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姓氏
- 鄭子寧
- 1511字
- 2025-06-18 17:15:54
第一章
姓氏與宗族:中國姓氏的起源與傳承
如何區分同名的人
中國的姓氏傳統是全世界最古老、最有連續性的姓氏傳統之一。兩個原本互相不認識的中國人相見,頭幾個問題必定包括“貴姓?”姓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可以不知道一個人的名,但是對他的姓一清二楚。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姓,那會是怎樣的一個場景:中國人口眾多,如果只看名字的話,重名現象會非常嚴重。而且名往往會受到一時風潮的影響。譬如近些年,男名就頗為流行“子軒”或者同音的“梓軒”。假設不以姓氏作為區別,一個中小學班級里可能就會有兩三個難以區分的“子軒”,必然會逼得其他同學通過起綽號等方式來加以區別。有了姓氏,重名的問題就可以大大緩解。雖然一個班上可能有三個“子軒”,但是一個姓李、一個姓張、一個姓周,那就可以區分了。
這也正是姓氏產生的原動力,即提高人的區分度。當然,姓氏的使用只是提供了一種區分的方便之門,這種區分并非是必要的,人們可以通過種種其他方式處理重名問題,甚至不予理會也不是完全不行。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像中國文化這樣重視姓氏,世界上至今仍然有許多國家的人不用姓稱呼。
我們的近鄰,人口規模達數千萬的緬甸緬族至今都不使用姓氏區分。緬甸人名在中國往往被翻譯為“吳”某。這個“吳”并非是姓,跟中國的吳姓更是毫無關系,而是對緬甸語尊稱(u:)的音譯,意思大約相當于漢語的“先生”。龐大的人口加之不用姓氏區分,導致緬甸重名現象相當嚴重,但是這似乎并沒有妨礙緬甸社會正常運行。
阿拉伯人區分重名的方式相當行之有效。傳統上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姓名相當復雜,完整形式的阿拉伯人名當中往往會包括父名。也就是說,一個人完整的名字除了自己的之外,也會加上父親的名字,這就很大程度提高了名字的區分度。此外阿拉伯名字還會附加上(nisbah),即表示一個人出身的家族、地區或職業的名字,這部分和中國的姓氏略有共通之處,倘若這還不夠,甚至還會包含長子、長女的名字(這種現象在中國也會有,如把某人稱作“某某爸”“某某媽”)。
和阿拉伯人一樣,父名在俄羅斯人名中也占據重要地位。俄羅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和姓氏。俄羅斯人的父名加在自己的名字后面,男性一般是父親的名字加上-ович(-ovy?),女性則是加上-овна(-ovnа),從來源上看,這個后綴是表示所有和小稱的兩個詞綴的結合,即“某某(父名)的小……”父名之后才是真正的姓氏。這樣的父名其實也是一些文化中姓氏的起源,比如今天的英語當中有大量以-son結尾的姓氏。譬如Anderson、Paterson之類,這里的-son就源于表示兒子的son,最開始使用這個姓的人父親就叫Ander或者Pater。除此之外,如Fitzgerald、MacDonald、O'Brien之類的英語姓氏,Fitz-、Mac-、O-也分別是來自諾曼法語、蘇格蘭蓋爾語和愛爾蘭語中表示兒子或者孫子的詞,追根溯源也是來自父名。甚至在中國,也有一些姓氏來自父親或祖輩的名字。如國姓有部分是春秋時期鄭國公孫僑的兒子的后裔,他以自己的祖父,即公孫僑的父親公子發的字“子國”為氏。在蘇南地區較為多見的惲姓則把祖先追溯到西漢時期的楊惲,他的兒子以父親的名為氏。
在種種區分同名的方法中,中國人早早就堅定選擇了依靠父系代代相傳的姓氏。中國的姓氏傳統在全世界范圍內可說是獨樹一幟,特點相當鮮明。中國姓氏發源極其古老,且極其穩定,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不會輕易更動。現今我們所使用的姓氏大多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史記》《漢書》中各路人物的姓與今天中國人的姓并無二致,甚至今天的大姓格局也早在那時就已經大體奠定。
相比而言,今天的歐洲國家,其使用姓氏的歷史也遠遠不如中國古老。盡管早在羅馬時代,羅馬人名中就有類似姓氏的成分,但是這些姓氏在中世紀并沒有傳承下來。今天意大利人的姓氏幾乎沒有沿襲自羅馬時代的。其他歐洲國家的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