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走遍世界尋國寶
  • 常青
  • 10617字
  • 2025-06-20 14:41:02

1
倫敦大英博物館

2019年6月28日,我來到了夢寐已久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這是一座仿古希臘式的平面方形的巨大建筑,周圍繞以廊柱(圖1—1)。讓我至今銘記在心的是在進口安檢時所遇到的事。當(dāng)時,一名保安正在對我安檢時,我忍不住咳嗽了兩聲,沒想到他立即緊張了起來,對身邊的其他保安說:“他咳嗽!”但接下來沒有人回應(yīng)他,我便順利地進入了博物館。我至今不明白他為什么對我的咳嗽緊張,當(dāng)時心想是不是咳嗽對裸展的文物不好?不過,今天想起來,難道他預(yù)見了半年以后會發(fā)生的新冠疫情?

圖1—1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外觀(常青拍攝于2019年6月28日)

大英博物館并不是我見過的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但它以密集的形式展出了極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與古代藝術(shù)品。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文物陳列在一樓長長的亞洲展廳,一頭從中國開始,另一頭從印度開始,向世界觀眾展示亞洲兩大文明古國的文化。位于中印兩國之間的是日本、韓國、南亞、東南亞等國的文物。當(dāng)時,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國展廳,緊張地記錄、拍攝。在這里,我看到了早已在前人書籍中看到并熟悉的英國考古學(xué)家斯坦因從敦煌拿來的絹畫,還有他從新疆和田等地搬運來的佛教彩塑等。在印度文物與世界各國的展廳里,我也領(lǐng)略到了當(dāng)年的“日不落”國家稱霸世界的“威武”。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史不愧為英國近代史的縮影。它展出的藝術(shù)品,可以使大眾領(lǐng)略全世界藝術(shù)史的風(fēng)采。

大英博物館營建史

大英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綜合性博物館之一,以收藏與展出來自全世界的古代藝術(shù)品為主。它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該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但因其空間有限,在展廳內(nèi)展出的藝術(shù)品僅占其所有藏品的1%。

大英博物館歷史的開端,是伴隨著英國這個“日不落”國家全盛期到來的。那時,由于英國有條件覬覦它的勢力所能觸及的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也就有條件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世界各地的文物與古代藝術(shù)。于是,私人對文物與藝術(shù)品的收藏,最終成就了這個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早建立可追溯到漢斯·斯隆爵士(Hans Sloane,1660—1753)。斯隆是18世紀的一名內(nèi)科醫(yī)生,也是一位博物學(xué)家和收藏家,因為這是他的業(yè)余愛好。他生前的個人藏品達到了7.1萬件,包括大批植物標本以及書籍、手稿等。他希望這些藏品在自己去世后可以完好地保存,最好的方法就是保存在一個由國家管理的公共機構(gòu)。于是,他將所有的收藏遺贈給了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Ⅱ,1683—1760),得到的回報是給他的繼承人2萬英鎊。根據(jù)遺贈協(xié)議,在他1753年去世后,斯隆的所有藏品都捐贈給了國家。為了收藏與展出他的藏品,英國政府在1753年6月7日由議會討論通過法案,批準建立大英博物館,建立的方法是向公眾募款,以便籌集到足夠的建立博物館的資金。

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館建成,并正式對公眾開放。但最初的建筑并非我們今天看到的,雖然位置依然是在現(xiàn)今博物館的所在地——布隆斯伯里區(qū)(Bloomsbury)。那是一幢17世紀風(fēng)格的大樓——蒙塔古大樓(Montagu House),建于17世紀90年代(圖1—2)。所有參觀者都可免費進入。

當(dāng)一所博物館建立后,它的目的都是將其建設(shè)成一個能擁有綜合性藏品的博物館,使觀眾在展廳里能學(xué)到更多綜合性知識。大英博物館也不例外,它不會只局限于斯隆的收藏范圍。于是,在此后的年代里,大英博物館不斷增加藏品的廣度與深度,通過英國人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活動獲取了大批珍貴文物和藝術(shù)品。這樣一來,大英博物館便從一開始的傾向于收集自然歷史標本,到收集大量文物、書籍、藝術(shù)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觀者。

