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拓展延伸

經濟學的定義

“經濟學研究人的行動”,這句話聽起來還算順耳,但好像和我們常聽到的定義不太一樣。我們常聽到的定義是:“經濟學研究如何將有限的資源有效率地配置到不同目標。”那么,這兩種定義是否只是側重角度不同但含義相同呢?還是這兩種定義的內容根本就不相同呢?如果是前者,我們只要解釋一下就能理解。若是后者,我們就會追問:為什么一門學問有兩種不同的定義?

答案是后者:這兩種定義是內容不相同的兩種定義。為了區別,我們可稱前者為“主觀論定義”,稱后者為“客觀論定義”。

既然都是經濟學的定義,那么它們總有重疊的地方。譬如,主觀論定義的經濟學提到了人的行動,其中的行動不僅需要目標,也需要資源——雖然目標和資源都沒寫在定義中。而客觀論定義的經濟學,則清楚地將目標和資源寫在定義中。

那么,這兩種定義的差異又在哪里呢?在客觀論定義中,資源是給定的,目標也是事先設定的(雖沒明寫,但我們讀得懂)。譬如,年輕時期的老陶,為了能考上比較有名的大學,就將考前的半年復習時間認真地分配給五個學科。這時的決策者未必就是老陶,也可能是他的父母或補習班的老師。老師的工作是幫助學生做規劃,學生的考試結果和老師無關。

在主觀論定義下,雖然行動需要目標,但目標并非被給定,而是決策者的選擇。決策者在選擇目標時常會自問:“我為什么要選擇這一目標?”也就是說,在目標之上,還有更高的個人理想,而決策者也擁有為其理想選擇目標的意志。如果老陶當時懷抱的理想是高校畢業后就去創業,他就不會把高考分數看得很重要。如果他當時的理想是從事學術研究,那么高考分數便是相當重要的目標。

所以,雖然經濟學有兩種定義,但它們并不沖突。完整的經濟學包括這兩種定義的內容,并以主觀論定義為主導,以客觀論定義為輔佐。個人先根據自己的理想選擇目標,然后根據選定的目標有效率地配置資源,好好努力。

那么,這兩種定義是否能夠反過來:以客觀論定義為主導,以主觀論定義為輔佐呢?邏輯上也無不可,但人生的過程會全然不同。老陶若是以客觀論定義為先,就必須接受給定的目標,這些目標未必符合他的理想。而接下來的主觀論定義就會要求他逆來順受,說服他努力實現這些目標。

經此比較,我們會稱以主觀論定義為主導的經濟學是“自由的經濟學”,也就是“主觀的經濟學”。

選擇和行動的一體兩面

正文多次提到“選擇和行動是一體兩面”,但仔細思考,這一點又沒那么簡單。毫無疑問,我們之所以行動,是因為先有了明確的選擇;但是,哪怕有了明確的選擇,也未必能催生出行動。風吹不動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嗎?那么,從選擇到行動,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者加上哪些因素呢?

以老陶為例,在掌握祖師們開山創派的做法后,他是會無望地放棄原先要開山創派的理想,還是會打起精神、勇往直前?從哲學的角度說,個人真的能經由清晰的邏輯關系而行動嗎?我們聽過不少宗教大師是在“透徹”后出家的,但宗教的透徹并不等同于清晰的邏輯關系,而是比邏輯關系多出了當事人的執著。我們很難講清楚這個“執著”是什么,但至少包含當事人的決心:他明白真實世界絕非邏輯關系那么簡單。但是,既然清晰的邏輯關系已經能保證行動的可執行性,剩下的就是只有走入真實世界才會遇到的“機緣”(不確定性),而且他相信這些“機緣”主要是一些短暫或瑣碎的問題,因為系統性的問題都已經抽象在邏輯關系里了。

他知道將會有不時出現的“機緣”來困擾他,也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這些“機緣”。讓人擔憂的是,在面對種種“機緣”時,涉及的成本是否會超出個人的承擔能力。這里講的成本是各種各樣的,從金錢成本、時間成本到心理成本。如果是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這些在行動的計劃中就應該都羅列在內。所以,剩下的就是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是相當主觀的成本,譬如面臨無法參加女兒生日派對的壓力。這方面的成本難以從金錢上獲得補償,也不容易從預期成功的喜悅中抵消,因為這些成本不時地會出現在實踐理想的過程中。所以,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不時感受到喜悅的個人,才有能力承擔這些成本。換言之,只有能在過程中享受到喜悅的個人,才可預料自己在過程中承擔這些成本。因此,對他們而言,行動自然就在選擇之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就沒有任何的時間空隙或阻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扎赉特旗| 富裕县| 茶陵县| 咸宁市| 通辽市| 甘德县| 宁津县| 正宁县| 榆林市| 来安县| 昌黎县| 德惠市| 汝南县| 福泉市| 时尚| 凉城县| 九台市| 泗阳县| 福建省| 筠连县| 钟山县| 和平县| 错那县| 色达县| 都江堰市| 柯坪县| 宝丰县| 汝南县| 闻喜县| 霸州市| 泾川县| 铜川市| 保康县| 广昌县| 密山市| 宽城| 兴安县| 宁武县| 小金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