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寫,擁有
- (美)克里斯·迪克森
- 3284字
- 2025-07-01 17:23:31
RSS的衰落
自電子郵件和萬維網興起以來,還沒有其他協議網絡能夠獲得大規模的成功。并不是沒有人去嘗試,過去的30年里,技術專家創建了許多值得信賴的新型協議網絡。21世紀初,開源即時通信協議 Jabber(后更名為 XMPP),[1]試圖挑戰 AOL 即時通信和MSN通信的江湖地位。10年之后,跨平臺社交網絡協議OpenSo-cial試圖挑戰臉書和推特。[2]2010年年初亮相的去中心化社交網絡Diaspora也打算挑戰臉書和推特。[3]這些協議在技術上都極具創新性,還建立了充滿激情的社區,但沒有一個成為主流。
電子郵件和萬維網的成功,要部分歸功于特殊的歷史條件。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互聯網由少量的合作研究者組成。在這些協議網絡的發展過程中,中心化的競爭對手是缺位的。而近年來,新設立的協議網絡不得不與擁有更多功能、更多資源的企業網絡進行競爭。
協議網絡的競爭劣勢或許可以從簡易信息聚合(RSS)的命運中得到最好的說明,RSS可能是最接近于成功挑戰企業社交網絡的協議網絡。RSS是一種和社交網絡功能近似的協議,它允許建立你想關注的用戶列表,并讓這些用戶向你發送內容。網站管理員可以在自己的網站嵌入代碼,當新的文章發布時,就會以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格式輸出更新。這些更新會推送到訂閱者的自定義訂閱源中,訂閱者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RSS閱讀器軟件關注自己選擇的網站和博客。這個系統既優雅,又去中心化,但它的功能非常基礎。
在21世紀初,RSS 是推特和臉書等企業網絡的有力競爭對手。但到了2009年,推特開始取代RSS。人們開始依靠推特而非RSS來訂閱博主和其他創作者的內容。RSS社區的一些成員認為這沒問題,因為推特有開放的API,并承諾會繼續和RSS互操作。對他們而言,推特僅僅是RSS網絡中一個受歡迎的節點。但正如我當時在博客中所說的,我一直在擔心事情的走向:
問題在于推特并不是真正的開放。推特要真正開放,就必須能夠在不涉及推特機構的情況下使用推特。與之相反,所有數據都要通過推特的中心化服務進行傳遞。目前諸如萬維網(HTTP)、電子郵件(SMTP)和訂閱信息(RSS)等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互聯網服務都是開放協議,它們分布在數百萬個機構中。如果推特取代了RSS,那么它將是第一個由單一營利性看門人控制的核心互聯網服務……到某個時點,推特將需要賺大錢來證明它的估值合理。那時我們才能真正評估由單一公司控制核心互聯網服務的影響。
很遺憾,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隨著推特網絡變得比RSS更受歡迎,除了社會規范,沒有其他更堅實的理由能夠阻止公司干出釜底抽薪的事兒。2013年,因為對公司有利,推特停止了對RSS的支持。同年,谷歌也關閉了其主要的RSS產品谷歌閱讀器(Google Reader)。[4]這凸顯了RSS協議衰落之迅速。
RSS一度是一種基于協議的可靠社交網絡方式。雖然在21世紀10年代還有很多小眾社區繼續使用RSS,但它已不再是企業社交網絡的強大競爭對手。RSS的衰落與少數互聯網巨頭網絡權力的整合直接相關。[5]正如一位博客作者所說:“那個橘色的小泡泡(RSS的橘色標志)已經成為一個充滿希望的符號,象征著對那個日益被少數公司控制的中心化網絡的反抗。”[6]
RSS失敗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功能不足。RSS無法與企業網絡的易用性和先進功能相提并論。在推特上,用戶只需注冊、選擇名稱以及想要關注的賬戶,點擊幾下即可開始使用。相比之下,RSS僅僅是一套標準。沒有公司在它背后進行支持,因此也就沒有人運行一個中心化數據庫來存儲人們的名稱和關注者列表等信息。圍繞RSS開發的產品功能較為有限,缺少內容發現、內容精選和分析等人性化機制。
RSS對用戶的要求過高。與電子郵件和萬維網一樣,該協議使用DNS進行命名,但這意味著內容創作者需要付費去注冊域名,然后將域名轉向自己的萬維網服務器或RSS托管服務提供商。在互聯網發展早期,電子郵件和萬維網這么干還行,因為當時沒有其他選擇,而且很多用戶都是技術人員,已經習慣了自己動手去做。但隨著網民的動手意愿和知識水平越來越低,RSS的劣勢逐漸凸顯。推特和臉書等免費、簡化的服務,為人們提供了更便捷的發布、連接和消費方式,使這些公司可以積累數千萬乃至數億用戶(臉書的用戶甚至高達數十億)。
協議網絡試圖匹配企業網絡服務功能的其他嘗試,也皆以失敗告終。2007年,《連線》雜志記錄了自己利用RSS等開源工具建立社交網絡的嘗試。[7]開發人員意識到他們缺少了去中心化數據庫這個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在即將完成之際陷入僵局。(如今回過頭來看,開發人員缺少的正是之后區塊鏈將會提供的技術。)該團隊寫道:
在過去的幾周里,《連線》嘗試用免費的萬維網工具和小組件弄出來自己的臉書。我們幾乎就要成功了,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我們能夠實現臉書大約90%的功能,卻完成不了最重要的部分:如何將人們聯系起來,并且聲明他們之間的關系。
有些開發者,例如1999年創辦博客網站 LiveJournal 的布拉德·菲茲帕特里克(Brad Fitzpatrick),建議通過創建一個由非營利組織運營的社交圖譜數據庫來解決這個問題。[8]在2007年他發表了一篇名為《關于社交圖譜的思考》的文章,其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構建一個非營利開源軟件(版權歸非營利組織所有),收集、整合并重新分發所有其他社交網站的圖譜,將其聚合為一個全球圖譜。對其他網站(或用戶)來說,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公共API(面向小型/非專業用戶)進行調用,也可以通過更新數據流/API(面向大型用戶)迭代更新數據圖譜,并以下載的方式進行使用。
他的想法是,一個包含社交圖譜的傳統數據庫,就可以幫助RSS實現可與企業網絡相媲美的簡化流程。將數據庫控制權交給非營利組織,能夠讓它保持可靠的中立性。然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在軟件開發者和非營利組織之間進行廣泛的協調。這個辦法從未真正普及,人們也一直在努力讓非營利組織在其他科技創業環境中發揮作用(我會在第十一章的“非營利模式”部分詳細討論)。