圖1—2大英博物館的最初建筑——蒙塔古大樓(銅版畫,作者:John Stow, 1754年)

到了19世紀初,由于藏品的增多與觀眾量的暴增,最初使用的蒙塔古大樓顯得狹小而陳舊,無法再適應(yīng)新時代的需求。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George Ⅳ,1762—1830)將其父親的圖書館(國王圖書館)作為禮物捐贈給國家,促使英國政府在1824年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面建造一座新館,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由羅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1867)設(shè)計的四邊形大樓。它是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仿希臘復(fù)興式建筑,入口的中間部分是仿雅典的帕提農(nóng)神廟的正面大門,顯得十分壯觀,象征著對歐洲古老文明的繼承。這個博物館的核心建筑占地約5.6萬平方米,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粗大的希臘愛奧尼式柱(Ionic Order)。整體建筑在19世紀40年代完成,而舊的蒙塔古大樓不久即被拆除。

新館建成不久,又在中央的院子里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圖書閱覽室(Reading Room)即大英圖書館,于1857年建成。此后,西方博物館里一般都建有圖書閱覽室,同樣對公眾開放。

到19世紀80年代,由于博物館的藏品日益增多,再次面臨無法適應(yīng)公眾需求的局面。于是,大英博物館便將全館收藏進行了分類與分離,以便為觀眾提供更多的參觀與學(xué)習(xí)空間。他們首先將館藏的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大英博物館的原址專門收藏考古文物與古代藝術(shù)品。自然歷史類收藏品則被轉(zhuǎn)移到南肯辛頓區(qū)(South Kensington),在那里建了一座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到了1973年,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成了大英圖書館的一部分。1997年,博物館將書籍、手稿等藏品分離,轉(zhuǎn)移到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的大英圖書館(圖1—3)。

圖1—3倫敦大英圖書館內(nèi)景(常青拍攝于2019年7月1日)

在21世紀初期,大英博物館繼續(xù)擴建,主要是針對博物館的中心大中庭(Great Court)進行重建,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對公眾開放。這個中心庭目前可謂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它的頂部是用3 312塊三角形的玻璃片組成的(圖1—4)。大中庭的中央就是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也對公眾開放。這個地方原來屬于大英圖書館,現(xiàn)在僅作為博物館的閱覽室。

圖1—4大英博物館大中庭與閱覽室(常青拍攝于2019年6月28日)

在2008年和2009年,大英博物館又開放了4個新的永久展館,其中包括中國陶瓷館和斐西瓦樂·大維德收藏館(Percival David,95號展覽室)。目前,大英博物館正在籌備一個新的建筑項目——世界保護與展覽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and Exhibitions Centre),它將包含一個新的臨時展覽場地。

來自世界各地的豐富藏品

由于本書主要針對的是海外收藏的中國古代藝術(shù)品,我們將主要介紹留在原址的以收藏文物與藝術(shù)品為主的大英博物館。該館目前分為10個研究和專業(yè)館,包括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館,古埃及和蘇丹館,亞洲館,不列顛、歐洲和史前時期館,硬幣和紀念幣館,保護和科學(xué)研究館,古希臘和羅馬館,中東館,便攜古物和珍寶館,版畫和素描館等。中國的文物和藝術(shù)品位于亞洲館。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文物和圖書、文書珍品,其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實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不愧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前文已述,在大英博物館建立之初,它的藏品主要是書籍、手抄本以及自然歷史標本等,還有一些錢幣、徽章、版畫和素描等藏品。1757年,英王喬治二世給博物館捐獻了英國君主“老王室圖書館”(Old Royal Library)的藏書。自博物館主體建筑落成后,藏品迅速擴大,主要是英國人在18—19世紀對外擴張中以各種方式得來的。那時的英帝國向世界各地擴張,建立殖民地,在全球范圍內(nèi)建立了所謂的“日不落”帝國。他們在各殖民地進行文化掠奪,將大量珍貴文物和古代藝術(shù)品通過多種方式運抵倫敦。在建館以后的200多年間,他們陸續(xù)收集了英國和世界各地的藏品,包括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古老文明國家的文物。

