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結婚老風俗(2)
- 婚喪喜慶指南(中國民間文化叢書)
- 嚴鍇主編
- 5709字
- 2015-03-30 09:32:24
花燭——花燭為合巹時所行之禮。迎娶一般在男家進行,招郎則在女家進行。結婚之日,設花燭禮場于室內廳堂。新娘進門,即由喜賓迎至禮堂,也稱為“華堂”。與新郎并立向內行參拜禮,接著相對行交巹禮。禮畢,由喜娘領新夫婦入洞房。然后飲多為糖水泡紅棗的交杯茶,棗與“早”諧音,謂之早生貴子。合巹后,尚有告祖及見舅姑等禮節,也有的是在筵席后新郎新娘向賓客敬茶時進行,叫喝“新人茶”。
送嫁——女子將行結婚之時,在男家稱迎娶,在女家稱出嫁。出嫁之前,新娘沐浴,化妝打扮。出嫁之時,行告祖和辭父母之禮。女子出嫁由兄弟姐妹等送之,一般男女各兩人,稱之為男高賓、女高賓,又稱送舅。婿家待高賓之禮甚重。
親迎
親迎,就是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于此。婚是個形聲字,其中的一部分在這里,新郎是受父親之命去迎親的。到了女家,女家的人要出門相迎。新郎進門要獻上禮品雁,這個儀俗叫“奠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儀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
后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復雜得多。迎親的隊伍往往十分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人在漢代坐的是軒車或軺車,唐代用圖繪的障憲車,宋代以后才流行起人們所熟知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中,也包括了吹鼓的樂隊等。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中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鉞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帔。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但是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親的轎子要有人壓轎。舊時北京娶親是太太壓轎:她在喜房給天地爺上香以后,用小鏡子照轎,用芝蘭香熏轎,再往轎子里撒一些桂圓、荔枝、棗兒、栗子、花生之類的“喜果”,然后盤腿坐在轎子里壓轎。有些地方壓轎不用太太,而用父母雙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之意。這種婚禮求子的習俗,還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時迎來兩個披掛花紅的孩子,以此來祈求早得貴子。
迎親的隊伍來到女家,一系列儀俗就接連不斷地開始了。女家聽到娶方來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進門來,而是將院門緊閉,或是攔起來,這叫攔門。這時,便要有一番禮儀性的對答,比如由娶方的娶親人喊:“開門,開門,別誤了良辰吉時?!币蠊氖謧冏嘈┫矐c樂曲,或者由娶親人唱攔門喜歌。攔門到了一定的時間,娶方才能進門。
進門以后除了特別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禮品,這些禮品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都代表吉慶的意義。女家也要設筵款待娶方。不過,這純粹禮節性的。
舊時有一些地方,姑娘的開臉和裝扮是娶親人來了才開始的。此時,這邊送親的人陪著娶親的人和新郎,那邊的新娘則同時在裝扮。裝扮完畢,新娘由娶親太太攙扶上轎,或由兄長背上轎。離別之時,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這不犯忌諱,新娘哭哭啼啼上轎,人們反認為是大吉大利。據說,新娘哭得越響,婆家越有財。許多少數民族婚禮中則有“哭嫁”之舉,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區,娶親的轎子離開以后,娘家人要潑一盆水,表示女兒如潑出去的水。
娶親隊伍的歸途不得走來時走的路,稱“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大樹等,都要把娶親轎子罩起來,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親的,轎夫們要比試技藝,盡量使轎子抬得平穩一些,同時還要喊號子以壯聲勢,有的地區新郎雙方要換胸花。如果遇見出殯的,娶送親人員都要說:“今天吉祥,遇上財寶啦!”有的少數民族娶親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著迎親隊伍送親的女方親屬。有些地區娶親的人中途在十字路口要停下,必須要主人家敬獻一些禮品后才又上路。至今這種風俗在有些地方仍保留著。
拜堂
娶親的隊伍回到男家時,也并不是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順些。喜轎進門以后,又有許多儀俗。雖然這些儀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區,但也都是存在過的。同時不只漢族有,少數民族也有。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轎進門以后,撒谷、豆等,用意是避邪。這是一項比較古老的儀俗,宋以后比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
喜轎到院子里,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后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落轎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轎射三次箭,稱“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驅祟的意思。
