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淵·管理學系列:供應鏈管理
- 霍寶鋒編著
- 5340字
- 2025-06-26 17:40:02
2.3 供應鏈戰略的步驟
供應鏈戰略是企業追求競爭力和長期成功的關鍵。為了確保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領先地位,需要探討供應鏈戰略的四個關鍵步驟:制定、實施、評估與優化,如圖2-10所示。

圖2-10 供應鏈戰略的步驟
2.3.1 供應鏈戰略制定
首先,必須明確供應鏈戰略制定的重要性。正如航海者啟航前需要繪制清晰的航線圖,企業在制定供應鏈戰略時,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導向和基本原則。以亞馬遜為例,它始終將“客戶至上”作為其核心價值觀,因此在供應鏈戰略中,迅速準確的訂單交付成為其首要任務。每家企業都有其獨特的經營哲學和市場定位,這通常涉及成本控制、市場適應性、長期可持續性和客戶滿意度等多個維度。而在制定戰略時,不僅要考慮當前的市場狀況,還要具備前瞻性地洞察未來的市場趨勢和潛在風險的能力。供應鏈戰略制定的基本原則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框架導向,包括戰略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第二類是行為導向,包括執行性原則和學習性原則;第三類是效果導向,包括定制性原則和平衡性原則。供應鏈戰略制定的基本原則和流程如圖2-11所示。

圖2-11 供應鏈戰略制定的基本原則和流程
●戰略性原則。供應鏈戰略是企業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應時刻以支撐競爭戰略為指導思想。
●整體性原則。如同一個精密的齒輪系統,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都應協同工作,供應鏈戰略應該協調供應鏈各方利益。
●執行性原則。一個理想的戰略在紙面上可能看起來完美,但其實際執行性是檢驗其價值的真正標準。
●學習性原則。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不斷地學習和借鑒業內最佳實踐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定制性原則。每家企業的特點和需求都是獨特的,戰略制定應該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和需求量身定做。
●平衡性原則。在追求快速響應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供應鏈的穩定性,兩者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供應鏈戰略制定的流程主要包括:
●明確定位。基于上述分析,分析市場需求,確定供應鏈戰略的核心目標和方向,選擇供應鏈戰略類型。
●確立目標。確認企業戰略目標,明確企業發展目標,并將其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指標。深入了解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從中挖掘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為后續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規劃設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供應鏈網絡結構、確定主要業務流程等。這一環節是供應鏈戰略制定的重要一環,主要包括選擇供應商:根據企業自身需求和供應商的能力、信譽等因素,選擇合適的供應商。設計生產計劃:根據市場需求和供應鏈情況,制訂生產計劃,并確定生產周期和批量。管理庫存:根據生產計劃和市場需求,合理管理庫存水平,避免過多或過少的庫存。優化物流管理:通過合理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物流效率。
●評估選擇:對比不同的供應鏈設計方案,評估優劣,選擇最符合企業長遠發展的策略。
●授權實施:經過深入分析和多次評估后,得到高層的批準,開始在實際業務中實施所制定的戰略。
2.3.2 供應鏈戰略實施
戰略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沒有得到精確和恰當實施的戰略往往毫無價值。例如,蘋果公司在其全球供應鏈中成功實施了精益生產策略,確保高品質的產品能夠準時到達全球的消費者手中。為了實施戰略并克服中間的種種挑戰,企業需要建立一個明確的責任分工和執行機制。但僅有責任感和機制并不足夠,真正的成功秘訣在于如何與各利益相關方進行高效溝通,確保所有相關方都了解并認同這一戰略,并為其成功實施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如何準備,實施過程中總是會面臨各種風險。例如,由于潛在的供應中斷,企業需要采取多元化策略與多家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以分散供應風險。對這些風險的識別和管理是確保供應鏈戰略成功實施的關鍵。
為了順利推進供應鏈戰略,以下是一些關鍵的保障措施:
●組織架構調整。根據戰略需要配備專門的部門和團隊,確保有專門的人手去推動戰略實施。