埃及文物館是大英博物館中最大的陳列館(圖1—5)。該館來自埃及的藏品有10萬多件,僅次于位于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表現(xiàn)著古埃及的文明史。在這些埃及藏品中,有大型人獸石雕和為數(shù)眾多的木乃伊文物,還有1802年入藏的聞名于世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Ⅴ,公元前204—前181年)登基的詔書,是人們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一種符號文字)的重要資料。還有多種埃及碑刻、壁畫、金玉首飾、鐫石器皿等,以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模型。有的古埃及文物的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

圖1—5大英博物館中的古埃及文物館之一(常青拍攝于2019年6月28日)

在古代希臘、羅馬部的展廳里(圖1—6),展出有古羅馬歷代皇帝的半身雕像,希臘雅典衛(wèi)城出土的雕塑、黏土版文書、陶壺、金器等,以及1816年入藏的一組來自帕特農(nóng)神廟的雕刻。大英博物館的古亞述藏品也很豐富,包括很多楔形文字(古代中東的一種古文字)雕刻。可以看出,早在19世紀初,大英博物館就已經(jīng)擁有許多知名度很高的來自不同世界文明地區(qū)的藏品,為博物館的總體收藏奠定了基礎(chǔ)。奧古斯塔斯·沃拉斯頓·弗蘭克斯爵士(Sir 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1826—1897)是19世紀為大英博物館擴充收藏的主要人物。他于1851年被委派到博物館,負責(zé)收藏與管理英國和中世紀文物[1]。弗蘭克斯還向新的領(lǐng)域擴大收藏,他不僅收集英國和中世紀的文物,還收集歐洲其他國家和歐洲以外的史前文物、有關(guān)人種學(xué)和考古學(xué)的資料,甚至把目光投向了亞洲藝術(shù)品和其他地區(qū)的文物。經(jīng)過他的努力,大英博物館成了名副其實的展示世界文明的龐大博物館。

圖1—6大英博物館古羅馬文物館之一(常青拍攝于2019年6月28日)

中國文物收藏

大英博物館的亞洲文物收藏也很豐富,有來自中國、中亞、南亞、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展示著亞洲古代文明的燦爛文化。中國文物是大英博物館的重要收藏之一,總藏品多達2.3萬余件,包括許多文物藝術(shù)珍品。在亞洲館中,中國陳列館占地面積巨大(圖1—7),展出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玉琮、玉刀、玉斧,仰韶文化彩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銅鏡,漢代的漆器,北朝的佛教造像,南朝的青瓷器,唐代的三彩低溫釉陶器,還有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等瓷器,元代的青花瓷瓶、釉里紅瓷器,明代的掐絲琺瑯、景泰藍,明清的金玉制品、刺繡等。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陶瓷館也很有特色,收藏和展出的陶瓷器上自漢唐,下至明清,各色各樣的瓷器按年代、產(chǎn)地、種類排列,應(yīng)有盡有,完整地展示著中國陶瓷發(fā)展史(圖1—8)。館藏著名的中國文物有商代青銅雙羊尊,西周的康侯簋、邢侯簋,漢代玉雕馭龍,北齊的白石大立佛像,唐代的三彩陶俑、黃玉坐犬,來自河北易縣的遼代三彩羅漢,10冊《永樂大典》等。

圖1—7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館部分(常青拍攝于2019年6月28日)

圖1—8大英博物館中國陶瓷館部分(常青拍攝于2019年6月28日)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繪畫極為豐富。有來自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的200多幅唐、宋間的絹畫,還有宋、元、明時期的名畫等。其中有東晉畫家顧愷之(345—409)《女史箴圖》的唐(或宋)摹本,還有中國繪畫史上“北宗”之祖、唐代畫家李思訓(xùn)的《青綠山水圖》,五代江南畫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疊嶂圖》,北宋三大山水畫名家之一范寬的《攜琴訪友圖》,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華嚴變相圖》,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墨竹圖》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絕世珍藏。在中國廳一端中央的墻上,展示著17.2平方米的來自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清涼寺的明代三菩薩壁畫,是中國館的標志性文物。

