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李白
書名: 中國文學大家(世界文學知識大課堂)作者名: 蕭楓主編本章字數: 3048字更新時間: 2015-03-31 10:54:02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公元701年即唐長安元年,出生在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5歲時隨同父親遷居四川綿州彰明縣青蓮鄉。李白小時候,父親就教他讀書識字。一次,父親不在家,李白就一個人溜出去玩,在街上他看見一個老婆婆在磨刀石上磨一根鐵棒,覺得很奇怪,就上去問:“老婆婆你干什么呀?”老婆婆回答說:“我準備磨一根針,補衣呀!”李白聽了笑著說:“這要磨到什么時候方能磨好呀?”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聽了這話李白大受啟發,馬上跑回家看書去了。
經過刻苦的學習,李白到年輕的時候,學問已經是遠近聞名了。他不光寫詩作賦,對劍術也很精通。26歲那年,他仗劍離開家鄉,辭親遠游,希望憑著自己的所學,經世濟民,實現宏大政治抱負,然后功成身退,隱居山林。
李白順江出四川,首先來到湖北襄陽,參觀了諸葛亮故居。接著到武漢,在洞庭湖上泛舟。27歲時,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里結婚安家。妻子是一位退職宰相的女兒,也很有才氣。此后十年間,他大體上是以安陸為中心,四處游歷,過著較為穩定的生活。在這期間,他游覽了兩湖、江浙、山東、山西等地,遍訪名山大川,結識了不少朋友。十年游歷,使詩人的眼界大開,人生閱歷也變得豐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和豪放、浪漫的個性。
李白蔑視權貴
唐玄宗天寶元年由于吳筠的舉薦,正在會稽的剡溪一帶游覽的李白,突然接到皇上的三道詔書,要他立即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急忙又把詔書看了一遍。進京面見皇上、干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這是他期盼多年的愿望,沒想到這么快就要實現了。他立即回家收拾行裝,第二天一早就出發了。臨出門,他高聲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管仲、諸葛亮這樣能治國安邦的賢相,希望像這些英雄人物一樣為國家做一番大事業。他不愿意和當時的讀書人那樣,走科舉考試的道路。他要靠自己的學問、品德獲得聲譽,一舉成名。但是,朝中奸臣當道,自己的學問一直得不到重視。胸懷大志的李白,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有靠游山玩水來消遣心中的苦悶。
這次進京,雖然他已經41歲了,卻仍然意氣風發,滿懷豪情。
在京城長安,著名詩人太子賓客賀知章讀了李白的詩作,大加贊賞。當他看了《蜀道難》以后,他說:“這樣的詩,真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啊!”他端詳著李白氣宇非凡的儀表,說:“你大概是天上的謫仙人太白星下凡吧!”因此,李白的字叫作太白,名聲傳遍了京城。
唐玄宗很快就召見了李白。唐玄宗見李白寫的詩篇絢麗多彩,人又長得儀表非凡,非常高興。他讓李白坐在七寶御床上,設宴招待他,還親自拿起湯匙,為李白調羹。“御床賜宴”、“御手調羹”,這是李白享受了一般人難以想象的殊榮。
不久,唐玄宗就讓李白做了翰林供奉,這是一種在宮中寫詩作文,專供皇帝大臣欣賞助興的虛職。李白既不見皇帝找他商量國家大事,又沒有分派給他什么重要公務,而且難得有幾次召見。召見的時候,不是陪皇帝和貴妃游山玩水,就是讓他寫“宮中行樂詞”。歌功頌德,點綴升平,這種生活離李白“愿為輔弼”的理想太遠了,他不愿意做這種宮廷詩人。于是,他又陷入苦悶之中,常常借酒澆愁。
一天,李白正喝得酩酊大醉,內侍跑來傳他進宮。可是,怎么也叫不醒他,急得內侍只得用冷水澆他的頭。好容易把他弄醒了,李白詩興大發,呤唱: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原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游船賞花,要李白趕快寫幾首新歌詞助興。這時候李白酒還沒有全醒。他看到如云似錦的芍藥花,即興賦詩,提起筆來,一揮而就,寫下了有名的《清平調》。唐玄宗馬上讓宮中樂師李龜年演奏起來,自己吹笛相和。楊貴妃陶醉地聽著。李白看到皇上如此玩樂,不顧國事,而自己不過是供他們享樂服務的工具,心里更加惆悵了。
李白不僅厭惡宮廷中輕歌曼舞的生活,而且蔑視那些安于這種生活的權貴,他把那些王侯比作糞土,都不放在眼里。時間一長,流言蜚語紛紛向他襲來。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寵信的太監,權勢很大,王公大臣都叫他“阿爹”。朝廷中許多大官,都是靠著巴結他才取得高位的。然而李白卻根本瞧不起他。有一天,唐玄宗要李白起草一篇詔書,正碰上李白又喝醉了酒,侍從們好不容易才弄醒了他,把他扶到宮里。他剛剛坐定,就當著唐玄宗的面,把腳伸到高力士面前,說:“脫靴!”高力士一時氣昏了,但當著唐玄宗的面,又不好發作,只好順從地給他脫了。