新娘從轎里出來,又有傳席之儀。所謂席,也就是鋪在地上的紅毯。這種習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春深嫁女家》寫道:“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從詩中可以知道,當時鋪的是氈褥。到宋代,人們娶媳婦,轎子進大門,也是“傳席以入,弗今履地”,這種儀俗的用意,即傳宗接代。清人筆記《不下帶編·卷二》記載說:“今杭惜用米袋承毯,名曰‘傳袋’,又曰‘袋袋相傳,以袋隱代’。
”近人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也記述了浙江的傳席風俗:“新婦進門,布袋鋪地,輾轉更換,令步其上,謂之傳袋,猶言傳代也。”出轎時,用米袋直鋪至花燭前,新娘腳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轎以后,一些地區有跨鞍的儀俗。新娘要跨過馬鞍,“鞍”與平安的“安”諧音,這個儀俗的意義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儀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較流行,俗稱“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拜堂的儀俗較雜多、五彩繽紛。華東、西北一些地區有所謂“拜人”,所拜的都是來客中放禮錢的,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輩分大或同輩而年齡大的,都要放“拜禮”,都要受拜。拜人時,司儀按預先擬好的禮單唱名,然后由“接禮的”找所唱者接禮,接禮后,司儀唱“×××禮錢×塊,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禮??腿硕嗟臅r候,這種儀式要進行一兩個小時。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檠缱鳛橹匾难顼嫽顒?,自然有極多的講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還大唱宴席歌,以此來營造氣氛,抒發情感。
進洞房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儀俗也是一系列的。諸如:坐帳,亦稱“坐?!?,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或床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女人一頭。
撒帳,這項儀俗是指親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懷中,撒在合歡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撒帳的儀俗始于漢代。據記載,漢武帝娶李夫人的時候,要宮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們則用衣裙盛著,接到的越多,就預示著得子越多。后世的撒帳和漢武帝時的撒帳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見的是棗、栗子、花生等,利用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
入洞房以后還有吃“子孫餃子”的儀俗。舊時北京的子孫餃子是由女家包好帶來的,由男家煮熟,同時男家還要做長壽面。吃子孫餃子的時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問“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餃子煮得半生不熟,讓新娘自己說“生”。這叫“討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代婚禮有同牢合巹的儀俗?!巴巍敝感氯巳攵捶恳院笠黄鸪砸簧巍R黄鸷染苿t叫“合巹”,巹是由同一個瓜、瓠等分剖兩半兒做成的瓢。南北朝時的齊,合巹用方(食器),兩巹用鎖鎖著。唐代用酒杯,稱“雙杯”。宋代將兩杯用彩線相連,對飲一杯,稱“交杯”,喝畢,擲杯于地,若一仰一合,象征陰陽調諧,大吉大利。同牢、合巹發展為后世的團圓飯、喝交杯酒。交杯酒也叫交心酒、合歡酒、合婚酒、卯顏酒等。和古禮的合巹一樣,喝交杯酒標志著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義。方式是用紅繩系住兩只杯子的杯柄,夫婦一起舉杯飲酒;有的是同時喝掉一半,然后交換杯子,喝盡杯中酒。與古代合巹如出一轍的是喝和合茶。喝茶時,要求新郎新娘共坐一條凳子,新郎把左腳放在新娘右腿上,新娘同樣,新郎左手與新娘右手相互放在肩上,雙方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正方形,放一只茶杯喝茶。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同吃一份牲牢。牲牢本來多是用于祭祀的,指整牛、豬、羊。古時同牢在新房進行,新郎臉向東,新娘面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從此成為一家一姓之人。后世團圓飯和同牢儀俗基本相同。北京吃團圓飯是讓新郎、新娘坐于首席,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奉陪,吃饅頭表示“滿口?!?,吃丸子表示“團圓”、“圓圓滿滿”,吃四喜肉表示“喜喜歡歡”。
與同牢、合巹同樣表示成婚的還有“結發”(一稱合髻)。結發本來指束發,后來把原配夫妻稱作結發夫妻。結發本來不是婚禮的儀俗,后來演化出婚禮結發的儀俗,即將新婚夫妻的頭發象征性地結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別剪一綹頭發用彩線扎在一起做信物的。
鬧洞房