大英博物館還以收藏敦煌文書而聞名于世,主要得益于斯坦因在中國的考古所得,目前這些文書已經(jīng)轉(zhuǎn)交收藏于大英圖書館。斯坦因是世代居住于匈牙利的猶太人,曾在印度北部旁遮普大學(xué)任督學(xué),在東方學(xué)院任校長。1900年,作為考古學(xué)家的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沿米蘭、和田發(fā)掘古代佛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珍貴的佛寺建筑、佛教雕塑與壁畫。這些發(fā)掘品的大部分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部分陳列于中國文物館。斯坦因于1904年入了英國國籍,并在1907年的中國之行中收獲頗豐——從敦煌莫高窟新發(fā)現(xiàn)的藏經(jīng)洞中獲取了九千多卷古代寫本和二百多幅唐宋時期的佛畫。這些文物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與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New Delhi)。在現(xiàn)藏于大英圖書館的近萬件中國5—11世紀古代文書中,還不乏佛經(jīng)中的版畫作品。經(jīng)卷中除佛經(jīng)以外,還有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的經(jīng)典,都是十分珍貴的史料。此外,大英圖書館還收藏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六萬多種,有甲骨文、竹簡、刻本善本古書等,是研究古籍版本的珍貴資料。

中國古代藝術(shù)擷英

康侯簋

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藏品中,康侯簋,又稱“沫司徒疑簋”,是一件珍貴的西周青銅器,1931年出土于河南省浚縣辛村衛(wèi)國墓地。浚縣辛村遺址,是西周時期重要的諸侯國——衛(wèi)國王陵所在地。1931年,辛村村民在此地挖窯洞時,發(fā)現(xiàn)了康侯簋(圖1—9)。不久,隨著挖掘的深入,當(dāng)?shù)卮迕裼职l(fā)現(xiàn)了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和陶器,隨即消息不脛而走,引來了大批盜墓者和文物走私商,將這批20余件文物倒賣到了歐美。康侯簋也開始了它的“背井離鄉(xiāng)”之旅。從1932—1934年,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河南古跡會曾先后對辛村衛(wèi)國墓地進行了四次發(fā)掘,清理出西周墓葬82座,出土銅、陶、石器120箱。1977年,商人銀行家布魯克·休厄爾將康侯簋捐獻給大英博物館。

圖1—9大英博物館藏康侯簋(西周,前11世紀,編號:1977,0404.1,大英博物館提供照片)

康侯簋制作于約公元前1100—前1000年,高21厘米。在簋內(nèi)底部刻有4行24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征伐商邑的武庚叛亂返回后,“令康侯啚于衛(wèi)”,也就是封康叔于衛(wèi)。該簋被考古專家認定為西周早期青銅器。這件簋上的銘文證明,文王第九子姬封(或叔封),在武王伐紂的次年(公元前1045年)被封康城(今河南禹州),依“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古制,始有康氏,姬封才稱康叔(或康叔封),康叔即為康姓得氏始祖。成王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又徙封衛(wèi)國。康侯簋既是彌足珍貴的青銅重器,又是證明海內(nèi)康氏以封國得姓的難得一見的實物資料。

