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趙兩國早有矛盾,這要從張耳、陳馀二人的恩怨說起。
張耳、陳馀都是大梁名士,早年為刎頸之交,后一起跟隨陳勝起義反秦。他們共同說服陳勝起事務在入關,入關必用豪杰,得豪杰則要先取趙地。于是兩人在趙地共同經營多年,先后支持武臣、趙歇為趙王。陳馀任大將軍,張耳任丞相。
巨鹿之戰初期,趙歇與張耳被王離圍困在巨鹿城中,張耳向陳馀求援,陳馀自認為兵少不能敵秦,故未前往相救。張耳大怒,派張黡(yǎn)、陳釋兩人責問陳馀,說道:“你我二人刎頸之交,如今我和趙王危在旦夕,你傭兵數萬卻不肯來援。為何不與我等于秦軍決一死戰,且尚有一二分的勝算?”
陳馀說:“我并非怕死,而是想要為你和趙王報仇。如果貿然出兵,大家都死了,那就是以肉喂虎,有什么好處?”于是,陳馀給張黡、陳釋二人五千兵馬以試秦兵鋒,果然很快就失敗了。
后來項羽帶兵破秦救趙,趙歇、張耳認為張黡、陳釋是被陳馀所殺。陳馀也很生氣,說道:“沒想到你如此怨念我,難道你以為我舍不得這個將印?”于是就把將印解下給張耳。
張耳最初不敢接受,趁陳馀如廁之機,門客對張耳說:“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張耳于是接受將印,也就是把張耳的軍隊收入麾下。兩人的矛盾由此開始。
項羽入關后,張耳被封為長山王。陳馀的門客對項羽說:“在平定趙地方面,陳馀、張耳二人同功。”但項羽以陳馀未隨他入關為由拒絕封其為王。聽說陳馀在南皮縣,項羽就把南皮附近的三個縣封給他,也就是僅給陳馀一個侯爵。同時,項羽還把趙王趙歇改封為代王。
漢二年十月,項羽與田榮交戰時,陳馀向田榮借兵攻打張耳,張耳兵敗后投奔了舊交劉邦。隨后陳馀把趙歇從代地接回,重新擁立他為趙王,而趙歇立陳馀為代王。陳馀因趙國初立,暫時留下輔佐趙歇。至此,張、陳兩人徹底反目。
劉邦出關伐楚,曾派使者請趙國支援。陳馀說:“先殺張耳,我就出兵。”劉邦自然不可殺了自己的老友,于是就找一個與張耳很像的人殺了,并把人頭送給陳馀,陳馀這才出兵援漢。劉邦兵敗后,此事敗露,陳馀與漢決裂。
劉邦兵敗彭城后,趙歇投楚。劉邦給韓信增兵三萬,還派張耳與其共同伐代、趙。這是劉邦一次巧妙的用人,韓信用兵如神,張耳胸有恩怨,二人聯合豈有不勝之理。另一方面,我猜測劉邦用張耳,暗含監軍之意,防止韓信擁兵自重。
平定代地后,劉邦收回了給韓信的增兵,用于防守滎陽。韓、張二人仍有數萬兵馬,準備北上繞過太行山,從井陘(xíng)口南下攻趙。趙歇、陳馀在井陘口屯兵防守,號稱二十萬眾。
趙王謀臣廣武君李左車對陳馀說:“漢將韓信兵鋒正盛,如今又有張耳助陣,想要拿下趙地,這是乘勝遠征,勢不可擋。我聽說‘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cuàn),師不宿飽’。井陘口的道路,車不能并行,馬不能成列,如此行軍百里,糧草必然滯后。愿足下借我奇兵三萬人,從小路斷其輜重;足下堅壁不戰,如此漢軍向前無法交戰,向后無法撤退,野外荒涼無食,不出十日,必可斬韓信、張耳的首級。若您采納我的計策,則不會為二人所擒。”
“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的思想來自春秋時期《孫子兵法》(作戰篇),原文為“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意為后勤補給不足會嚴重影響軍隊的表現。李左車用這句話強調漢軍長途行軍,糧草供應是關鍵的,可以從此下手,尋求取勝之道。
但陳馀以儒者自居,認為正義之師不用“詐謀奇計”,還說:“我聽兵法上說‘什則圍之,倍則戰’,韓信號稱兵馬數萬,實際不可能這么多,而且漢軍千里奔襲,必然疲憊。我們現在就避而不戰,如果以后有更大規模的進攻,我們如何抵抗?諸侯也會認為我畏懼而來攻打我們”。
“什則圍之,倍則戰”也是源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原文為“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陳馀認為自己有兵力優勢,又是以逸待勞,可以一戰,所以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
漢軍安插在趙軍的臥底向韓信匯報了這個情況,韓信大喜,于是才敢行動。大軍在距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時駐扎下來。韓信午夜下令,令兩千輕騎兵每人手持一面代表漢軍的紅旗,走小路隱蔽在趙軍大營附近的山上。韓信對他們說:“趙軍看到我撤退,必然全軍出動追擊,你們就沖到趙軍軍營,拔掉他們的軍旗,再插滿我軍軍旗。”
