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江郎才盡
- 影響中國學生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之五
- 鄭成剛編著
- 494字
- 2015-03-31 16:21:00
【釋義】比喻才思衰退或寫不出詩文。
【出處】南朝·梁·鐘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南北朝時,有個叫江淹的,他從小就刻苦勤奮,聰慧伶俐,是個有名的才子。他的父親才學出眾,還當過官,對他管教非常嚴格。但在他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就死了,從此家道衰落。
生活的坎坷并沒有把江淹擊倒,反而使他更加發(fā)憤進取,他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學業(yè)大有長進,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寫的《別賦》、《恨賦》等,成為歷代傳誦的名篇。他的名聲在當時也傳布很廣,許多社會上流人物都仰慕他的才華,同他結識交往。
蕭道成掌握軍政大權以后,聽說江淹才學超群,就召江淹到身邊當官,負責草擬朝廷的文稿。有時需要草擬的文件很多,江淹就一邊飲酒,一邊揮筆疾書,一會兒功夫,一大堆文件就擬好了。
江淹連著在南朝的宋、齊、梁三朝做官,官職越來越高。但他到晚年的時候,文思卻大不如前,文章和詩寫得也不怎么樣。因他年輕時被人稱為“江郎”,所以這時人們就惋惜地說他是“江郎才盡”了。
據(jù)說,江淹晚年的時候,曾在午睡時夢見郭璞。郭璞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在夢中,郭璞說他的筆在江淹那里,讓江淹把筆還給自己。江淹還筆以后,文才也就沒有了。
“江郎才盡”也可說“江淹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