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眼睛驟然瞇成一條縫,如同盯上獵物的鷹隼,殺氣幾乎凝成一柄刀!
就連旁邊的馬皇后和朱標都感到了窒息,此刻的朱元璋甚至不再是憤怒,而是一種被窺破最深秘密后的,迅速填滿內心的毀滅欲。
白啟心知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這種時候,必須來的更猛!
他非但沒有畏懼,反而微微挺直了脊背,臉上的淡然褪去,換上一種超脫世俗、近乎俯瞰的姿態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地穿透了壓抑的空氣:
“朱元璋!”
直呼其名!
這三個字如同驚雷炸響在御書房!
朱標駭然失色,馬皇后也猛地攥緊了扶手。侍衛們的手瞬間按在了刀柄上,只等皇帝一聲令下。
白啟無視那幾乎要將他撕碎的殺意,繼續說道,語氣帶著一種洞悉一切的平靜:
“貧道來此,非因你是九五之尊,亦非只為救那區區幾個明日待斬之人。貧道踏足凡塵,只因你驅逐蒙元,光復華夏衣冠,此功業,于萬世有光!貧道此來,是為天下蒼生,為你這份再造乾坤之功,送上一份謝禮,一份……你夢寐以求之物?!?
“呵!”
朱元璋發出一聲短促刺耳的冷笑,臉上的笑容有些扭曲,眼中滿是譏諷與不信,開口道——
不得不說,白啟這連消帶打的幾招下去,果然引起了朱元璋更大的好奇心,可與之同時,只要一句話不對,估計立刻就會被砍成肉泥,御書房都不用出!
“夢寐以求?你能給朕什么?長生不老的仙丹?還是吃了就能白日飛升的‘紅丸’?朕見得多了!妖言惑眾,其心可誅!”
白啟直視朱元璋那雙深不見底、充滿猜忌與暴戾的眼睛,緩緩搖頭,他一字一句,帶著致命的穿透力:
“你錯了。長生?你信嗎?你內心深處真正渴求的,從來都不是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你真正想要的,是萬民的承認,是歷史的認可,是證明你朱重八,這個從淮右布衣、從明教底層爬上來的乞丐和尚,坐上這龍椅,是真正的‘天命所歸’!而非你午夜夢回時,心底那絲揮之不去的……不自信!”
“你!放肆!”
朱元璋猛地站起,須發皆張,如同被戳中了最深的痛處和最大的隱秘,臉色瞬間變得鐵青,胸膛劇烈起伏。
朱標和馬皇后驚得幾乎要出聲阻止,卻都被這赤裸裸的剖析震懾得說不出話。
朱元璋內心最大的癥結,被白啟血淋淋地撕開了——
他一生都在用鐵血手段、嚴刑峻法、甚至不惜篡改歷史、神化出身來構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來填補內心深處因卑微出身帶來的巨大不安。
這份血淋淋的傷口,被人在御書房中,當著所有人的面,一把掀開!
造成的傷痛,簡直深入骨髓,讓白啟把自己送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白啟迎著朱元璋那幾乎要噴火的目光,毫不退縮,聲音反而帶上了一種奇異的蠱惑力:
“貧道今日,便是要給你這份證明!一份你想都未曾想過、足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讓你真正心安理得接受天命的大禮!一份……你做夢都想不到的認可!”
“大禮?認可?”
朱元璋的聲音嘶啞,帶著濃重的懷疑和一絲連他自己都未察覺的、被強烈勾起的渴望:
“你能拿出何物?!”
“一盞茶!”白啟斬釘截鐵:
“只需給貧道一盞茶的時間思忖如何展現。一盞茶后,自見分曉!若貧道虛言,任憑陛下千刀萬剮,神魂俱滅!”
朱元璋死死地盯著白啟,眼神復雜到了極點。
殺意、憤怒、猜疑、還有那被勾起的、如同毒蛇般噬咬著他內心的渴望——
對‘天命’證明的渴望!
御書房內落針可聞,沉重的呼吸聲清晰可聞。
“好!”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聲音如同金鐵交鳴,“朕就給你一盞茶!一盞茶后,若你拿不出讓朕信服之物,朕便讓你親身體會,什么叫‘炮烙之刑’!來人,計時!”
時間仿佛停滯,白啟閉上雙眼,看似思索,其實已經通過系統道具——小喇叭——聯系到了好友列表中的某人:
“安期生:太子殿下可在,貧道有一事相求!”
“唐太宗李世民:啊!仙師可是回來了?不知仙師身在何處,朕即刻派人來迎!”
“安期生:“原來,現在已經是陛下了啊,可喜可賀——只可惜貧道并未歸來,而是有一事需煩勞陛下,事關生死,萬望妥善!”
“唐太宗李世民:先生請講!朕定不負所托……”
信息確認!
白啟心中大定。他緩緩睜開眼,一盞茶的時間堪堪將盡。
“如何?妖道!你的大禮呢?!”朱元璋的聲音冰冷刺骨,帶著最后的通牒。
白啟淡然一笑,指向西方:
“請皇帝移駕,親至棲霞寺,親眼所見,方知貧道所言非虛?!?
“棲霞寺?”朱元璋眉頭緊鎖,這地方他知道,乃是南齊所建古剎,隋朝在此創立佛教三宗論,被稱為江南三宗論師祖。
但是……這地方能有什么?祥瑞?還是神跡?
他看著白啟那篤定無比的眼神,心中那絲渴望終究壓倒了疑慮:
“哼!朕倒要看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樣!備駕!傳旨五軍都督府,即刻調兵,包圍棲霞山!給朕一寸寸地搜山!任何可疑人等,格殺勿論!”
帝王的儀仗在肅殺的氣氛中快速行進,大批精銳士兵早已如臨大敵地將棲霞山圍得水泄不通,反復搜檢,確認絕無埋伏陷阱。
當朱元璋、馬皇后、朱標和白啟,以及大批侍衛、官員、被緊急召來的熟悉此地的老太監和工匠的簇擁下,來到棲霞寺門外的時候,里面的僧眾早已經跪了滿地。
門口重達千斤的‘明征君碑’,背面‘棲霞’二字乃唐高宗親筆所寫,在夕陽的余輝下猶如恒古巨獸,巍峨不動。
碑座深陷泥土,與地面的青石融為一體,邊緣處甚至能清楚的看到盤結的樹根,歷史的痕跡一目了然。
“此碑有多少年了?可曾挪動?”
“啟稟陛下,雖然本寺數次被戰火毀壞,可這山門前的石碑卻從未動過分毫!”
主持急忙回稟。
跟著,南京當地的官員、太監也在朱元璋的問詢下紛紛表示,此碑數百年未曾動過。
朱元璋這才放了心,然后按照白啟的意思下令:
“給朕撬!小心點!朕倒要看看,下面能埋著什么天命!”
數十名壯漢和熟練的工匠上前,先小心翼翼地清理碑座周圍,然后用粗大的繩索、滾木和撬杠,在號子聲中,一點點撼動這塊仿佛與大地長在一起的巨石。
過程異常艱難,汗水浸透了工匠們的衣衫,沉重的喘息和木石的摩擦聲在寂靜的山野間回蕩。
終于,在令人牙酸的‘嘎吱’聲中,巨碑被緩緩移開,露出了下方同樣堅硬、布滿青苔的巨大基座石板。
“下面只有石頭!”有人驚呼。
朱元璋的臉色瞬間沉到了谷底,而知道內情的馬皇后、朱標等人,背上已經爬滿了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