《女史箴圖》

東晉顧愷之,是中國已知現(xiàn)存作品的最早畫家。他的傳世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的后代摹本等,而《女史箴圖》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可能是唐代摹本。這幅手卷畫是根據(jù)西晉詩人張華在292年作的《女史箴》一文繪制的。在西晉惠帝時期(290—306),賈后專權(quán),禍亂后宮。賈后失敗之后,張華作《女史箴》,是用來告誡皇帝后宮中的女性尊崇婦德的文章,并列舉了一些歷史上堅守婦德的所謂模范之例,作為遵守婦女道德的標準。由此可見,顧愷之繪制此畫的目的,大有為東晉皇帝維持后宮的所謂和諧穩(wěn)定服務(wù),并且很有可能就是受東晉皇帝的敕令而繪制的。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幅畫卷并不完整,十二幅場景中的前三幅已經(jīng)丟失。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了《女史箴圖》的南宋摹本,有完整的十二幅場景,依次為:引言、樊姬感莊、衛(wèi)姬諫齊桓公、馮婕妤擋熊、班婕妤辭輦、山景和獵人、化妝、臥室、家庭、拒絕、收獲、女史。我們可以據(jù)此復(fù)原大英博物館所藏的此畫卷的前三個場景。張華的詩歌以題記的形式摘錄放在每個場景的右側(cè),可使人們了解每個場景的內(nèi)容。場景四“馮婕妤擋熊”,描繪的是在西漢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在虎圈觀獸搏斗,他的眾妃嬪都在座奉陪。一只熊突然跑出了圈外,眾妃嬪紛紛躲避,只有馮媛挺身而出,擋熊救駕。這個場景展示了馮婕妤敢于直面黑熊,與兩位手持長矛的侍衛(wèi)一起救皇帝(圖1—10)。場景五是“班婕妤辭輦”,右側(cè)的題記寫著“班妾有辭,割驩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畫面描繪的是漢成帝(公元前33—前7年在位)與班婕妤出游,想邀她與自己同鑾,但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認為古代的圣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cè)。夏、商、周三代的亡國昏君才會有嬖幸的妃子陪在身旁。此舉表明了她的賢德。

圖1—10大英博物館藏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之“馮婕妤擋熊”(唐代摹本,編號:1903,0408,0.1,大英博物館提供照片)

這幅手卷畫上并沒有顧愷之的簽字和印章,也沒有發(fā)現(xiàn)顧愷之繪制此畫的文字記載。最早提到這幅畫的是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1052—1108),認為是顧愷之所作。后來此畫被收錄到宋徽宗于1120年編成的《宣和畫譜》之中,這是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此后,《女史箴圖》便一直被認為是顧愷之的作品。到了1816年,清代學(xué)者胡敬(1769—1845)第一次指出《女史箴圖》不是顧愷之的原作,而是唐代摹本。在20世紀,還有學(xué)者根據(jù)畫作景物的描繪風(fēng)格,認為它不是顧愷之的作品。1986年,在山西大同的北魏司馬金龍(?—484)墓出土的漆案上就繪有班婕妤辭輦等與《洛神賦圖》相同的故事場景,還有著相似的構(gòu)圖與人物服飾。于是,學(xué)者們認為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幅畫描繪的正是東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社會風(fēng)俗與時代審美風(fēng)尚,而不是《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作者很可能就是顧愷之。

由于此畫收錄于宋徽宗的《宣和畫譜》,在以后的幾百年間被大量藏家收藏并留有他們的印章。在清朝,這幅畫卷最后成了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的案頭愛物。乾隆皇帝對這幅《女史箴圖》非常喜愛,在1746年重新做了裝裱。他把《女史箴圖》和傳為宋代李公麟的《瀟湘臥游圖》《蜀川勝概圖》《九歌圖》并稱為“四美”,藏在紫禁城內(nèi)的靜怡軒。乾隆皇帝在《女史箴圖》上蓋了37個收藏章。慈禧太后(1835—1908)執(zhí)政時期,《女史箴圖》被移往頤和園。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逃往西安。當(dāng)時駐扎在頤和園的英軍第一孟加拉騎兵團的克勞倫斯·A. K. 約翰遜上尉(Captain Clarence A. K. Johnson,1870—1937)趁亂將《女史箴圖》盜走。據(jù)約翰遜上尉家人的說法,《女史箴圖》是一個被約翰遜救過的貴婦人贈送給他的。約翰遜于1902年回到倫敦后,由于他并不懂《女史箴圖》的價值,僅以25英鎊的價錢就把《女史箴圖》出售給了大英博物館。此畫卷隨即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后位列BBC《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第三十九名。

