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談錢傷感情
- 重生1982當家作主
- 紅偉的筆名
- 2014字
- 2025-07-11 22:19:31
兩人離開班主任的辦公室,漫步在校園里。
蘇棠欲言又止,最后忍不住問:“若維同學,你現在又開店,又買自行車,應該不缺錢吧?”
“怎么?你想找我借錢?”
張若維警惕地看著她。
談感情可以,談錢就太傷感情了。
“誰要借錢了?”蘇棠忍不住白了他一眼,“我是想說,既然你現在不缺錢了,為什么不先回學校,努力考個大學呢?”
“我現在確實沒有很缺錢,但誰會嫌棄錢多呢?回學校得我浪費賺錢的時間。”
“你可以高考完再賺錢啊!”
“你能高考完再吃飯嗎?”
“我看你是鉆到錢眼里去了。”
“這你可真說對了?!?
張若維知道她勸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也是為了自己好。
畢竟現在恢復高考好幾年了,誰都知道一名大學生的可貴。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是刻在華人基因里的。
相反,民營經濟不過是剛剛開放試點,大部分人都沒有什么認知。
更何況政策這種東西,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
現在是開放了幾個經濟特區試點,誰知道過幾天會不會又關閉了呢?
上面的人都只敢在試點里嘗試,不敢全面開放,下面的人又哪來的信心覺得這個政策會推廣開來?
而大學學歷則永遠也不會過時,什么時候都是受人尊敬的。
張若維作為從未來回來的人,自然知道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機遇有多難得。
如果學歷和賺錢只能二選一,他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學歷。
他現在之所以還報名高考,不是因為多愛讀書,只是現在高考難度太低。
順手的事。
在空閑之余看看書,復習一下功課,順手拿個文憑。
畢竟在這個年代有個大學的文憑,無論做什么別人都會高看你一眼。
即使真的考上了大學,張若維相信自己大部分時間都不會在學校里。
學校只是作為他事業的一個跳板而已。
張若維告別了蘇棠,騎著自行車回到店里。
馬上就到晚餐的高峰段,他不在店里可不行。
果然剛到店,便看到幾個客人在等著用餐。
張若維趕緊把自行車推進屋,洗了個手,掛上圍裙。
“各位同志久等了,想吃點什么?”
“聽說你們這牛腩粉不錯,給我來一份?!?
“好咧,您稍等。”
“牛腩要軟爛一點的,我牙齒不好?!?
“好的,我幫您裝一份軟爛一點的牛腩。”
“老板,你這服務態度很好嘛?!?
“為人民服務嘛,不過最重要是讓各位吃得開心?!?
……
張若維只是正常地接待客人,并沒有刻意地討好。
相比前世海底撈那種感動服務,他這只能算正常做生意。
不過在這些食客眼里,這樣就已經是把客人當上帝式的服務。
畢竟服務的好壞是比較出來的。
相比旁邊的國營飯店,張若維這態度當然好了。
有位食客忍不住道:“我昨晚下班比較晚,到了隔壁的國營飯店,問他們服務員現在還有什么吃的,隨便端一點上來,你猜他們怎么說?”
“他們怎么說?”
“那服務員說,這板凳你咬不咬得動?我給你來兩板凳?!?
“這可真氣人。”
“可不是,有一次我只是低聲說了一句這菜咸了,那服務員直接把菜端走,說那你不要吃了。”
“國營飯店那邊根本不把我們當人,喂畜生都不是這么喂的?!?
“我在生產隊里養豬的時候,都沒這么對待那些豬?!?
“態度差就算了,做的飯菜也難吃?!?
“小哥這里一碗牛腩粉,就比得上他們一整個飯店的菜?!?
……
張若維聽著他們的話,像是在說段子似的。
不過這也能理解,畢竟國營飯店那邊的服務員領著國家工資,生意好不好都不影響他們的收入。
甚至他們內心還不希望生意太好,畢竟生意越好,他們要干的活就越多。
為了自己工作輕松一點,故意得罪客人也是有可能的。
這也怪不得那么大一家飯店,卻能年年虧損。
除了領導貪污,廚師擺爛,還有服務員趕客。
也多虧他們干得那么爛,自己這小餐館的生意才能那么好。
到了傍晚,張若維賣光今天的食材,提前打烊。
他清點了一下收入,竟然將近400塊。
按60%的毛利計算,今天至少能賺200塊。
雖然做餐飲辛苦了一點,但這來錢的速度也真的快。
張若維也不是不想干其他輕松一點的活,而是不如做吃的賺錢。
這個年代的貧困縣,工人農民即使身上有一點錢,也是捂在口袋里不舍得花。
買一件好一點的衣服,一雙好看一點的鞋,在他們看來都是浪費。
唯一覺得不那么浪費東西就是吃到肚子里的。
他們覺得只要吃進了肚子,那東西就還在,就不是浪費。
特別是在粵省,把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們不比拼新衣服,新鞋子,不穿金戴銀。比的是誰吃得好。
德國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食品支出比重越高,說明這個家庭或者國家越貧窮。
因為富有的家庭或者國家會把更多的收入用在教育、娛樂、旅游等消費上。
貧窮的家庭或者國家,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來購買食品。
在他們看來,流浪漢和億萬富翁都喝著同一個品牌的可樂。
然而這個恩格爾系數卻不適用于華人家庭。
我們在貧窮的時候,確實將大部分的收入用于食品支出。
我們開始變得有錢的時候,食品支出也相對應地變高。
沒錢的時候就吃差一點的食品,有錢的時候就想辦法去吃各種貴的,自己沒吃過的食品。
特別是粵省人,為了吃一個朋友口中味道很正的走地雞,不惜開車幾百公里。
張若維在創業初期選擇做餐飲,正是因為深知國人在吃的方面盡可能地不虧待自己。
再加上唯一對手的國營飯店實在是太弱。
只要顧客還有得選擇,沒人愿意去國營飯店去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