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立地書櫥
- 影響中國學生的經典成語故事之四
- 鄭成剛編著
- 526字
- 2015-03-31 15:52:07
【釋義】兩腳立著的書櫥。稱贊學識淵博的人。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吳時傳》。
北宋時,華州鄭縣有個縣令因其學識高、辦事靈活而出名,他叫吳時。這天他接到把三萬石大米從鄭縣運到長安的命令,這時就顯示了他辦事靈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議“移兵就食”,這樣既可免了征發1500輛或5萬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戶)的難題,又節省了開銷,何樂而不為,上司也同意這么辦。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進言獻策。當時向朝廷送奏章,在書寫款式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但一些邊遠地區的官吏對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關部門予以退回。吳時又建議說,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內容是否有價值,不必過分計較它的形式。這個建議被朝廷方面采納,以致不少有益的進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視。
一個讀書人寫文章觸犯了忌諱,學官認為文章中的話是做臣子的不忍心聽到的,要上告懲罰那個讀書人。吳時知道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來,當場投入火爐中燒毀,并且對那學官說:“既然當臣子的不忍心聽到這種話,難道就忍心讓君王聽到這種話嗎?”那個讀書人終于得救,學官也覺得解決了問題。
過了幾年,吳時仕途得意,升遷為京官,在他與一些學士包括國子監與太學里的人的往來中,這些人覺得吳時學問淵博,為人也很好,謂名“立地書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