葛瑾、呂岱、朱然、步騭自以為武官,未有干涉呂壹一事。呂壹死后,孫權派遣中書郎袁禮斥責四人,指自己與四人恩猶骨肉,榮福喜戚,相與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錯,理應上奏勸告,不應置身事外,并稱贊了陸遜和潘濬憂心為國。

赤烏二年(239年)三月,孫權派遣使者羊衟、鄭胄,將軍孫怡出使遼東,擊敗曹魏守將張持、高慮等,并虜得男女人口。

赤烏四年(241年)四月,孫權派全琮攻淮南、諸葛恪攻六安。全琮與魏將王凌在芍陂交戰,不利而還。同時,朱然圍攻樊城,諸葛瑾攻取柤中。

九、兩宮之爭

在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太子孫登逝世后,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四子孫霸為魯王。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其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持太子孫和,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支持魯王孫霸。

赤烏十三年(250年)八月,孫權廢黜孫和,賜死孫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十二月,派將軍戴烈、陸凱分別抵抗魏大將軍王昶、荊州刺史王基對南郡、西陵的攻勢。

十、病重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五月,孫權立夫人潘淑為皇后。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風疾。同年十二月,孫權急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拜其為太子太傅。

神鳳元年(252年)正月,孫權重新封孫和為南陽王,其子孫奮、孫休為齊王、瑯邪王。二月,下詔大赦,改元神鳳。到他病重時,托付諸葛恪及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以后事。四月乙未日(5月21日),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七月,安葬于蔣陵。孫權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武胜县| 息烽县| 阳高县| 洛扎县| 寿阳县| 辉县市| 阿勒泰市| 铜鼓县| 甘洛县| 佛学| 唐海县| 巢湖市| 岳阳市| 天峨县| 镇康县| 广西| 南皮县| 长乐市| 三门峡市| 通山县| 庆云县| 莱阳市| 峡江县| 扎鲁特旗| 莱阳市| 株洲市| 石柱| 武冈市| 塔河县| 印江| 老河口市| 房山区| 峡江县| 融水| 福建省| 葵青区| 永顺县| 平安县| 固镇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