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回家
- 家父漢武帝!
- 小米糕沒
- 2849字
- 2025-07-25 07:30:00
盛夏蟬鳴的喧聲在青銅檐鈴間震蕩,卻終究壓不住殿內如懸旌般搖曳的期待。
終于,一道沾滿塞外風塵的邊關急報,由羽林衛士疾步送入。
“陛下,田仁將軍使者急報!”內侍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
劉據立刻放下手中關于新軍糧秣的奏疏,幾乎是搶過那卷還帶著體溫的帛書。
他迅速展開,目光如炬地掃過田仁那熟悉的、剛勁有力的字跡。
四個月了!
田仁深入匈奴王庭已整整四個月。
這封遲來的奏報,終于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
帛書上的內容卻讓劉據的眼神瞬間銳利起來,喜悅中摻雜著冰冷的怒意。
田仁寫道:
匈奴高層態度已顯松動,口頭承諾釋放部分被羈押的漢使。
然而——“只可釋放四人!
其余人等,經衛律多年‘勸導’,早已歸順我單于庭,心向草原,斷無歸漢之理!”
另外,匈奴人對于何時釋放這四人,
以及何時、以何種規模重開代郡等地的關市互市,態度曖昧,反復糾纏,
試圖將人質與貿易利益進行最大程度的捆綁。
田仁的請示清晰而關鍵:
“臣叩請陛下明示:
此四人,當以何者為重?
務必歸漢者何人?
再者,互市開關之期,是否必以蘇武等抵長安之日為限?
臣需陛下圣裁,方可據理力爭,寸步不讓!”
劉據猛地站起身,在御案前來回踱了兩步。
匈奴人的狡詐與貪婪,如同塞外的風沙,撲面而來。
他們想用四個人的名額搪塞,想用模糊的時間表拖延。
他們更想把那些被脅迫投降的漢使永遠釘在恥辱柱上,斷絕他們的歸路!
“取筆來!”劉據的聲音斬釘截鐵。
他回到案前,提筆蘸墨,手腕沉穩,落下的字跡卻帶著金戈之氣:
“田卿:
蘇武、常惠,此二人乃國士之節,漢室之魂!
縱使天涯海角,龍潭虎穴,亦必迎回!
其余人等,除首惡衛律罪無可赦外,
凡我漢家子民,無論過往因何緣由滯留匈奴,
只要其心未泯,未曾助紂為虐,殘害同袍,未曾背祖忘宗,行傷天害理之事——
告訴他們,長安城門,永為游子敞開!
落葉歸根,故國不棄!”
“至于互市?
底線唯此一條,絕無轉圜——
漢使旌節歸漢土,方是駝鈴商隊通關時!
其余諸事,卿可臨機專斷,便宜行事,朕信卿之忠勇智略!”
筆鋒在“旌節歸漢土”幾個字上力透帛書,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劉據放下筆,將帛書仔細封好,蓋上天子印璽。
“八百里加急,直送漠南王庭田仁手中!不得延誤!”
信使的身影帶著天子的意志,如離弦之箭,沖出了未央宮高大的宮門,奔向遙遠的北方。
約莫一月后,漠南,匈奴王庭。
田仁緊緊握著那卷來自長安的復信,反復研讀著每一個字。
陛下的意志如利劍般清晰:
蘇武、常惠是核心!
歸國與互市必須捆綁。
對離散同胞敞開懷抱。
他心中大定,一股豪氣頓生。
次日,談判再開。
地點依舊是那座彌漫著牛羊膻味與皮革氣息的巨大穹廬,但氣氛比之前更加凝重。
“單于有令,可釋四人。”
匈奴的右賢王首先開口,語氣倨傲,“名單在此。”
他推過一塊刻著名字的骨板。
田仁目光一掃,心中冷笑。
果然,上面沒有常惠!
匈奴人想用幾個次要人物來搪塞,保住常惠這個同樣有象征意義的人物。
“四人?”田仁的聲音不高,卻像冰珠砸在銅盤上,清晰冷冽:
“右賢王莫非在戲耍本使?
我大漢被羈押之忠良,豈是爾等砧板上的羔羊,由爾等挑揀?”
他猛地一拍面前矮幾,震得骨板一跳,“蘇武何在?常惠何在?!
此二人,乃我皇點名必迎之國士!
若名單無此二人,今日之議,就此作罷!
互市?更是休提!”
