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的起源
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宋代羅泌《路史》記載:“陰康氏之時,水瀆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易閉,人既郁于內,腠理滯著而多腫,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謂大舞。”唐代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注》中寫道:“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這里提到的“搖筋骨,動支節”的導引,就是《抱樸子》中所描述的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猿據、兔驚等各種導引姿勢。這些導引姿勢源于對飛禽走獸的攀緣、顧盼、跳躍、展翅等動作的模仿,并且被用于疏通氣血、活動關節、強身健體,最終實現治療身體疾病、提升健康水平等目標。
可見,“大舞”是導引術的一種,而導引術萌發于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據《呂氏春秋》等古籍記載,早在堯帝時代,由于連年的洪水泛濫,人們不得不長期生活在陰冷潮濕的環境中,因此許多人深受包括關節凝滯、肢體腫脹在內的一系列身體健康問題的困擾。在此背景下,人們“故作舞以宣導之”,試圖通過“舞”這個運動來疏通氣血、舒展筋骨、活動關節,并最終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這種具有“宣導”作用的“舞”,既是導引術的萌芽,又是“大舞”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