●溝通機制協調。這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溝通,還包括與供應商、合作伙伴和客戶的持續對話,確保信息暢通無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企業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統,實現供應鏈中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同。
●伙伴關系建立。與供應商、客戶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并共同優化供應鏈管理。
●員工培訓。戰略的實施需要員工具備相應的技能和知識,定期的培訓可以確保員工與戰略方向保持一致。
●績效考核。對戰略實施的效果進行定期檢查,確保戰略與執行之間的緊密配合。
●持續改進。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關鍵是要有快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持續改進來提高供應鏈效率和質量。
與此同時,供應鏈戰略實施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包括:
●戰略定位失誤風險。可能由于市場分析不足或變動而導致初步的戰略方向不準確。
●設計方案可行性風險。即使戰略方向正確,具體的操作方案可能由于各種原因而難以實施。
●內外部執行能力風險。即便方案可行,也需要確保企業內外部都有足夠的能力去執行。
●市場環境變化風險。外部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可能會使原本的戰略失去應有的效果。
2.3.3 供應鏈戰略評估
供應鏈戰略需要細致而持續的評估,以保證其與企業的整體目標及市場環境保持一致。評估這一戰略,首先要建立明確的標準,例如庫存周轉率、訂單準時交付率和運營成本等關鍵績效指標。這些關鍵績效指標不僅為供應鏈的性能提供了可量化的度量標準,也是發現效率問題和瓶頸的有效工具。定期監測這些指標能使企業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確保供應鏈流暢運作。
除了關注關鍵績效指標,建立一個從供應商、客戶到內部團隊的反饋機制也是關鍵。這樣的機制可以揭示供應鏈中被忽視的問題,并為其改進提供寶貴的意見。這種反饋不僅有助于發現改進的領域,還能增進與客戶或合作伙伴的關系,從而增強供應鏈的整體效果和穩定性。
評估供應鏈除了關注關鍵績效指標和反饋機制,還涉及一系列高級的工具和技術。例如,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數據分析可以幫助企業預測市場趨勢并優化決策。數據驅動的決策能增強供應鏈的準確性,使企業更具競爭優勢。同時,通過數字仿真技術,企業可以預測供應鏈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為潛在的風險制定應對策略,從而降低損失。這些先進的技術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一個更為科學和系統化的方法,加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性。
總的來說,定期評估供應鏈戰略對保持與企業目標和市場需求的一致性至關重要。借助明確的評估標準、系統的反饋機制以及前沿的分析工具,企業可以確保其供應鏈戰略和實施始終達到最佳水平。
2.3.4 供應鏈戰略優化
在供應鏈戰略的評估過程中,可能會識別到一些需要改進的領域。優化供應鏈戰略通常需要對這些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并制定相應的優化戰略。這些戰略可能涉及重新設計供應鏈的某些部分、引入新的技術或方法或與供應鏈伙伴進行更緊密的合作。無論選擇哪種戰略,其最終目標都是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益,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降低成本和風險。
供應鏈戰略的成功取決于其對當前和未來市場條件的適應性。因此,定期評估和優化戰略是確保供應鏈持續性和競爭力的關鍵。優化戰略包括持續改進、技術整合和與伙伴建立合作關系。持續改進是基于評估和分析的結果,不斷調整和完善供應鏈戰略,以適應市場變化,確保供應鏈的長期競爭力。技術整合涉及更新或整合新的技術和工具,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適應性,以保持技術先進性,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與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則強調與供應商、分銷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通過共享資源、知識和技術,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性能。
延伸案例 波音787夢想飛機的供應鏈困境
從2003年開始設計到2010年完成首飛,波音787飛機已先后5次宣布延遲交付。在波音787項目上,波音首次采取了全球供應鏈戰略。作為一向以沉穩著稱的波音,這是40年以來的一次革命性的跨越。為此,波音公司將其原在華盛頓州工廠的大量工作轉包了出去,分散到了美國14個州和美國以外的11個國家和地區。波音的目的很明確:在787項目上,除自己的工廠以外,波音只面對全球23個一級供應商,核心供應商數量與過去相比大為減少。