匈奴貴族們臉色一變,交頭接耳,顯然沒料到田仁如此強硬直接。
爭執爆發了。
匈奴方面咬死只能放四人,且試圖塞入無足輕重者;
田仁則寸步不讓,堅持蘇、常二人必須歸漢,
并據理力爭,指出徐圣、趙終根等亦是當年使團核心,理應同歸。
穹廬內,漢語與匈奴語的激烈交鋒如同刀劍碰撞,唾沫星子在昏暗的光線下飛舞。
田仁引經據典,痛斥匈奴背信扣押使節之非;
匈奴貴族則強詞奪理,指責漢朝“干涉”其處置“歸順者”之權。
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空氣仿佛要凝固燃燒。
最終,在田仁以徹底關閉談判、斷絕互市可能性的強硬威脅下,匈奴方面終于妥協。
一份新的名單被刻上:蘇武、常惠、徐圣、趙終根。
然而,消息傳到衛律耳中,如同驚雷炸響。
他深知自己作為叛臣之首,早已是漢朝眼中釘。
如今聽聞漢使團如此執著地索要名單,甚至陛下親點蘇武、常惠,一股巨大的恐懼攫住了他。
他立刻求見顓渠閼氏——那位憑借手腕將幼子壺衍鞮扶上單于寶座、如今在幕后掌權的女人。
“閼氏明鑒!”
衛律匍匐在地,聲音充滿“憂慮”:
“漢使如此急切索要蘇武等人,其意恐非僅在迎歸。
蘇武在北海十九年,對漠北山川地理、部落虛實,焉能不知?
常惠更是狡黠多智之人。
若放其歸漢,無異于縱虎歸山,將王庭腹地之虛實,盡數泄于漢帝!
田仁此行,名為索人,實為刺探!
漢帝野心,昭然若揭啊!
不如...暫緩放人,以觀后效?
就說...北海廣袤,風雪阻路,一時難以尋得蘇武蹤跡......”
顓渠閼氏把玩著一柄鑲嵌寶石的金刀,眼神陰晴不定。
衛律的話戳中了她對漢朝深深的忌憚。
她微微頷首,默許了這個陰險的拖延之策。
于是,當田仁再次催促交接時,得到的回復變成了匈奴官員一臉“無奈”的推諉:
“哎呀,田使者莫急!
單于有令,豈敢不從?
只是,那北海之地,萬里冰封,人跡罕至,蘇武牧羊之所飄忽不定。
一時之間,實在難以尋得其確切蹤跡啊!
還需寬限些時日,待風雪稍歇,定當全力搜尋。”
田仁看著對方虛偽的嘴臉,怒火中燒,卻知此刻撕破臉皮正中衛律下懷。
他強壓怒意,冷然道:“好!本使就在王庭等著。
但請貴方記住,我皇的耐心,非是無窮!
互市之利,亦非唾手可得!”
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時間在僵持中流逝,漠南草原迎來了深秋。
凜冽的寒風比往年更早地席卷而來,吹黃了牧草,也吹冷了匈奴人的心。
持續的封鎖和戰爭消耗,讓匈奴本就不甚充裕的物資儲備見了底。
鐵器匱乏,鹽巴短缺,連貴族享用的中原茶葉、絲綢都成了稀罕物。
普通牧民的日子更加艱難,怨聲漸起。
顓渠閼氏和壺衍鞮單于承受著巨大的內部壓力。
各部首領的眼神不再恭敬,私下里對王庭無能的抱怨開始流傳。
互市,成了解決燃眉之急的唯一救命稻草。
終于,在又一個寒風呼嘯的清晨,匈奴負責談判的大臣臉色灰敗地再次找到了田仁。
他之前那副推諉的姿態蕩然無存,只剩下急切:
“田使者!關于釋放蘇武等人一事,已有眉目。
王庭已遣快馬,定能將蘇武等人盡快尋回。
不知...關于重開互市的具體章程...”
田仁心中冷笑,面上卻不動聲色:
“哦?終于‘尋得蹤跡’了?甚好。
互市章程,待本使親眼見到蘇武、常惠等四位忠貞之士,
驗明正身,平安踏上歸途之日,自會與貴方詳談。”
這一次,匈奴人沒敢再耍任何花樣。
不久后,在田仁使團成員的見證下,
一個須發皆白、面容枯槁卻腰桿挺得筆直的老者,
在一個同樣飽經風霜但眼神依舊銳利的壯年男子——常惠,
以及另外兩位同樣堅毅的漢子——徐圣、趙終根的攙扶下,
走出了囚禁他們十九年的風雪牢籠。
蘇武手中,緊緊攥著那根早已磨禿了旄尾、卻象征著他十九年不屈氣節的漢節。
田仁大步上前,深深一揖:
“蘇公!常兄!諸位義士!
田仁奉大漢天子之命,迎諸位——回家!”
十九年的風霜雨雪,十九年的忠貞守望,在這一刻,終于匯成了一條指向南方的歸途。
在田仁率領的使團護衛下,這支承載著民族氣節與大漢尊嚴的隊伍,終于再次踏上了魂牽夢繞的歸漢之路。
塞外的寒風似乎也帶上了一絲悲壯與蒼涼,為他們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