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蕭何尋來
- 從秦末開始冒充千年世家
- 流影爍青
- 2260字
- 2025-07-05 09:33:58
翌日清晨,天空還蒙著一層淡淡的魚肚白。
昨夜宴飲的酒氣尚未完全散盡,新的忙碌便已開始。
在這里沒有早八,卻有更加喪心病狂的天亮即出工。
按照劉邦昨日的命令,林檎這位新上任的功曹一大早便出現在了府庫門前。
他的首要任務,便是將雍齒此前查抄來的糧食,如數返還給那些被強征了口糧的普通百姓。
當林檎打著哈欠看著縣吏打開大門時,卻發現門口早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百姓們衣衫襤褸,面帶菜色。
許多人甚至赤著腳,腳底板上沾滿了泥土與未干的露水,在微涼的晨風中瑟瑟發抖。
他們的眼神中既有對官府的敬畏,也夾雜著一絲對能否真的領回自家糧食的忐忑。
他們大多沉默著,只是偶爾與身邊相熟的人低聲交談幾句,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壓抑的期待。
對于公平與正義的期待。
林檎坐在一張臨時搬來的案幾后,身旁是幾名負責核對名冊和搬運糧袋的吏卒。
“下一位,王老丈。”
一名吏卒高聲喊道。
一個身形佝僂的老者顫顫巍巍地走上前來。
“可有憑證?”林檎溫言問道。
“回......回官爺的話,在這呢。小老兒家里被那雍齒賊子,征......搶走了一斗粟,半斗豆......”
老者的聲音沙啞而無力,說到搶字時,渾濁的眼中閃過一絲刻骨的恐懼。
他雙手緊緊攥著一塊破舊的麻布條,上面似乎用木炭歪歪扭扭地記著什么。
林檎迅速在蕭何連夜整理出的總冊上找到對應條目,同時在腦中快速換算。
秦制一斗為十升,一石為十斗。
換算成最小單位,才便于統計和發放。
“王大,家住城東榆樹巷。申領粟十升,豆五升,合計一十五升。名冊記錄無誤。”
他頭也不抬地對身旁負責計量的吏卒說道:
“取粟一斗,另取半斗豆入袋,交予老丈。”
那吏卒起初還有些發愣,想不通這位年輕的功曹為何能算得如此之快。
但見其語氣篤定,更兼其為劉邦眼前紅人,遂不敢怠慢,連忙應聲而去。
當那沉甸甸的糧袋交到王老丈手中時,老人激動地跪倒在地,淚流滿面。
林檎扶起他,溫言慰藉了幾句,又轉向下一位。
“張家嫂子,你家報的是三斗麥,一斗半黍,總計四十五升,可對?”
“是......是的,官爺。”
“李三,你家是半斗米,另有鹽三兩,我已命人折算成一升米一并給你,可有異議?”
“沒......沒有異議,謝官爺!”
林檎的處理方式迅捷而精準,他幾乎不需要借助算籌便能將各家各戶五花八門的損失算出。
然后快速換算成統一的計量單位,并清晰地報出總數。
義務教育培養出的心算能力,在如今計算還需要算籌的時代,足以稱得上降維打擊。
幾名原本還對這位空降功曹心存腹誹的吏卒,此刻已是看得目瞪口呆,心中只剩下敬畏。
“這......林功曹的腦袋,莫不是天神給開過光?比算籌還快!”一名小吏低聲對同伴咋舌道。
“這你就不知道了,這林功曹是魏國來的世家子,特意來投奔咱家沛公的!”
同伴家世更好,家里有人參與了昨日的宴飲,因此情報更為靈通。
“原來是世家老爺....難怪難怪。”
無視身邊人的耳語,林檎的心中卻是一陣沉重。
一斗粟,半斗豆,在現代的城市人看來也大多不過是微不足道之物。
但在這里卻是維系一個家庭生死的根本。
他看著隊伍中那些麻木而又充滿希冀的臉龐,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個時代人民生活的艱難。
苛政,戰亂,豪強,如三座大山壓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喘不過氣。
而劉邦僅僅是做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便足以讓他們感恩戴德,高呼仁義。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或許其人心根本就在于這一點一滴最樸素的道德信義。
忙碌了一上午,直到日上三竿,隊伍才漸漸散去。
整個上午,發放糧食的流程如行云流水,竟無一處差錯。
原先預計需要一整天才能完成的事務,堪堪過了午時便已處理完畢。
林檎揉了揉有些酸脹的脖頸,正想找個地方歇歇腳。
一抬頭,卻見蕭何正站在不遠處的府衙屋檐下,含笑看著他。
“子誠辛苦了。”
蕭何捋著短須,緩步走來,他今日也穿著一身尋常的布衣,看上去更像一位精明的地主,而非運籌帷幄的謀主。
“這些繁瑣之事原本都需要我來過手,如今有子誠老弟作為臂助,我倒是能偷得幾分閑暇了。”
他看向林檎的眼神充滿了欣賞。這種高效的行政能力,正是他最為看重的品質。
林檎看著蕭何有些發紅的眼仁,笑答道:
“吾分糧之依據,還不得依靠縣丞昨夜的連夜奮戰?”
蕭何望著院中最后一批領完糧食后滿臉喜色離去的百姓,嘆了口氣,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的笑意:
“沛公此舉,仁義是真仁義,只是可苦了我等這些在后面修修補補的嘍啰。
他老人家嘴巴一張,名聲和人心就好像到手了,可這賬冊怎么平,府庫怎么填,鬧事的要怎么安撫,卻都要我們來想辦法。
這甩手掌柜,當得是真瀟灑啊。”
林檎聞言不禁莞爾,他聽出了蕭何話語中那份對劉邦性子暗搓搓的揶揄。
劉邦大筆一揮,豪氣干云地施恩于民,固然能收獲百姓景仰。
但背后查賬、核算、分發等等繁瑣的事務,卻都要落在蕭何這些“技術官僚”的頭上。
“沛公不拘小節,我等下屬自當為沛公分憂,將這豪氣落到實處。”
林檎也用一種半開玩笑的口吻回應道。
這番話,既是捧了劉邦,也巧妙地接住了蕭何的牢騷,一語雙關。
短暫的玩笑過后,蕭何的神色漸漸嚴肅起來。
“子誠,如今豐邑已復,軍心大振。
但我等卻也面臨新的抉擇:是固守沛、豐二縣,徐圖發展,還是趁勢出擊,另謀他處?”
他頓了頓,目光深邃地看著林檎:
“昨夜酒宴之上,曹參,樊噲諸將皆是請戰心切,欲向北攻打秦軍郡縣,以報昔日圍剿之辱。
可我卻認為此非上策,我軍新勝,看似勢大,實則根基未穩,兵甲糧草皆不充裕。
此時與秦軍主力硬碰,無異于以卵擊石。”
“不知子誠意下如何?”
這才是蕭何今日來尋林檎的真正目的。
在過些日子即將召開的軍議上,蕭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來幫助他說服劉邦,選擇一條更為穩妥的道路。
對于整日泡在報表和竹簡的蕭何而言,打仗,打的更多的是后勤,而不是勢力的擴張。
而林檎這位劉邦面前新晉的紅人,無疑是他最想要爭取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