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決戰(zhàn)理綜
- 重回1998老街雜貨鋪
- 零天丶冷秋
- 1821字
- 2025-07-28 08:00:00
“八分之三。”
這個數(shù)字從李墨嘴里吐出來,清晰,篤定,不帶一點猶豫。
王晴那張因過度耗費心神而略顯蒼白的臉上,瞬間綻放出一抹光彩。
那雙漂亮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她也是這個答案。
在經歷了無數(shù)次繁瑣的計算和自我懷疑后,她最終得出的也是這個數(shù)字。
那一刻,所有的疲憊和不確定,都煙消云散。
兩人站在大榕樹下看著對方,都笑了。
高考第一天的壓力,在這一笑中悄然化解。
第二天,決戰(zhàn)日。
理科綜合,這是整個高考中分值最高,也是最能拉開差距的一科。
當考生們再次走進考場時,空氣中的緊張氣氛比昨天濃烈了數(shù)倍。
鈴聲響起,試卷分發(fā)下來。
李墨拿到卷子,習慣性地快速瀏覽了一遍。
生物和化學部分,中規(guī)中矩,題目不偏不怪,但處處都是細節(jié)陷阱,考察的是知識點的掌握精度。
而物理部分,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尤其是最后那道壓軸大題,幾乎讓整個考場響起了一片壓抑的抽氣聲。
那是一道力學與電磁學結合的綜合題,模型新穎,情景復雜,光是讀懂題目,就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理解力。
這道題已經有了幾分競賽題的味道,擺明了就是用來篩選頂尖考生的。
李墨的心反而徹底定了下來。
他想起了三模時,陳班主任那番話。
高考既需要穩(wěn)妥的策略,也需要攻堅克難的能力。
而眼前這道題,就是那座必須攻克的高地。
他沒有急著去挑戰(zhàn)那只“攔路虎”,而是深吸一口氣,從第一道選擇題開始,按部就班,穩(wěn)扎穩(wěn)打。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
考場里,氣氛越來越凝重。
有的考生額頭已經滲出了汗珠,筆尖在草稿紙上劃了又劃,卻遲遲找不到思路。
有的則干脆放棄了后面的大題,反復檢查著前面的題目,希望能多保住幾分。
王晴也遇到了麻煩。
她在化學一道有機推斷題上卡住了,一個關鍵的反應條件,她怎么也想不起來。
她沒有慌,也沒有死磕。
她想起了李墨的話:“你的問題,不在知識點上,在心態(tài)上。”
她果斷地在題號上畫了一個圈,跳了過去,開始做后面的生物題。當她沉下心,將生物部分的遺傳題做完后,再回頭看那道化學題,那個被遺忘的反應條件,竟鬼使神差般地從腦海里冒了出來。
而李墨此刻已經來到了那道物理壓軸題面前。
他閉上眼睛,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不是這道題復雜的物理模型,而是三模時那道同樣“地獄模式”的題目。
那道題考的是變力做功。
而眼前這道題,看似是電磁感應,其核心,同樣是分析一個在復雜場中,不斷變化的安培力。
思路異曲同工!
找到了!
李墨猛地睜開眼睛,眼神清亮。
他拿起筆,在草稿紙上飛快地建立物理模型,分析受力,列出微分方程……
思路一旦打通,后面的計算便水到渠成。
他的筆尖在紙上飛舞,發(fā)出的“沙沙”聲。
墻上的掛鐘,時針和分針正一步步走向終點。
當李墨寫下最后一個答案時,他抬起頭,看了一眼時間。
距離考試結束,還剩下整整二十分鐘。
他沒有急著將復雜的解題過程謄寫到答題卡上,而是翻回到試卷的第一頁,拿起2B鉛筆,仔仔細細地,將自己所有的選擇題答案,重新核對了一遍。
這份從容,這份冷靜源于兩世為人積累的底氣。
最后一門,英語。
李墨的英語算不上頂尖,但也足夠扎實。
他穩(wěn)穩(wěn)地做完了前面的題目,在最后的作文部分,他看到題目《My Memorable Summer Vacation》(我難忘的暑假),會心一笑。
他沒有寫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補課。
他寫了“青葉角”,寫了那個堆滿雜物的閣樓,如何在一群少年的汗水和努力下,變成一個充滿書香和木香的夢想之地。
他寫了王叔的涼面,寫了老街的街坊鄰里,如何從最初的摩擦,到最后的相互扶持。
這篇作文,沒有一個高級詞匯,卻充滿了真摯的情感和手作的溫度。
當終場的鈴聲,在南江三中的校園里回響起來時,一切都結束了。
李墨放下筆,身體向后靠在椅背上,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窗外,陽光正好。
他感覺自己像是跑完了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身體疲憊,精神卻前所未有的放松。
兩世的遺憾和努力,在這一刻,終于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走出考場,人潮洶涌。
空氣中不再是緊張,而是一種劫后余生的狂歡和釋放。
考生們笑著,鬧著,將手里的書本和卷子拋向天空,五顏六色的紙片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地落下。
李墨逆著人流,在校門口那棵熟悉的大榕樹下,找到了王晴。
少女安靜地站在那里,夕陽的余暉灑在她身上,給她鍍上了一層柔和的金色光暈。
她的臉上,也帶著如釋重負的輕松。
兩人對視了一眼,都沒有說話。
不需要對答案,也不需要問考得怎么樣。
從對方平靜的眼神里,他們已經知道了所有。
他們并肩,默默地向校外走去,穿過歡呼的人群,穿過那條熟悉的林蔭道。
老街的輪廓,在夕陽下漸漸清晰。
李墨忽然停下腳步,轉頭看著身邊的女孩。
“王晴,”他的聲音在喧囂的背景中,顯得格外清晰,“這個暑假,我們來干票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