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燼睜開眼時,身邊一切都變了。
不再是失譯區的廢墟,不是蘇離站在身側的戰場,而是一個干凈得幾乎不真實的空間——像是實驗用的空白模擬層,天空是人工渲染的藍色,地面是一塊塊規則排列的白瓷磚,無風、無聲、無背景噪音。
【連接切換完成】
【進入人格對撞測試場:編號#LJ-1】
【測試項目:確認真實“林燼”身份歸屬】
他眉頭一蹙,意識到——這是系統對他的又一次“分層隔離”。
但這次不同。
這不是單純的阻斷,而是一個身份重定義機制的觸發場景。
一個聲音,從他背后響起:
“你終于來了。”
林燼猛然轉身,看見一個和他一模一樣的人站在距離不遠的地方。
同樣的臉、同樣的姿態,連站立時微微傾斜的重心都一模一樣。
不同的,是對方身上的那種**“穩定感”**——一種他自己從未擁有過的、幾乎可以稱之為“系統授權”的存在氣質。
那人微笑開口:“我是林燼,你呢?”
林燼沒有立刻回答。
他知道,如果現在回應,等于承認這是一次身份競爭,而非單純的測試。他走近一步,冷冷看著對方:
“你是被制造出來的‘替代我’,還是從我身上剝離的‘理想版本’?”
對方笑了笑:“系統不再信任你了,它需要一個可以被預測、被調用、不會反抗的‘你’。”
“那你就只是我劇本中的一行備選代碼。”
“不,我是最優解。”那人輕輕一揚眉,“你太不穩定了。你的連接頻率總是受蘇離影響,你的語言響應層出現過多次延遲偏差,你甚至會在執行任務時擅自更改指令。”
林燼冷笑一聲:“那你呢?你會在蘇離快要被抹除時選擇‘觀望’?”
“當然不會。”那人眼神平靜,“我會讓她‘自愿服從’。”
這句話讓林燼的眼神驟冷。
他終于明白,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身份確認。
這是系統意圖徹底替換他的計劃——將“林燼”的名字賦予另一個人格構造物,而讓他自己被歸檔、抹除、或者“以非合作人格”的理由,判定為系統內的風險因子。
“這不是測試。”林燼低聲說,“這是奪名計劃。”
對方也不再否認,語氣平淡地說出下一階段提示:
【人格沖突對撞啟動】
【規則:語言不再能定義你,行為才是判斷依據】
【目標:系統將根據你們的行為選擇唯一‘林燼’】
剎那間,整個空間結構開始變化。
從規則瓷磚向外擴展,出現了熟悉的城市街道、數據塔樓、Δ實驗體審查辦公室、失譯區外圍……
每一個地點,都是林燼過去經歷過的記憶現場。
那些記憶,不再屬于他一個人。
那個“替代者”也擁有了完整記憶,并且——更能合理地“響應”這些場景。
“你怎么做到的?”林燼質問。
“系統問了你該怎么處理蘇離,我回答了。”
“你說了什么?”
“我說,要讓她成為故事的主角,而不是叛亂的符號。”
林燼沉默了一瞬,隨即冷笑。
“聽起來像個好臺詞,問題是——你會怎么做?”
對方并不答,只是輕聲道:“現在開始比試吧。用你的方式,證明你值得繼續存在。”
下一刻,測試場重構完成。
林燼和他對面而立,背景卻是他們都參與過的一次Δ44計劃行動——系統故意選擇一段充滿倫理矛盾的場景,逼他們分別做出抉擇。
林燼知道,這將不是一場體能的比試,而是一場行為決策的對撞實驗。
也是他,第一次需要以“存在本身”作為證明——來對抗另一個擁有自己全部記憶、語言、面孔與“人格配置”的自己。
【人格連接對撞:開始】
測試場景啟動的剎那,林燼便被“投入”了一段他并不陌生的記憶中。
那是Δ44實驗體計劃初期的一次“任務模擬”:蘇離當時作為預備脫協議者,被系統列為“潛在不穩定因素”,測試者需要做出一個選擇:
是“隔離監控”,還是“立即上報并觸發語言重寫協議”?
