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院子的“驚喜”
- 我的海洋知識庫有點閑
- 愚人青椒
- 2561字
- 2025-07-17 09:08:02
解決了“紅寶石”屋頂和“龍蝦窩底料”水泥這兩樁“大買賣”,剩下的材料里,最需要費點力氣但相對“省錢”的,就是各種沙子和小石頭了。
過濾池需要粗砂、細砂,和泥抹墻需要沙子,就連鋪個小路也得用點碎石。好在,青嶼港最不缺的就是沙子!不過,要找到質量好、種類齊全的,還得有個明白人指點。
江林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鐵蛋那見多識廣的老爹——王叔。王叔年輕時跑過船,對附近的海岸線、溪流河口門兒清。
“沙石?”王叔正坐在自家小院門口補漁網,聽了江林的來意,放下梭子,瞇著眼想了想,“這事兒啊,包在我身上!咱們不用去遠地方,就‘蛤蜊嘴’那兒!”他手指向東南方向,“那地方,是條小河入海口,水流緩,沙子被沖得干干凈凈,粗細都有!邊上還有一大片鵝卵石灘,圓溜溜的,正適合你那個什么…過濾池?”
“對對對!王叔您太神了!”江林眼睛一亮,“蛤蜊嘴”他知道,離村子不遠,退潮后露出一大片沙灘和石灘,沒想到還是個天然的材料庫!
“啥時候去?算我一個!”鐵蛋立刻舉手,順便拉上了他的兩個好哥們兒——大壯和二毛,“人多力量大!大壯力氣大,二毛眼神好!”
于是,挑了個晴朗的早晨,一支精干的小分隊出發了:經驗豐富的向導王叔,壯勞力江林和鐵蛋,眼神賊好、負責挑揀的二毛,以及號稱“大力水手”的大壯。工具也很簡單:幾把鐵鍬,幾個不同網眼的竹篩子(細篩、粗篩),一堆結實的麻袋和籮筐,還有王叔家那輛能拉千斤的獨輪“鐵牛”車。
“蛤蜊嘴”果然名不虛傳。退潮后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一邊是清澈的小溪水潺潺流入大海,一邊是金色與銀白色交織的寬闊沙灘,更遠處則是一大片被海水沖刷得光滑圓潤的鵝卵石灘。海鷗在天空盤旋鳴叫,海風帶著咸濕和清新的水汽撲面而來。
“開工!”王叔像個老船長,大手一揮,開始分工,“江林、鐵蛋,你倆力氣足,負責挖粗沙,就那片顏色深點的沙灘!用粗篩子過一遍,把貝殼碎啥的篩掉就行!大壯,你跟我去搬鵝卵石,專挑個頭均勻、鴿子蛋大小的!二毛!你眼力好,拿細篩子去上游那片淺水灘,那里水流緩,沉淀下來的細沙最干凈!記住,要像面粉一樣細的!”
任務明確,大家立刻像尋寶一樣散開。陽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腳下的沙子細膩柔軟。
江林和鐵蛋揮舞著鐵鍬,在沙灘上挖出一個個小坑。粗沙被鏟起來,嘩啦啦地倒在粗竹篩上。貝殼碎片、小石子被篩掉,留下干凈均勻的粗沙粒,在陽光下閃著金燦燦的光。“嘿,林哥,這沙子真不錯!跟金粒子似的!”鐵蛋抓起一把,沙子從指縫間流下。
王叔和大壯則一頭扎進了鵝卵石灘。五顏六色、光滑圓潤的鵝卵石鋪滿了海灘。大壯力氣是真大,像撿雞蛋一樣,輕松抱起幾十斤重的石頭堆到“鐵牛”車上。王叔則負責挑選,拿起石頭對著陽光看看,互相敲擊聽聽聲音,確保沒有裂縫。“這塊好!顏色正!”“這塊形狀圓溜!”他像個鑒賞家。
二毛卷起褲腿,赤腳踩在清澈冰涼的溪水里,小心翼翼地用細篩子在淺灘處淘洗細沙。水流帶走了雜質,留下極其細膩、如同面粉般的銀白色細沙沉淀在篩底。他動作輕柔,生怕攪渾了水。“哇!王叔你看!這沙細得能當糖霜了!”他興奮地展示成果。
王叔像個總調度,這邊看看,那邊指點一下:“江林,那邊沙子顏色更純!”“二毛,再往下游走兩步,那里沙更細!”“大壯,別光撿大的,小點的也要,填縫用!”