鬧洞房是傳統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可以算作是婚禮的高潮,各地都有鬧洞房的習俗。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據說洞房中常有狐貍、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因此有俗語:“人不鬧鬼鬧”。鬧洞房從積極的意義上說,能增添熱鬧氣氛,驅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舊時代男女結合多是經人介紹,相互之間比較陌生,鬧洞房能夠讓他們消除陌生感,為新婚生活開個好頭。此外,鬧洞房還能使親友彼此熟識,顯示家族的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感情。
鬧洞房活動在進行到一定時候,新郎要領著新娘“作揖認親”。凡是男家的尊長,都要在儐相的贊禮聲中一個個進來讓新郎新娘拜見,而且要賞一個紅包給新娘作見面禮,稱之為“作揖包封”。同時,長者要拱手回個“半禮”。這種儀式,能顯示家族的團結。
鬧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氣氛。當然,鬧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不能鬧得太久,以免影響新婚夫婦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發不愉快的事。近年來常有因鬧洞房過分給新郎新娘帶來身心傷害,甚至導致新娘受傷、癱瘓的報道,這樣鬧洞房就超過了限度,應當引以為戒。
婚后禮儀
婚典之后,男女雙方應當去熟識姻親雙方的家族,這也有它較固定的禮儀。諸如認大小、回門、試廚和廟見等。
成婚只是完成了男女的結合,所以除了前述一系列的“成妻”、“成夫”儀式外,還要舉行“成婦”、“成婿”禮。周代的婚禮是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婦要早起沐浴,用竹器盛棗兒、栗、姜、桂、干肉作見面禮來拜見舅姑(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饗新婦,新婦答杯,然后公婆從西階下堂,媳婦從東階下,表示從此新婦代替了主位,公婆是客,這便是“著代”之禮。如果公婆已經去世,便在三個月后到宗廟行“奠菜”的廟見禮。也有不論公婆是否在世都行廟見禮的。古人重視“成婦”過于“成妻”。晉代以來,新婦三日拜公婆,賓客列觀。唐代在婚后次日拜公婆,并拜新郎的尊長及故舊,稱“拜客”。后世也有當夜拜公婆的,但次日仍要獻茶。舊時北京的這項儀俗稱做“拜三代”,俗稱“認大小”,即新娘子辨認、識記丈夫家的長幼三代。首先要拜叩祖先,俗說不拜祖宗,新娘子還算不上這一家的人。之后再給父、母(公、婆)等長輩行三叩首禮。對于平輩則只是一揖,惟獨對于大姑子則叩首,稱“高見禮”。受禮的長輩們可以給新婚夫婦一些珠翠、首飾、衣料、化妝品等作為禮品。與廟見用意一致的儀俗有“上新墳”或“喜墳”,即婚后的第三天新郎領新娘一起到祖墳燒紙供祭。
婚嫁之禮以男家為重,但女家也要慶賀一番。“回門”儀俗及“成婚”的存在就是明證。回門也就是婚典的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設宴款待賓客。宋代的時候,新婿要在第二天到岳父母家“復面拜門”,否則與回門一起進行。一般來說,女家的禮數以此日為正,客人也是這一天來得最多。照例,這天女家的親友們也要戲耍新郎,熱鬧一番。
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家認大小一樣,在這里也叫拜尊長,認大小。
試廚,就是新婚第一天,新娘親自下廚做飯來伺候公、婆。但一般都是禮儀象征性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社會中男女地位以及角色的不同。
婚典俗信
我國傳統的社會的禮俗一般都沒有嚴格的區分,它們都是靠俗信支撐的。俗信一般分為人際俗信、道具俗信和衣飾俗信。
婚禮上的“道具”很多,其中大項的是喜棚和喜房。喜棚是為了設宴招待客人所搭的臨時性建筑,也叫“酒棚”。這是喜事的門面,所以要搭得講究、漂亮,突出喜慶的氣氛。比如窗框要漆成紅色,窗的四角繪彩色的蝙蝠象征“?!?,娶親的正中繪紅雙喜字,嫁女的正中繪單喜字。門框下要貼喜聯,比如“易日乾坤定矣,詩云鐘鼓樂之”,“吹笙堪引鳳,攀桂喜乘龍”,橫批則寫“天作之合”、“龍鳳呈祥”。
喜房也就是洞房,是新婚夫婦的居所。通常做新房的是正面靠東的房間,民間說新婦娶到東房則“敦敦實實”。新房的門口照例要貼喜聯,窗上要貼雙喜字,屋頂角也要貼幾個喜字。桌上則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貴子的紅棗、花生、石榴、桂圓等等。山東儀俗,婚床要放得緊靠山墻,寓意“有靠山”。
除了喜棚、喜房以外,傳統婚典上還有許多小的道具:
秤桿。這是挑蓋頭用的。秤諧音“稱”,取“稱心如意”的意思。
弓箭。有的系三支羽箭在花轎上,有的置于男家院里香案上的斗中,有的則是由兩人拿著,夾花轎而行。
北京滿族舊日舉行婚禮時,新郎要抽弓搭箭向未揭蓋頭的新娘虛射三次。據說,這種儀俗是為了破除邪祟。
馬鞍。多放在男家門口,花轎來到的時候,新娘從花轎中出來,必須從鞍上跨(京有騎乘的)過,取“平安”之義,故而有些地方的儀式歌說:“新人跨馬鞍,一世得平安!”
斗。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谷,紅紙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桿,意思是“糧食滿倉”。
鏡子?;蛴脕硌b飾花轎,或由新娘來的時候揣在懷里,或放在斗中,意思是照妖驅邪、破暗宜家。
婚禮上的衣飾,也是極其講究的。晚近一些的傳統婚禮,新郎穿長袍,新娘則鳳冠霞帔。鳳冠飾有銀制或其他質地鳳凰模型,戴冠給人以艷麗、嬌媚之感;霞帔則是紅色的披肩,穿上了既保護上衣,又有裝飾作用。一般來說,新娘穿紅綢襖褲,繡花鞋也是紅底,上繡鴛鴦、梅花、蓮花等吉祥圖案。
蓋頭也是傳統婚禮新娘的主要裝飾。它的原型當是古時的罩面紗。六朝到隋唐時,新娘用扇遮面,故而同牢合巹后有“卻扇”的儀俗,即新郎除去新娘的障面物,同于后世的“挑蓋頭”。蓋頭又叫“蒙頭紅”、“蒙頭巾”、“埋頭紅”等,是蒙在新娘頭上的一塊紅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