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陰陽怪氣:《三國志》教你怎樣陰搓搓地損人
- 競對:亂世的法則
- 杜茹慧
- 4548字
- 2025-06-23 17:47:41
當我在《三國志》里面翻來翻去,試圖尋找到一個很有深度的話題的時候,突然發現,陳壽這個人,是有點陰陽怪氣的幽默在身上的,他的筆墨里透著一股損勁兒。
時間在官渡之戰后。
官渡硝煙散盡,曹孟德一番苦戰,終于把袁紹強勢擊退,基本上開啟了統一北方的格局。這時,陳壽悠悠然來了一手“回憶殺”,扯出了兩人青春年少時的一段“靈魂拷問”。
袁紹當年意氣風發,問曹操:“你說咱打天下,靠的是什么?”
曹操反將一軍,問道:“袁兄,你的高見是?”
袁紹當然相當自信,說道:“我要南守黃河,北靠燕代,利用雜胡兵,南向奪天下!”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
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
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操聽完,琢磨了半晌,心里估摸著袁紹這套霸權思路不行,得另辟蹊徑,于是發表了他的“正道宣言”,說:“我要任用天下賢才智士,用道統名教駕馭天下,到時候絕對百戰百勝。”
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不過,你以為陳壽在這里是說曹操和袁紹關于打天下的路線之爭嗎?不是的,他這是在嘲笑——
袁紹當初不是雄心勃勃,要占據河北,南向奪天下嗎?
你的河北呢?怎么就被曹操給奪走了呢?
反過來,曹操那邊也沒放過:“曹老板”早年間不是說,要以道御天下,要用正道的光嗎?
在陳壽看來,你哪有什么正道的光啊?屠徐州、雍丘、彭城、鄴城、烏丸的,難道不是你?
初,曹操攻屠鄴城。
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后漢書》
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烏丸,屠柳城。
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
——《三國志》
另外,在《三國志》的編纂過程中,陳壽先生似乎對孫權特別關照,幾乎每有機會就要“吐槽”一番,最典型的就是在描述魏蜀吳統治者時的差異。
首先,對三者的出場,陳壽的落筆可謂頗為微妙。
提到曹魏的奠基者曹操,鑒于陳壽撰書之時已經身處晉朝,而晉以曹魏為正統,所以他對曹操的稱呼總是充滿尊敬,或是用“太祖”以示其帝王之尊,或是用“公”來彰顯其霸業之威,敬意滿滿,態度不言而喻。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到了蜀漢的建立者劉備,陳壽的稱呼始終是“先主”,蜀漢共有二主,劉備在先,故稱“先主”,劉禪居后,故稱“后主”,也不能說有什么問題。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然而,輪到孫權的時候,那簡直是文風突變。陳壽絲毫不加掩飾,沒有任何鋪墊,上來就叫他的大名,“孫權,字仲謀”,這對于一個統治者來說,是很“冒犯”了。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也。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更冒犯的是,提到曹操與劉備,陳壽用了“諱”字,即“姓曹諱操”和“姓劉諱備”。
至于孫權嘛,就沒那么幸運了,陳壽似乎在暗示:“孫家大兄弟,你隨意啦,反正‘諱’這頂帽子你戴不上。”這番處理,既顯出了史家的直接,又平添了幾分對孫權打趣。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三位英雄謝幕的那一刻。
曹操去世的時候,《三國志》稱之為“崩”,所謂“天子死曰崩”,這是帝王專享的詞語,比較符合魏武帝的身份。
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劉備去世的時候,陳壽用了另外一個詞,看起來似乎輕描淡寫,稱之為“殂”。然而“殂”這個詞源自《尚書》,古人用來描述帝堯殞落,“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
“殂”其實也是表述帝王去世,陳壽此筆,無疑悄悄給劉備的帝王生涯蓋了個認可的印章。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然而,等到孫權去世的時候,陳壽再度展現了他的“別樣關懷”,只給了一個“薨”字。
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諸侯死曰薨。”也就是說,在陳壽心里,孫權似乎最高也就配得上諸侯這個級別。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曲禮》
雖說江東那邊給孫權上的謚號是“大皇帝”,但在魏晉正統眼里,這不過是小孩過家家——往大了說,孫權只是魏朝的一個異姓王,大魏吳王;往小了說,東吳只是割據政權,早晚要被消滅。陳壽似乎在隔空喊話:“碧眼孫郎,你幸虧走得早啊,不然遲早給你抓到洛陽來!”