隋代白石立佛像

盧芹齋是20世紀初活躍在中國與西方的著名古董商。1935年在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舉辦了中國藝術(shù)世界博覽會,盧芹齋帶去的五米多高的隋代白石立佛像,在尺寸、造型和材質(zhì)方面都令人驚嘆,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在這個中國首次參展的藝術(shù)博覽會上,他將石佛捐贈給中國政府,再由中國政府以友誼名義贈送給大英博物館。他在給中國駐倫敦公使郭泰祺(1888—1952)的信中說:“捐贈這尊珍貴的石佛旨在幫助中國樹立形象,同時也可以為鄙人公司提高知名度。”最終,大英博物館決定用以下文字介紹佛像的來源:“由盧芹齋先生贈予中國政府,再由中國駐英公使轉(zhuǎn)贈大英博物館。謹此紀念1935—1936年倫敦中國藝術(shù)世界博覽會。盧芹齋先生為巴黎藝術(shù)商人,此展品由他的紐約分店于1935—1936年期間為世界博覽會提供。”

圖1—11大英博物館藏白石立佛像(隋,編號:1938,0715.1,常青拍攝于2019年6月28日)

即使在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這座巨大而又沉重的佛像也很難安置。直至今日,它一直陳列在博物館一層上樓梯的臺階處,觀眾可以從腳到頭欣賞到佛像的精致雕刻(圖1—11)。根據(jù)底座上的銘文,這尊阿彌陀佛像是于開皇五年(585)獻給今河北省韓翠村崇光寺的。如今這個寺址已經(jīng)無法尋覓,只能根據(jù)其所用的白色大理石質(zhì)大致推斷它在河北省保定附近,而河北的曲陽正是白石原材料的產(chǎn)地。隋代的兩任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將佛教奉為國教。這也是為何有如此巨大的單體雕像的原因。隋代佛像依然受印度笈多風(fēng)格的影響,但已基本趨于本土化,并開始向后期的自然主義轉(zhuǎn)型。隋代僅持續(xù)三十多年,但留下的佛教文物卻十分龐大,有銘文的造像也不少,但這尊佛像從造型的精美、尺寸的高大、材質(zhì)的高貴等綜合方面來看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佛教藝術(shù)史上有著重要的價值。于近處觀察這尊漢白玉雕像,還可以看到在白色的石質(zhì)表面有著斑駁的金箔和彩繪,使我們可以想象這尊隋代雕像曾經(jīng)的輝煌燦爛。

斯坦因的敦煌唐宋絹畫

1900年,守護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1849—1931)在現(xiàn)編第16窟的甬道壁上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藏經(jīng)洞,內(nèi)有300多件唐宋時代的紙本、絹本、麻布本的繪畫作品,表現(xiàn)著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光輝成就。唐、五代、宋繪畫,傳世的沒有多少,但均被美術(shù)史學(xué)者青睞,反復(fù)研究,發(fā)表與出版的成果無數(shù)。藏經(jīng)洞中發(fā)現(xiàn)的這些繪畫作品,無疑就是一批豐厚的國寶了。其中被斯坦因拿走的有200多件,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被法國漢學(xué)家伯希和拿走的有100多件,現(xiàn)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館。

在斯坦因帶走的畫中,題材從特定的菩薩許愿畫,到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圖,應(yīng)有盡有。有些畫是以幡的形式來表現(xiàn)的,非常窄長,并配有三角形的幡頭和自由飛舞的長方形飄帶,飄帶的尾部一般墜有重物。在這些旌幡上,一般繪有本生故事畫,或是描繪單尊佛或菩薩像。觀音的形象最為常見,因為在佛教徒的眼里,他是能夠拯救眾生的大菩薩。有的則是掛軸畫,面積最大的幾幅描繪的是佛教中的極樂世界,特別是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盛況美景。這些畫的題材可以通過圖中描繪的與某個佛經(jīng)相對應(yīng)的故事得到驗證。這些繪畫中的佛教主要人物莫不雍容大方、莊嚴富麗,可以推見當(dāng)時有名畫師的作風(fēng)。有的是以手卷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富有故事情節(jié)的內(nèi)容,如描繪眾鬼魂們依次接受地獄閻王們審判的情景。

