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感受到了巨大的世界觀沖擊。
中國古人大多覺得天是個球,所以古代一直有“天球”的說法。
但大部分都接受不了地面也是個一個球。
在絕大部分古典時期,在大部分古人的世界觀中,世界都是一個半空心的大球。
這個球殼是天球,天球下半部分是水,水上懸浮著大地。
人在天之下,大地之上,也就是這個世界的中間,就是天上、地下、人居中的世界觀。
“天圓地方”其實是以訛傳訛的誤解,天圓地方其實是一種文化哲學概念。
大概意思是,天上的東西都是周天運轉的,所以要用圓來描述。
地上的東西是按照方塊劃分的,所以要用方來測量。
再從中引申出外圓內方之類的哲學思想。
實際上,中國有史以來的古代學者們,都不接受“地方”的世界。
春秋時期的曾子就糾正過別人的誤解:
如果天空是圓的,大地是方的,那大地的四個角怎么辦?
春秋時期,人覺得地可以是平面,但至少也得是圓盤,是天球的下半球。
此后的兩千多年里面,大部分學者都始終認為天是圓的,而地的形態則在不斷變化。
有人認為是實心半球,有人認為是表面向上凸起的半球,并計算出了弧度變化。
五代時期形成了“天地如雞子”的概念,有人認可大地接近球形了。
但這個球仍然浮在水面上,只有球的上半部分有人和建筑,球的下半部分泡在水里。
到了宋元時代,被稱為回回天文學的阿拉伯天文知識傳到了中國。
帶來了大地是個球,同時沒有上下之分的觀點。
但這種觀點并沒有廣泛傳播。
一則是普通人難以接受沒有上下左右的世界,二則是回回數學不如中國,特別是代數。
蒙古大汗曾經在中亞組織天文預測對比。
回回人計算預測的月球星象相關數據,不如耶律楚才從中原找人核算預測的準確。
中國人更加不愿意接受回回天文學的地圓說了。
就算是知道了這件事情,也只是當做和蓋天說、渾天說類似的假說和設想,而不是什么說出來就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因為沒有人能去驗證。
中國古代并沒有公認的牢不可破的絕對正確的官方世界觀。
歷史上有多種不同的世界觀假說出現。
例如就有一種“宣夜說”認為,“天了無際,高遠無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氣焉。”否定了天球有邊界的觀點。
所以朱桓介紹地面是個球,朱元璋覺得非常有沖擊力,但也不會覺得朱桓大逆不道。
朱元璋努力讓自己接受朱桓的說法,畢竟磁石吸鐵砂的描述頗容易理解:
以至于這一段話中,最讓朱元璋驚愕的事情,是火箭飛天。
朱元璋慢慢整理了思緒之后,本能的追問:
“人,可乘坐巨大火箭,飛到天上去……飛到數千里之上?
“火箭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莫說飛到數千里之高,即便是要飛數千里之遠,也宛如神仙了……”
朱桓沒有意識到朱元璋的關注點在這里:
“這個……我確實知道,幾百年后的火箭,確實能做到這一點。”
朱元璋下意識的繼續追問:
“是如何做到的,孩兒可知道方法?若是真的飛數千里,此物有大用啊!”
朱桓下意識的搖頭:
“那種大火箭,我雖然知道一點內在原理,但現在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那種東西太過復雜,是最強的國家傾國之力做出來的。
“現在我們缺少的技術和知識太多了,我這輩子可能都做不出那種大火箭的。
“不過現在的火箭倒是可以升級一下。”
朱元璋稍微有點遺憾,但也能夠理解,讓人飛上天的東西,必然異常困難:
“現在的火箭如何升級?”