波音賦予了一級供應商前所未有的設計、開發、生產權限以及項目責任,讓波音與他們形成了一個相互關聯交錯的網絡。而波音最大的革新,還在于交付流程的改變。以往,供應商生產的部件和系統完成后,只需要直接交到波音公司的總裝工廠;但是在波音787項目中,一些供應商不僅要完成所承擔的部件和系統的生產,還要完成相關部件的綜合和系統的集成,然后再把一個組裝件交給波音。
2007年,波音宣布第一架787飛機由于總裝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被迫將整個項目進度推遲了6個月。據悉,當標號為ZA001的波音787首架試飛飛機的第一個機身裝配件從運輸機上卸下時,大家就驚異地發現:機身的外殼并沒有完全連接上,內部結構也沒有按要求全部裝好,一些輔助支撐結構件和部分結構是用一些臨時的緊固件“湊合”連上的。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低級失誤”呢?早在當年的五六月份,波音就感覺到有些供應商的進度將遠遠落在預定進度之后。而由于沒有足夠的緊固件用于二次結構的裝配,精靈航空系統公司(波音的供應商之一)不得不將整個部件先“拼湊”成一個框架,波音再把這個部件運到埃弗雷頓工廠,在那里完成一些二次結構的裝配工作。當波音787飛機宣布首次延誤后,波音曾仔細總結教訓,并把它歸結為三點:一是波音787飛機采用了很多新技術,所以從設計到實際生產過程很艱難;二是把進度安排得太緊;三是新機研發的同時,沒有及時開發新的工具和工藝。
2008年1月16日,波音首席執行官卡森宣布,787項目進程的再度調整,按照新的進度,787的首飛和交付都將延遲一個季度。就787項目的第二次延遲,波音明確承認項目主要問題出在787項目的供應鏈管理上。
在787夢想飛機上,波音采取了高度外包、高度依賴一級供應商的供應鏈模式,它委托一級供應商設計、生產子系統,而自己則承擔系統集成者的角色。例如機翼就委托給日本的重工三巨頭富士、三菱和川崎,由它們負責細化設計、組裝和整合,然后運到波音做最后組裝。在這種模式下,波音與供應商之間的豎向溝通很頻繁,供應商之間的橫向合作也很緊密。例如,就機翼而言,日本三巨頭各做一塊,波音制定了模塊之間的粗略搭接規范,而細節則由供應商們協作制定。這要求供應商不但要有先進的技術能力,而且要有不錯的管理能力。
這種供應鏈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源自供應商能力的提高,例如日本企業在與波音合作幾十年后,已經系統掌握了機翼設計、加工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也跟波音的輕資產戰略有關,供應商承擔一次性的研發投入,降低了波音公司的投資風險。這種新型模式的益處是波音將787研制過程中的部分技術風險轉移給供應商,能夠風險共擔。高達60%~70%的研制和生產工作量由波音的供應商來完成,波音將許多過去由自己完成的復雜的系統集成工作打包交給風險合作伙伴來完成,大幅度減少了自己需要承擔的項目研發投入和工作量,降低了投資風險。
但與此同時,高度外包的結果也使波音的技術和管理風險隨之上升。這種做法與汽車行業的供應鏈分級、分層管理相似,結果是主機廠對供應商的依賴大幅增加,一些核心競爭能力也逐漸從主機廠轉移到供應商。下訂單模式”雖然看似傳統,波音卻可以把最大的權力和最小的風險把握在自己手中;而“全球并行生產”的“組裝件”模式,卻給波音的供應商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2007年年底,帕特里克·沙納罕成為波音副總裁兼飛機項目總經理,他所做的工作就是直指供應鏈問題的核心。帕特里克·沙納罕曾對媒體介紹他的整改措施:“我采取的第一個舉措是撤銷集飛機開發與生產功能于一體的部門,將項目團隊分為3個不同的部門。第一個部門是開發部,不僅要負責設計,還要負責與認證和交付有關的工作;第二個部門是供應商管理部,直接向我匯報,使我能夠直接接觸到合作伙伴網絡;第三個部門是總裝和運營部,負責監督制造工作和質量。”
對于波音787不斷被延期的緣由可以從以下兩點來解剖。第一點,對于諸如這種包含海量零部件的飛機產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清適合外包的流程和企業功能。如果將產品的制造風險轉移給上游供應商,從外包零部件到外包組裝件,增加供應商之間的系統對接,同時面臨追趕進度,那么肯定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零部件供應與銜接上的矛盾。所以,波音成立獨立的供應商管理部門,不惜通過向供應商滲透整合、收購供應商加大縱向一體化發展,以換得直接管理供應商的能力,其實這樣又回到了重新親自打理研發、生產等一些重要流程的階段。第二點,全球供應鏈戰略增加了管理難度。波音不僅需要對那些一級供應商進行管理,而且還有更多的分包供應商需要操心,如果這些小型的分包供應商在技術上出現問題,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會出現在終端的組裝模塊上。
總之,當787夢想飛機的生產遭遇困境時,波音的初步反應似乎未能完全識別出供應鏈戰略中的核心問題,而是試圖將問題定位為暫時的生產挑戰或是個別供應商的失誤。但隨著問題的持續,波音開始意識到需要對其供應鏈戰略進行全面的優化和調整。為了解決這一連串的供應鏈問題,波音不得不投入額外的時間和資源進行修改和調整,這無疑進一步提高了成本并延誤了飛機的交付時間。
資料來源:
1.李紅啟,陳鋆.全球大型商用飛機制造業供應鏈管理[J].供應鏈管理,2020,1(1):100-112.
2.李知遠.波音787夢想客機項目供應鏈評估[J].中國市場,2023(33):110-113.
3.李政.基于波音787的全球供應鏈戰略模式研究[J].科技促進發展,2012(5):97-102.
思考與討論:根據供應鏈戰略的關鍵步驟分析波音787夢想飛機項目延遲交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