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理財:青苗法與王安石的金融帝國
- 張呈忠
- 2854字
- 2025-06-19 15:41:11
『拗相公』王安石竟被百姓罵死?
四野逃亡空白屋,
千年嗔恨說青苗。
這句詩出自小說《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拗相公”意思是性格執拗的宰相,說的就是大宋名臣王安石。小說里說王安石“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罵,飲恨而終”。
這篇專門罵王安石的小說,收在《警世通言》之中。《警世通言》是明代著名話本小說總集“三言”中的一部,由大才子馮夢龍編寫。三言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那個時代的大眾讀物,暢銷之作。
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大宋改革運動——王安石變法,小說中是這樣寫的:
安石既為首相,與神宗天子相知,言聽計從,立起一套新法來。那幾件新法?農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法、免行法。專聽一個小人,姓呂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議,斥逐忠良,拒絕直諫。民間怨聲載道,天變迭興。荊公自以為是,復倡為三不足之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執拗,主意一定,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文彥博、韓琦許多名臣,先夸佳說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個個上表爭論,不聽,辭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堅。祖制紛更,萬民失業。
這一段講的是歷史,后面的才進入小說正題,說的是因愛子王雱病死,王安石深受打擊,于是辭去宰相職位,打算到江寧府(即金陵,今南京)安居。他一路微服私行,只見到茶坊、廟宇、驛舍、茅屋等場所各種題詩,都是痛罵王安石和他的新法,如“排盡舊臣居散地,盡為新法誤蒼生”“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奸謀已遂生前志,執拗空遺死后名”之類,處處皆是。
老百姓對王安石的恨深入骨髓。甚至有一老婦人把家里的豬喚作“拗相公”,把雞喚作“王安石”,把王安石當作畜生使喚,還有一老卒說有數百村農手持木棍,等待王安石經過,要把他打死,再把他的肉分了吃掉。
王安石驚駭萬分,日夜兼程,直奔金陵。到金陵后,不敢住在城里,只住在鐘山的半山腰,稱“半山堂”。半山堂中王安石終日憂憤,痛悔前非,用手狠拍自己的臉,自罵了三天,最后嘔血而死。
這雖然是小說,情節都是虛構的,但虛中也有實。話本小說本以民間講史為本,其反映的社會輿論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多為負面,是頗有歷史依據的。
特別是小說篇末有一句:“后人論宋朝元氣,都為熙寧變法所壞,所以有靖康之禍。”這其實是南宋以后學者們的主流看法。
譬如南宋大儒朱熹就曾說,王安石的學術文章、節操品行在一代人中堪稱超一流,特別是有著重建道德、經世濟民的擔當精神(“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大家對受到神宗重用、當上了宰相的王安石報以極高的期待,以為可以重現三代盛世。沒想到他在宰相的位子把斂財和強兵作為首要事務,用的都是邪惡兇狠之輩,排擠的都是忠誠正直之人,強橫兇暴,讓天下人都愁苦不安,喪失了活下去的動力(“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最后的結果是“群奸嗣虐,流毒四海”,到了崇寧、宣和之際,禍亂已經到了極點。
朱熹的這一評價后來寫入了官修正史《宋史》的《王安石傳》中,成了正統觀念。對比一下,朱熹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與《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中的說法,在根本傾向上完全一致。稍微有差別的是,朱熹給王安石本人的道德文章點了個大大的贊。

王安石(1021—1086)
流傳下來的王安石畫像以這一幅最具神韻。鄧廣銘先生認為,這幅畫像很有可能是王安石退休金陵期內,李公麟為他作的那幅“著帽束帶”畫像的一個摹本。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生于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021年12月19日)。他在熙寧二年(1069)被宋神宗趙頊任命為參知政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恰如前引小說中所描述的,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內容非常廣泛,而他的戰斗風格又極為鮮明,在政壇上引發了激烈而持久的斗爭,即所謂的新舊黨爭。贊成新法者為新黨,亦即改革派;反對新法者為舊黨,被稱為保守派,司馬光、韓琦、富弼、文彥博、歐陽修、呂公著、張方平、蘇軾、蘇轍等一代名臣,皆在其列。
神宗一開始對王安石言聽計從,新法順利推行,后來雖然將王安石兩次罷相,但仍對他表示尊敬和禮遇,先后封他為舒國公、荊國公(因此后世多稱王安石為王荊公)。王安石卜居金陵鐘山之時,過的是悠然自得、閑適安逸的生活,詩歌唱和,潛心佛學。這和小說中所說的全然不同。王安石雖不在相位,神宗依然全力推行新法,而且堅決不允許朝野非議新法。
王安石卒于元祐元年四月六日(1086年5月21日)。當時神宗已經去世,小皇帝哲宗趙煦初即位,神宗的母親、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起用了保守派大臣司馬光。司馬光將推行了十幾年的新法一一廢罷,把新黨的骨干力量趕出朝廷。眼見自己辛苦創立的新法大業崩塌,王安石在痛苦憤懣中死去。

明代兼善堂本《警世通言》插圖
插圖題詩為“強辯鶉刑非正道,誤餐魚餌豈真情”。前一句說的是“鶉刑”事件,有個少年得到一只用來斗的鵪鶉,他的伙伴向他要,他不給,伙伴自恃和他親密,拿著鵪鶉就跑了,少年追上去把他殺了。開封府判少年死刑。王安石認為,按照法律,公取、私取都是盜,少年的伙伴沒有得到同意就把鵪鶉拿走,就是盜,少年追殺他,就是捕盜,應判無罪,所以他彈劾開封府判案過重。開封府不服,案子上報到審刑院和大理寺,皆主張維持開封府的原判。但王安石始終堅持認為自己的主張是對的。“誤餐魚餌”是指王安石當知制誥的時候,參加宋仁宗的賞花釣魚宴,把擺在面前的一盤魚餌吃光了。仁宗由此認為王安石是“詐人”,倘若誤食一粒魚餌,還可以理解,把一整盤都吃了,完全不合人情常理。后世很多文人都把這些事視作王安石是“奸臣”的證據。
八年之后,哲宗親政,很快就召回新黨并恢復了新法。又過了七年,哲宗去世,他的弟弟徽宗趙佶,著名的藝術天子,聲稱要繼承父兄的事業和遺志,任命了蔡京為宰相,繼續推行新法,將司馬光等人定為“奸黨”。在此后的四分之一世紀里一直是新黨掌權,新法的合法性不容置疑。這樣算下來,新法在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前后推行的時間差不多有半個世紀,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司馬光上臺廢除新法,王安石變法失敗了”……
王安石是政治家,也是大學者,他主持編寫的《三經新義》(包括《周禮新義》《尚書新義》《詩經新義》)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他在哲宗親政后獲得了“文”的謚號,并得以配享神宗廟庭;徽宗朝的時候他又得以配享孔廟,幾乎與亞圣孟子平起平坐,“優入圣域,百世之師”,受天下士子朝拜,并被追封為“舒王”,榮耀達到極點。
1127年,金人入侵,開封陷落,太上皇徽宗和即位一年多的欽宗以及大批妃嬪宮人、宗室、高官貴族被金人俘虜掠到北方,史稱“靖康之變”。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作為漏網者登上了皇位,即宋高宗,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開國,便視王安石變法為北宋亡國的禍源,南宋史家在史書編纂中對王安石及其追隨者進行了徹底的清算。
到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朝廷下詔,將王安石從孔廟中踢了出去,并將他欽定為“萬世罪人”——這是南宋時代官方給予他的最后評價。《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則反映了宋明之世的民間輿論,與官方評價并無二致。所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