最后,是陳壽對這三個人的評價。
陳壽對他們的態度算是各有千秋。整體來看,對曹操,他實話實說、公正不阿;對劉備,他筆下多是惋惜與敬佩;而到了孫權,陳壽就開啟了“先甜后酸”模式,先是看似天花亂墜的贊美,然后轉過頭來,又是劈頭蓋臉的批判。
《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簡單來說:魏太祖天生英明神武,是運籌帷幄、總攬全局、一手締造偉業的高手。
至于怎么做到的,陳壽總結了曹操的兩大絕招:一是堅持法家集權,即所謂申商之法[1],第二是軍事勝利,也就是韓白之策,韓信、白起都是秦漢帝國最杰出的一批軍事將領。
換句話說,曹操的勝利,是由軍事勝利領導下的勝利,魏武的成功,是秦漢帝國軍功式的成功,是軍功爵和法術勢的成功。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對劉備的評價,陳壽筆下滿是欽佩與惋惜。
比如,稱劉備有“高祖之風”是贊嘆,有“英雄之器”是贊嘆,“心神無二”也是贊嘆。
話音剛落,他又話鋒一轉,帶上了點調侃意味說:“可惜啊,先主你那過分的‘仁慈’,玩起權謀機變來直接被曹操甩出好幾條街,因此地盤自然就比人家小得多了。而且,無論怎么說,那位曹阿瞞,心眼兒小得跟針尖似的,怎么可能容得下你這位‘仁義大哥’呢?”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等到評價孫權,陳壽又開始特別關照,一上來就給了個“屈身忍辱”的標簽。這說法,妙啊,想想歷史上的明君圣主,哪個愛自討委屈?除非算上勾踐臥薪嘗膽那檔子事兒。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杰矣。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然而,拿孫權和勾踐做比,其實是陳壽玩了個惡趣味的雙關:一方面,孫權、勾踐都擅長“低調做人”,打不過就認慫——勾踐跑去給夫差養馬,孫權呢,身為地方割據首領,卻樂呵呵接了魏朝的冊封,這“外交手腕”也是夠柔軟的。
另一方面,這兩人都有點“記仇又涼薄”,勾踐發達了就把功臣文種給辦了,留下“兔死狗烹”的千古名言;孫權這邊,像陸遜這等肱股之臣,鞠躬盡瘁,最后不還是被孫權逼得郁郁而終?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再到孫權晚年,陳壽更是辣手批判,說孫權好像突然開啟了暴走模式,在國內四處抓人、殺人,二宮相爭的政治大亂斗鬧得東吳舉國中分、沸沸揚揚。他這么一搞,好像給吳國后來的統治者們立了個壞榜樣,個個都有點“不太正常”。換句話說,吳國最后的衰敗,孫權晚年荒唐的行為多少得背點鍋,吳國被滅的賬,孫權也逃脫不掉,必須擔一份責。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說到這兒,我突然想到,孫權與陸遜可謂“相愛相殺”的典范。盡管陸遜一生鞠躬盡瘁,最后還是死在了孫權的指責之下,然而陸遜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年間也沒少夾槍帶棒地揶揄過孫權。
有一回,陸遜給孫權上書說:“你看你哥孫策多厲害,當年創業的時候,兵不足一旅,愣是把江東基業打下七七八八了;再看看您,坐擁現成江山,和你哥孫策一比,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又過了一段時間,孫權想要攻打公孫淵。公孫淵遠在遼北,離得十萬八千里不說,中間還隔著一個魏朝。因此,一想到皇帝的異想天開,陸遜必須上書“勸諫”孫權,說:
“陛下您多英明啊。”
“當初赤壁之戰是您指揮的,曹操都被燒得灰頭土臉返回北方了。可誰又記得,那會兒您還在反復猶豫呢,是周瑜力挽狂瀾,親率大軍,不畏箭矢將曹操擊退。”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再說夷陵大戰,劉備軍隊百里連營,又是您運籌帷幄,擊退了來犯之敵。但實情是您向蜀漢求和不成后,一面朝曹魏低頭請求援兵,一面讓我臨危受命迎擊劉備,這才免了一場危局。”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最后還有那關羽,響當當的英雄,水淹七軍,打得曹魏差點兒遷都避禍,但背后給關羽‘溫柔一刀’人,誰不知道是您?”
“關羽父子被您背刺之后,一并成了階下囚,本來押回東吳就完事,但偏偏有人要殺害此二人,除了您,前線將士誰敢做這個決定?要知道,關羽那級別,沒您的令牌,前線將士可不敢動他一根汗毛。”
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云“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
——裴松之
“您看,您都已經讓曹操、劉備、關羽這等豪杰都黯然失色,怎么還跟那偏遠之地的公孫淵較上真了呢?”
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杰,皆摧其鋒。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要我是孫權,只怕沒到晚年,就得讓這些“陰陽人”氣成精神病了。
提起陰陽怪氣,又不得不說下那個政治水平堪憂、軍事技能也不及格的袁術,他一張嘴,就把劉備說得灰頭土臉。
袁術盯上了戶口百萬、物產富饒的徐州,可惜,彼時的徐州已被劉備占有,劉備走馬上任徐州牧。袁術不甘心,修書一封給呂布,說:“我袁術長這么大,就沒聽說過有什么劉備!”
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備乃舉兵與術對戰。
——《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袁術這潛臺詞是:“我可是四世三公的后代,貴族血統,那劉備算啥,路邊擺攤兒賣鞋的小販,一個大耳賊而已!”
既然本篇的主題是“滿朝文武,誰沒被我陰陽過”,那咱們就以陳壽對魏文帝曹丕的“特別夸獎”作為壓軸大戲吧。
陳壽這樣寫道:“魏文帝曹丕,天賦異稟,文采飛揚,揮筆即成章,知識廣博,才藝雙全。”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聽起來,陳壽好像是在夸曹丕聰明絕頂,文筆了得。但這夸法,怎么看都像是在說一個文學社團的文藝青年,而非一國之君。
皇帝應該有的那些品質呢?
胸懷大度、公平公眾、追求遠大的報負、心存弘偉的道義,但是不好意思,在文帝您身上,目前一個都沒發現(若能加上這些,那就完美了)。
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呵呵。
注釋
[1]指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申不害是法家術派的代表,商鞅是法家法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