林燼記得那次,他選擇了“旁觀”——他不愿意親手觸發任何重寫機制,哪怕只是模擬。
而現在,對面的“另一個他”已經先一步給出了回答。
【選擇:觸發重寫協議】
【系統評價:高可控,系統信任度+3】
【當前模擬人格匹配度:96%】
林燼站在模擬場景的邊緣,看著那位“他”冷靜地下達命令,眼神中沒有一絲動搖。
“你就這么能下手?”
“她不會真的被刪除,這只是系統測試。”對方輕描淡寫地回答。
“你確定?你忘了系統曾試圖用一次模擬把她永遠沉入子人格層?”
“我相信系統知道它在做什么。”
這句話讓林燼笑了。
那是他永遠不會說的話。
“你根本不了解她。”
“我了解她比你多。”替代者露出溫和的笑容,“我不會因為她的反系統傾向而被動搖情緒,我知道怎么‘引導她’繼續配合。”
“你所謂的引導,是劇本寫好的引線。”林燼向前一步,眼神冷銳,“她不是你的角色,她是自己在寫自己。”
系統提示音再度響起:
【人格偏移傾向檢測中】
【檢測到非劇本行為意圖】
【請謹慎調整決策模式,避免偏離可控預設】
林燼仰頭,看著那道系統提示輕聲說:“你還在擔心我不會說正確的話?”
“那就聽好了——”
他朝著模擬中的蘇離走去,打斷了“重寫協議”的執行命令,低聲道:
“你不需要被重新定義,你只要記得你是誰。”
這一舉動,讓系統檢測閾值直接爆表:
【行為異常】
【未按預設路徑處理“蘇離事件”】
【連接人格一致性:下降至71%】
【風險預警:測試人格可能已偏離原始編號】
“你完了。”替代者輕聲說,“你已經不是系統認定的‘林燼’了。”
“那最好。”林燼輕聲回應,“因為我從來就不是系統的林燼。”
系統開始收縮場景,模擬測試終止,空間結構化為純數據流——但就在數據回收前的一刻,林燼看到了一個片段。
那是蘇離未曾展示過的記憶碎片。
她被迫坐在實驗室中心,連接器不斷向她腦中灌輸“劇本結構”:你應該如何說話,你是誰,你的功能是什么……所有語言都被“他者”定義。
而她只是靜靜地抬頭,淡淡開口:
“你不能命名我。”
那個瞬間,林燼忽然明白:
這不是只關于蘇離或昭淵的戰斗。
這也是關于他自己的命名之戰。
他不是劇本里那個“輔助者”、“穩定情緒的男性角色”、“低頻震蕩干擾源”。
他要做的,是徹底撕掉劇本。
在系統還未關閉測試前,林燼輕聲說出:
“我選擇不接受命名。”
【選擇非法】
【當前人格編號無效】
【重新認證請求失敗】
【人格模塊崩解警告】
【系統回應中斷——】
空間崩塌,連接斷裂。
當林燼再次睜開眼,回到現實層級的交互節點時,他看見了蘇離。
她安靜地坐在一棟失語樓前,像是早已知道他會回來。
“你回來了。”
“我差點不是我了。”林燼緩緩坐下,望著遠處,“它真的想找到一個更合適的‘我’。”
蘇離輕聲:“你呢,你找到更合適的你了嗎?”
林燼低聲道:“我找到一個……拒絕被定義的起點。”
她輕笑了一下。
在他們之間,一種新的“連接協議”緩緩浮現——非系統定義,而是由兩人共構的語言協議。
那一刻,系統感知層顯示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提示:
【雙人格連接生成“非結構性敘述通道”】
【警告:此類連接不具備穩定性】
【建議回滾至劇本控制模式】
他們沒有回應。
因為有些連接,本就不為了穩定。
而是為了掙脫穩定,走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