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經濟思想史

1844年,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出版了《論政治經濟學的若干未定問題》一書。在他看來,著名的薩伊定律,即供給創造了自己的需求,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命題,許多經濟學家至今仍然同意這一觀點。所有生產出來的東西都必然會被消費掉,否則生產這些東西就沒有任何意義。困擾第一代“科學”經濟學家的問題是資源尤其是食物供應面臨的人口壓力。在這種以稀缺為特征的世界中,穆勒所謂的商品“普遍過剩”似乎不可能存在[1],問題在于人口的普遍過剩。然而,經濟生活呈現繁榮與蕭條相互交替的周期。在經濟蕭條時期,大量商品被生產出來,卻找不到可以出售的市場。

穆勒問道,現實世界的這種現象如何能與一種認為不可能出現商品普遍過剩的學說協調起來呢?

穆勒的解釋如下所述。薩伊定律依賴于“以物易物的假設”。在物物交換中,買賣是“同時發生”的。但是,貨幣使推遲購買成為可能。人們可能想把貨幣囤積起來,而不是將其花掉。這種推遲購買可能源自“普遍焦慮”。因此,所有為了消費而生產的東西并不一定會被買走。然而,如果貨幣像黃金一樣是一種商品,對貨幣的過度需求將導致資源轉向黃金生產。因此,薩伊定律作為一個普遍原則是成立的,即“生產的任何增加,如果在各種產品之間按照由私人利益決定的比例毫無差錯地進行分配,都會創造自己的需求,或者更準確地說,等于自己的需求”。借由這種含糊其辭的說法,穆勒擺脫了自己提出的困境。[2]

然而,穆勒的著作提出了最根本的宏觀經濟學問題,即貨幣與實物生產體系之間的關系。緊隨其后的第二個問題,即如何阻止貨幣“失控”,也是由穆勒提出的,而且是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問題。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因為兩者都涉及在何種條件下,貨幣才可以服務于生產,而不是起到擾亂作用。自從開始使用貨幣以來,人們一直對這兩個問題爭論不休,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們仍然懸而未決。為了理解這些爭論,我們需要回顧貨幣的起源。人們為什么使用貨幣?它是與生產密不可分,還是僅附著在生產上的某種東西?它在社會生活中居于何種地位?

[1] Mill(1967 /1844,p.266).

[2] Ibid.,pp.276-8;參見Keynes(1979,pp.84-5):“如果確實可以很容易地將產出轉為黃金,并且增加的黃金產量也足夠大,從而彌補對當前其他產出形式的支出不足,那么就不會出現失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大悟县| 余江县| 孟村| 武宁县| 中江县| 安塞县| 高雄县| 朝阳区| 巨野县| 香港 | 宁陕县| 南木林县| 富蕴县| 潞城市| 龙江县| 阿巴嘎旗| 克拉玛依市| 平武县| 马山县| 定陶县| 唐河县| 逊克县| 宁蒗| 保亭| 西畴县| 丁青县| 习水县| 五大连池市| 阿合奇县| 蕉岭县| 诸暨市| 丹巴县| 秦安县| 巴彦县| 常宁市| 雅江县| 南和县| 新干县| 绥阳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