與此同時,企業網絡不需要進行協調。它們可以快速行動,即使這意味著要打破一些東西。
RSS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資金。營利性公司可以通過風險投資籌集資金,來聘請更多開發人員、構建高級功能、補貼托管成本等。隨著公司的發展,可用資金也會越來越多。臉書和推特等公司,以及幾乎所有其他大型企業網絡,都從私人和公共投資者那里籌集了數十億美元。而RSS只是一群聯系松散的開發者群體,除了自愿捐款,根本沒有獲取資本支持。這從來就不是一場公平的競爭。
直到現在,開源軟件的資金還是受制于市場力量,而市場力量僅僅有時候(并非總是)會與互聯網的利益保持一致。2012年,一次軟件更新在OpenSSL中引入了一個關鍵漏洞。OpenSSL是一個開源項目,為互聯網上大部分加密軟件提供支持。這個漏洞被稱為“心臟出血”(Heartbleed),[9]危及大量互聯網通信的安全。安全工程師直到事發兩年后才發現該漏洞。當人們調查為什么沒有人更早發現這個漏洞時,他們才了解到負責維護互聯網協議的非營利組織OpenSSL軟件基金會,[10]僅由幾名操勞過度的志愿者組成。基金會依靠微薄的資金勉強維持,這其中包括每年約2 000美元的直接捐款。
有些開源項目資金充足,因為它們的成功符合大公司的利益。世界上最為廣泛使用的操作系統Linux就是這一類。IBM、英特爾和谷歌等公司從開源操作系統的普及中獲益,[11]因此它們都支持Linux的開發。但是,構建新的協議網絡一般都不符合企業的利益。事實上,大多數科技公司的戰略是占據、控制和壟斷網絡,它們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資助潛在的競爭對手。協議網絡符合互聯網集體利益,但自政府提供早期資助之后,互聯網就一直沒有大筆的直接資金來源。
電子郵件和萬維網等協議網絡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它們的出現早于真正的替代品。它們創造的激勵機制引領了創造和創新的黃金時代,即便大型科技公司一直在對其進行蠶食,但這一時代仍然延綿至今。然而,后來嘗試建立的協議網絡卻未能成為主流。RSS的衰落是協議網絡面臨挑戰的縮影。RSS的前車之鑒也展示了協議網絡是如何播下了更新穎、更勝一籌的網絡設計之種,而這種設計將定義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
[1]Ellis Hamburger,“You Have Too Many Chat Apps.Can Layer Connect Them?,”Verge, Dec.4, 2013, www.theverge.com/2013/12/4/5173726/you-have-too-many-chat-apps-can-layer-connect-them.
[2]Erick Schonfeld,“OpenSocial Still ‘Not Open for Business,’” TechCrunch,Dec.6, 2007,techcrunch.com/2007/12/06/opensocial-still-not-open-for-business/.
[3]Will Oremus,“The Search for the Anti-Facebook,” Slate,Oct.28,2014,slate. com/technology/2014/10/ello-diaspora-and-the-anti-facebook-why-alternative-social-networks-cant-win.html.
[4]Christina Bonnington,“Why Google Reader Really Got the Axe,” Wired,June 6, 2013,www.wired.com/2013/06/why-google-reader-got-the-ax/.
[5]Ryan Holmes,“From Inside Walled Gardens,Social Networks Are Suffocating the Internet As We Know It,” Fast Company,Aug.9,2013,www.fastcompany.com/3015418/from-inside-walled-gardens-social-networks-are-suffocating-the-internet-as-we-know-it.
[6]Sinclair Target,“The Rise and Demise of RSS,” Two-Bit History,Sept.16, 2018,twobithistory.org/2018/09/16/the-rise-and-demise-of-rss.html.
[7]Scott Gilbertson,“Slap in the Facebook:It's Time for Social Networks to Open Up,” Wired,Aug.6,2007,www.wired.com/2007/08/open-social-net/.
[8]Brad Fitzpatrick,“Thoughts on the Social Graph,” bradfitz.com,Aug.17,2007, bradfitz.com/social-graph-problem/.
[9]Robert McMillan,“How Heartbleed Broke the Internet—and Why It Can Happen Again,” Wired,April 11,2014,www.wired.com/2014/04/heartbleedslesson/.
[10]Steve Marquess,“Of Money,Responsibility,and Pride,” Speeds and Feeds,April 12,2014,veridicalsystems.com/blog/of-money-responsibility-and-pride/.
[11]Klint Finley,“Linux Took Over the Web.Now,It's Taking Over the World,”Wired, Aug.25, 2016, www.wired.com/2016/08/linux-took-web-now-taking-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