朱桓給了個非常簡單的答案:
“用糖霜取代水或者糯米湯,作為火藥的造粒材料,能讓火箭飛的更遠一大截。
“糖霜也能燃燒,能讓火藥燃燒的速度放緩,燃燒時間延長,并釋放出更多的煙氣。
“不過制作的時候要非常小心,融化的糖霜非常熱,有可能會點燃火藥。”
朱元璋聽完一臉疑惑,不過朱元璋對朱桓已經非常信任了,疑惑的同時直接應了下來:
“用糖霜來粘合火藥?那我明日便讓軍中工匠去試試。”
火藥顆粒化的歷史非常早,在火藥武器化之后沒多久就出現了,應該出現在宋朝。
畢竟,只要儲存的火藥被淋濕過,軍隊就會理所當然的去做實驗。
就是把淋濕的火藥曬干,確認還能不能繼續使用。
曬干之后多半會本能的將其重新粉碎,這就是理所當然的原始火藥顆粒化過程。
只要這么做了就能發現,顆粒化火藥威力更大,效果比粉末狀更好。
于是就理所當然的進入顆粒化火藥時代了。
具體的粘合材料,首先是理所當然的水,然后就是各種有粘性的東西。
整個過程都是順其自然的。
朱元璋記下了糖霜火藥的事情,就把話題拉回了最初的方向:
“話說回來,若大地是巨大的圓球,人都如鐵砂一般被地球吸附在表面上。
“大地之外便是虛空,這似乎是晉書藝文志所載宣夜之說類似?這才是真實世界嗎?
“但這與熒惑守心之類的天象又有何關系?”
朱桓繼續提筆在紙上畫圓圈,迅速畫出了簡易的太陽系結構圖:
“熒惑,也就是火星,以及水星、金星、木星、土星,以及月亮,也全都是圓球。
“除了月亮環繞地球運轉,其他星球都環繞著太陽運轉。
“最內圈的是水星,第二圈是金星,第三圈是地球,然后是火星、木星、土星。
“與此同時,越是靠近太陽的行星,其運行的速度越快。
“內圈的星球相比外圈的星球,繞太陽運行一周所需的時間要少很多。
“地球與其他星球交錯而過的時候,站在地球上的人就能看到其他的星辰逆行了。
“如果站在火星看地球的話,地球也會是一顆星辰,也會有逆行。”
朱桓試圖讓朱元璋理解,熒惑守心這種行星逆行現象,具體是怎么產生的。
朱元璋也確實聽明白了,只是世界觀的沖擊后遺癥很大。
“這……太陽并不是一顆在天上運行的星辰,而是被環繞的核心?
“大地之球和其他的星辰,都在環繞太陽運行?只有月亮是圍著大地運行的?
“這樣確實能夠簡單的解釋逆行,實際上并沒有逆行,只是看似逆行。
“一顆星辰逆行的時候,其實是大地從接近變成遠離那顆星辰。
“但若是如此,那地球的年月日與晨昏之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日心說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在金、木、水、火、土五星的研究基礎上產生的。
五星和太陽可以構成一個客觀獨立的系統,能夠通過觀察和計算發現五星環繞太陽運轉。
中國古代天文學恰好不是非常重視五星,更加的重視日、月和大地的關系。
所以古代中國人才沒有形成太陽中心說的觀念雛形。
朱桓繼續朱元璋解釋:
“太陽確實是這個星球系統的核心。
“整個太陽系的光和熱,都來自太陽的放出的光芒。
“所以后世形容領袖聲威隆重、受萬民擁戴,有時會將其比作太陽。
“比如說:您就是大明的太陽。
“一個星球圍繞其他的星球繞圈,這種運動稱為公轉。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便是一年。
“月亮圍著地球公轉,每旋轉一周便是一個月。
“絕大多數星辰,包括太陽和地球,本身也在自行旋轉,稱為自轉。
“地球自轉一周便是一天一夜。
“地球朝向太陽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就是黑夜了。
“類似月球這種星球,距離自己環繞的星球太近的時候,就會被引力鎖定,無法正常自轉。
“月球始終都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我們看到的月面始終不變。”
朱元璋一臉的嚴肅,努力消化這些信息。
然后迅速領會了“您就是大明的太陽”這個稱贊的內在意義。
太陽是其他星辰環繞的中心,是整個世間光和熱的來源,確實如同君臨天下的帝王。
這個說法讓朱元璋心中感覺舒適,朱元璋覺得自己就應該是大明的太陽。
畢竟天無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