布置完成后,韓信讓副將下令全軍先簡單吃一點飯,并說道:“待今日破趙后再行慶功宴!”大家都有點懵,甚至懷疑怎么可能輕易戰勝趙軍,但只能應付遵命。
韓信對軍士們說:“趙軍已經在有利地形設防,不看到我方大將的旗幟,是不會出擊的,怕我們會為難而退。”韓信于是派出一萬人馬,背水設陣。趙軍看到紛紛大笑,因為背水而戰通常為兵法之忌。
天亮后,韓信豎起將旗,擂鼓出兵井陘口,趙軍沖出大營迎擊漢軍。兩軍大戰良久,韓信、張耳下令丟棄戰旗、戰鼓,退回水邊的陣地,又與趙軍交戰了一陣。此時,趙軍為立戰功爭相搶奪漢軍丟棄的戰旗、戰鼓。漢軍在陣地上拼盡全力,殊死戰斗,毫無敗跡。
這時,之前布置在山頭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后方空虛,立刻沖了進去,按照計劃拔掉趙軍軍旗,插上了兩千面紅旗。
趙軍在前方無法擊敗韓信、張耳軍隊,準備回營。看到營內已經插滿紅旗,大驚失色,以為大本營已經失守,于是軍心大亂,四散逃亡,縱有將領斬殺逃兵也無法阻止。
漢軍大勝而歸,陳馀被殺,趙歇被俘。韓信下令,不要傷害廣武君李左車,抓到他的人賞千金。
戰場打掃完畢后,將士們都來祝賀韓信,并問道:“將軍不循兵法,背水布陣,自信半日即可破趙,我等都不服氣。然而最終果如將軍所言,這是什么戰術?”
韓信從容答道:“兵法在此,只是諸位都未仔細研讀。兵法中難道沒說‘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嗎?而且我們雖為軍隊,但多是烏合之眾,必須要把他們置于絕境,才能人人為自己而戰,如果有后路,他們早就都逃跑了,還談什么打勝仗。”眾將聽后,紛紛感嘆自愧不如。
這個作戰思想還是源自《孫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在這場漢、趙對戰中,李左車、陳馀、韓信都用到了《孫子兵法》,但就對兵法的理解而言,韓信無疑是最深的,他綜合考慮了戰場形勢和軍隊特點,選擇了合適的策略。
不久,李左車就被押解到韓信帳內,韓信親自為李左車松綁,并以師生之禮把他請入上座。兩人進行了一番謙虛誠懇的對話,非常精彩。
韓信問李左車:“我想北攻燕國,東伐齊國,先生有何指教?”
李左車說:“我聽說‘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我為敗軍之將,有什么資格對軍事戰略說三道四呢?”
韓信誠懇的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虞國滅亡,到秦國卻使秦國稱霸,并非因為百里奚智慧有變化,是因為國君是否懂得用人。如果成安君(陳馀)能聽您的計策,如今被擒的就是我了。我是真心求教,請您不要辭讓了。”
李左車謙虛的回答:“‘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所以才有‘狂夫之言,圣人擇焉’。我的想法也未必正確,但愿意為將軍您提供一點參考。成安君也有百戰百勝之計,但一招有失,而兵敗身死。如今足下俘魏王,擒夏說,不用半日就大破二十萬趙軍,斬殺成安君。您名聞海內,威震諸侯,兵士們無不嚴陣待命。但經此一役,大軍已人困馬乏,實際上已經難以再戰。將軍以疲倦之師攻擊燕國堅固的城池,難以取勝又暴露了自己的意圖,曠日持久,糧草也是問題。如果燕不能破,齊國就敢堅壁自守。您若陷于與兩國相持的境地,則劉項之爭也難分伯仲。鄙人愚笨,認為將軍的想法有待商議。”
韓信問:“那我應該怎么做呢?”
李左車繼續說:“當今之際,不如按兵不動,養精蓄銳。同時擺出向北攻擊燕國的架勢,再派使節前往勸降,燕國必然不敢不從。然后大軍可穿越燕國攻齊,到那時,即使有智者也難挽救齊國了。如此,漢軍可圖天下。這就是用兵的先聲后實。”
韓信說;“太好了,謹奉先生指教。”于是,韓信用李左車的策略勸降了燕國,并向劉邦匯報,請求封張耳為趙王,以撫燕趙之地。劉邦照單全收,原屬陳馀的大片地盤如今盡歸張耳,也算是報仇雪恨了。
后來,楚軍數次來攻趙,都未能成功。這是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以來第一次被詳細記錄的戰役,他在敵軍安插眼線,又根據自己軍隊的特點巧用兵法,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取勝的結果也是必然的。這一戰徹底打消了其他人對他的懷疑和不服,不但坐穩了大將軍的位置,也為劉邦拿下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區域,為楚漢對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