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與政府
- (英)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
- 2字
- 2025-06-20 14:42:27
導論
懸而未決的問題
宏觀經濟學涉及貨幣、政府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宏觀經濟政策中懸而未決的問題源于有關貨幣和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的爭論。250年以來,經濟學界的主流觀點一直是,除非在“失控”時,否則貨幣并不重要,而政府干預市場通常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正如撒切爾夫人的那句名言,“你不能逆市場而行”。有學者聲稱,競爭性市場經濟可以自動趨向于實現充分就業。政府經常以命令的形式進行干預,這會擾亂就業市場,創造或促進壟斷,阻礙價格調整,更嚴重的是,政府“胡亂操縱”貨幣供給,誘使人們以錯誤的價格進行交易。起初,人們認為應該基于金本位來控制貨幣供給;在金本位瓦解以后,就應由獨立的中央銀行來控制貨幣供給。政府的職能應僅限于為有效率的市場交換提供必要條件。宏觀政策的唯一任務是控制貨幣供給。
凱恩斯主義革命成功地挑戰了這種政策觀點。這場革命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并在70年代之前主導了宏觀經濟政策。凱恩斯主義者否認貨幣經濟(貨幣經濟是指用貨幣而非商品簽訂合約的經濟)有自動實現充分就業的傾向。這是因為人們可以選擇持有貨幣而不是將其花掉,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因為無處不在的不確定性;用凱恩斯的話來講,擁有金錢“能緩解我們的焦慮”。由于貨幣擁有“價值儲藏”的職能,宏觀經濟本質上是不穩定的,并容易處于“非充分就業均衡”狀態。因此,政府的任務是維持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的供求平衡,這意味著對貨幣的管理是政府經濟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必須保持有序狀態的并不是貨幣,而是市場體系本身。如果放任市場不受管理和監管,它將破壞社會和政治穩定。在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代,即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自由經濟體系經歷了唯一一段穩定和增長的時期。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受挫于“滯脹”,即通脹和失業率同時上升,凱恩斯主義管理宏觀經濟的方法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新古典經濟政策的核心思想是,應該授權央行來控制通脹,讓失業率維持在“自然失業率”的水平。自然失業率被認為不受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失業者應該外出找工作。[1]
用經濟學家熟悉的術語來表述,貨幣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的關系問題。凱恩斯主義的創新之處在于,政府應該通過財政政策來影響總支出,并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目標相適應。相比之下,在新古典經濟學中,貨幣政策的目標在于為經濟提供適量的貨幣,而這就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全部內容,因為財政政策不能影響總支出的水平,只能影響總支出的結構。這正是2008年“占據主流的”經濟學說。
2008年經濟崩潰及其余波是對兩種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一次檢驗。這次檢驗不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場實驗,我們每個人都有親身體驗。根據當時的主流觀點,崩盤本不應該發生,而且即使發生了,也會迅速復蘇。但是,按照凱恩斯主義的假設,發生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始終存在,而且從來不可能實現迅速或者全面的復蘇。然而,利用財政政策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舊凱恩斯主義藥方已經受挫于滯脹,其名譽尚未得到恢復,因此,未來的政策取向仍然懸而未決。
2008年經濟崩潰的直接原因是私人債務的積累,這主要源自貸款人的欺詐和借款人的短視。銀行、企業和家庭的全球巨額債務呈倒金字塔狀,置于狹小的底層資產之上,也就是美國的房地產。當地基搖晃時,金字塔就轟然倒塌。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崩潰引發了金融資產價格的暴跌。2007—2008年銀行凈資產的下跌引發了一場全球金融危機。通過銀行信貸緊縮以及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下降,這種影響傳導至實體經濟。在這場危機中,消費者和企業的財富與信心一同煙消云散。
這一切都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促使股市在10月份崩盤。一旦銀行開始倒閉,股市開始下跌,“實體”經濟就開始下滑。銀行停止放貸,債權人取消債務人抵押品的贖回權,企業解雇工人,總支出萎縮。這使得全球經濟在2008年第四季度普遍陷入衰退,不禁讓人想起1929年的華爾街大崩盤。
一年之后,暴風雨最猛烈的時刻過去了。與1929年不同的是,為防止災難的發生,政府進行了干預。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都積極向其緊縮的經濟體系注入貨幣。但是,在一些歐洲國家,由于銀行體系的過度擴張,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國家財政收入的暴跌使公共債務達到了和平時期史無前例的水平,這使得最頑固的正統經濟學說死灰復燃,即政府是產生問題的原因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經濟穩定下來,政府采取了緊縮政策,將自己重新關進財政約束的牢籠之中,盡管嚴重的危機曾使它暫時擺脫了這一束縛。如今,貨幣擴張的步伐放緩了,因為人們認識到貨幣政策已經盡其所能,與此同時,財政緊縮政策也在放松,因為人們認識到僅靠貨幣政策是不夠的。未來,財政—貨幣政策的“組合拳”如何使用,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對于這場危機起源的標準解釋是,首先金融部門受到了一次沖擊,盡管并不清楚這一沖擊是如何出現的,然后這一沖擊通過信貸凍結傳導至非金融部門。然而,問題的根源有可能在非金融部門。盡管人們對21世紀初之前的“大緩和”時代有著美好的回憶,但是,于2008年崩潰的西方經濟體已與之前大不相同。這時的失業率大約是凱恩斯主義時代的兩倍。家庭和企業積累了巨額債務,平均而言,發達經濟體私人部門債務占GDP的比例從1950年的50%上升到2008年的170%,這一跡象表明在危機之前的經濟中,很多部門已經無力償債。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平等明顯加劇的結果。實際工資增長停滯或下降,投資從歷史高位回落,生產率的增長也隨之下降。金融部門比整體經濟增長得更快,而金融家也比其他任何人都富裕得多。危機發生之后,不難察覺存在“長期停滯”的跡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實際收入的停滯是這次危機的深層原因,其影響通過不可持續的債務積累傳導至金融部門。“大緩和”主要以低通脹和周期穩定而聞名。現在看來,這更像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短暫平靜。危機使得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前途未卜。在撰寫本書時,復蘇中的金融體系和緩慢恢復的實體經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次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