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說說笑笑。王叔講著他年輕時在“蛤蜊嘴”撈到臉盆大蛤蜊的趣事(雖然鐵蛋小聲嘀咕“爹,您都講八百遍了”),二毛發現了一只擱淺的小螃蟹,引得大家圍觀。陽光、沙灘、溪水、伙伴們的笑聲,這哪是干活?分明是海邊度假加團建!
累了就坐在沙灘上歇會兒,喝口帶來的涼茶,啃個饅頭。大壯甚至即興表演了個胸口碎大石——當然,用的是他自己撿的鵝卵石,引來一片哄笑和“小心點”的叮囑。
效率出奇地高。兩天下來,粗沙、細沙、大小鵝卵石,所需的量竟然都備齊了!堆在“鐵牛”車上,像幾座小山丘。最大的開銷,就是花了8塊錢,租用了村里唯一那輛由一頭溫順老騾子拉的大板車,把這批沉甸甸的“淘金”成果運回了家。看著院子里堆得像模像樣的沙石堆,江林心里美滋滋的——又省了一大筆!
就在江林和鐵蛋他們忙著“淘沙”的時候,他家那個小小的、堆滿建材的院子,開始悄然上演一幕幕溫馨的“驚喜”連續劇。仿佛青嶼港的鄰里們,約好了要給他家修房子這件事添磚加瓦,用的還是最有人情味兒的“材料”。
這天傍晚,江林剛和鐵蛋卸完最后一車沙子,正拍打著身上的沙土,就聽見老周那標志性的大嗓門在院門外響起:“阿林!阿林!出來接貨!”
只見老周鋪子里那個機靈的小伙計阿旺,推著一輛堆得滿滿的小推車進來了。“阿林哥!周掌柜讓送來的!說修房子用得著!”阿旺笑嘻嘻地報著清單:“上好的苧麻麻繩一大捆!結實著呢!嶄新的泥抹子三把!木柄鐵錘兩把!哦,還有一大卷厚油氈布!周掌柜說了,工具先用著,用壞了算他的,油氈布的錢…等房子蓋好,你請他去后院喝頓小魚烤的魚,就算抵賬啦!”阿旺學著老周的語氣,惟妙惟肖。
江林看著這些實用又貼心的東西,心里熱乎乎的。老周這“人情”做得,既實在又漂亮,讓人拒絕不了,還給你留足了面子。“替我謝謝周叔!就說魚管夠!酒也管夠!”江林笑著接過東西。
隔壁李嬸,一個風風火火、嗓門比老周還洪亮的熱心腸,第二天一大早就抱著一大捆金燦燦的稻草桿沖進了院子。“阿林!阿林!快!接著!”她把稻草往江林懷里一塞,“這好東西,給你和泥抹墻用!摻點到泥灰里,保準結實!跟鋼筋似的!我家去年修豬圈剩的,再不用就長蟲了!拿去!別跟我客氣!”根本不給江林推辭的機會,放下稻草,風風火火地又走了,留下一串爽朗的笑聲。陽光下,那捆稻草散發著干燥好聞的谷物香氣,確實像“黃金”一樣珍貴。
江林把這些飽含著鄰里情誼的“小驚喜”都仔細地歸攏在院子一角,和老周的工具、李嬸的稻草放在一起。它們或許不值多少錢,有的甚至只是“廢物利用”,但那份沉甸甸的心意和無聲的支持,卻像春日里最和煦的陽光,像海灘上最溫柔的海風,無聲無息地浸潤著這個正在為“家”而努力的小院,也溫暖著江林的心。
他看看院子里堆成小山的沙石(免費的“淘金”成果),再看看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材料”,最后望向遠處波光粼粼的大海和炊煙裊裊的漁村,心里那份對未來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也更加溫暖踏實。蓋房子,不只是磚瓦木石,更是用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情和互助,一點點壘砌起來的美好家園。這份“人情”材料,才是這棟房子最珍貴、最溫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