高力士受了這樣的羞辱,時刻想著報復李白。一天,他看見楊貴妃正在吟唱李白作的《清平調》,當她唱到“可憐飛燕倚新裝”這一句的時候,高力士便乘機對楊貴妃說:“李白把您比作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真是太放肆了。趙飛燕雖然才貌雙全,可是后來因為作風不正派,被漢成帝打入了冷宮。李白把你比作趙飛燕,不是咒你嗎?”楊貴妃聽了,氣得臉色發白。從此,她就和高力士一起,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對李白開始疏遠了。早就把李白看成眼中釘的大臣們乘機落井下石。
李白在長安期間,親眼看到朝廷政治的腐敗,加深了對這個黑暗社會的認識。在長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結尾,他高亢有力地唱出了蔑視權貴的歌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在這樣的環境里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得離開長安,再次到外地游歷。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王朝由盛轉衰,在愛國熱情的激勵下,已邁暮年的李白,毅然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想輔佐永王,平定叛亂,收復失地,他在這時寫了《西上蓮花山》、《扶風豪士歌》、《北上行》等詩,憤怒的譴責叛軍燒殺搶掠的暴行,也表達了自己建功立業的壯志。但是他沒想到永王和唐肅宗有矛盾,后來,兄弟倆鬧翻了臉,唐肅宗以謀反的罪名把李磷殺害了。李白也因為“附逆”被逮捕入獄。幸而得到大將郭子儀的營救,他才免了死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李白此時已是年邁60的老人了,他帶著不平和憤怒,開始了流放的艱途。為了慶祝重新獲得自由,李白寫道: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久,他又開始了漫游。經過這些年的顛沛流離,李白窮困到了極點。這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人民。他從這些普通百姓的身上,得到了真誠、純潔的友情。在安徽涇縣,他和桃花潭的名士汪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次,李白遠行,汪倫趕去送他。李白寫了一首十分動人的詩篇: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病倒在安徽當涂。11月,詩人那顆怦怦跳動的愛國之心停止了跳動,在貧困漂泊中結束了他悲劇的一生。
李白雖然一生不得意,但是他那些優美的詩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他的詩有異常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藝術技巧。比如,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來形容北方的大雪紛飛;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形容瀑布的壯觀。
他的詩還善于用擬人的手法,比如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月亮,“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藝術感染力很強,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他的歌頌祖國山河的詩篇,充滿著愛國的熱情。那出神入化的夸張手法加上自然流暢的語言,氣勢恢宏,如天馬行空,如行云流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地崩山摧壯士死,天梯石棧方勾連”。這些神奇的詩句,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
李白一生追求個性解放,蔑視權貴,反對任何禮法束縛,是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奇才,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世尊稱為“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