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僅舉一例。在斯坦因拿走的敦煌絹畫中,有不少是描繪菩薩像的。有一幅繪制于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的觀音菩薩圖,為彩繪絹本,總高102厘米,寬75.5厘米,畫面的左上角有榜題曰“南無觀世音菩薩”(圖1—12)。位于畫面上部中央的觀音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之上,左手托著火焰寶珠,有著唐朝以來的豐滿面龐,寶冠上的小坐佛像是他的最顯著標志。他的身后有圓形頭光和背光,頭光兩側(cè)各有一身飛天。觀音的右側(cè)站著善童子,左側(cè)是懷抱書卷的惡童子,都穿著漢民族傳統(tǒng)服裝,展示著佛教藝術(shù)在北宋的中國化。這里的善惡童子主管記錄人一生的善惡行為,以便決定未來的輪回轉(zhuǎn)世。因此,這幅觀音圖像有其獨特之處。畫面的下方是兩排供養(yǎng)人像。上排畫的是施主米迮德和妻曹氏,以及三子及其兒媳。下排畫的是米家的二孫、二孫媳和他們的四子。可知這幅畫是由米家出資繪制的,為的是給他們家族的四代人建立功德。

圖1—12大英博物館藏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的觀音菩薩圖[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絹本著色,高102厘米,寬75.5厘米,大英博物館提供照片]

河北易縣遼三彩羅漢像

河北省易縣西北五十五里的八佛洼在峨眉寺溝底之東北,也稱百佛洞、百佛山。這里原來保存著三彩瓷塑佛像72尊。其中包括一組遼代的等身三彩十六羅漢坐像,在20世紀初被盜運出境,售往國外。可惜的是,在盜運過程中有數(shù)件被毀,如今有11尊保存在西方博物館內(nèi),其中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1尊(頭部補塑),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1尊(殘),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2尊,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藏1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考古學(xué)與人類學(xué)博物館藏1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1尊,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1尊,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藏1尊(僅存胸像),日本私人收藏家松方幸次郎舊藏1尊(明代),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有1尊。

十六羅漢信仰起自唐代,盛行于五代以后。遼代繼承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將其用在佛教藝術(shù)之上,造就了這組享譽海內(nèi)外的雕塑精品。這批瓷塑羅漢容貌逼真,表情生動,衣紋流暢,頗具寫實感,將人體的比例把握得恰到好處,具有高超的塑像工藝水平,是遼代寫實主義塑像的杰作。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尊三彩羅漢坐像,表現(xiàn)的是一位漢族中年僧人形象(圖1—13)。他緊鎖雙眉,面帶憂慮,似乎在體恤著民間疾苦,但又包含著睿智。他的雙手疊放于腹前,與打坐禪定的手印相似,似正在入定修禪。他身披雙領(lǐng)下垂式僧衣,內(nèi)有僧衹支,并在胸前束帶,左側(cè)的外衣上有田相方格。身下坐的是模仿自然山石的臺座,象征著正在山間修行。在所有現(xiàn)存海外的來自易縣的遼代三彩羅漢中,大英博物館的這尊是其中的佼佼者。

圖1—13大英博物館藏河北易縣三彩羅漢(遼,編號:1913,1221.1,大英博物館提供照片)

行唐縣明代三菩薩壁畫

1190年,在河北省行唐縣建成了一座寺院,名叫清涼寺。據(jù)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行唐縣新志》記載,清涼寺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89),它的最初使命是讓南方前往山西五臺山進香的僧侶們在此歇腳。位于山西的五臺山最早是道家圣地,被稱為“紫府山”。其山在盛夏時涼爽,故又有“清涼山”的美名,后被中國佛教徒指定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位于行唐縣的清涼寺相當(dāng)于五臺山的下院,直屬五臺山管理,住持就是五臺山派遣的高僧。各朝都曾對清涼寺進行修繕或重建,最近一次有記載的大修是明永樂年間的己亥年(1419)春。1424年,五臺山寺院特別派遣僧人來行唐縣的清涼寺繪制壁畫,并在前殿西墻上繪制了“三菩薩”壁面,最終完工于1468年。到了民國時期,這一壁畫被古董商看中,被分割成12塊售往海外,入藏大英博物館。

行唐清涼寺的三菩薩壁畫高4米、寬3.9米,近似于正方形,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面積最大的壁畫作品之一(圖1—14)。三菩薩均為站立的姿態(tài),面容豐腴,雍容華貴,瀟灑飄逸,具有很高的畫技。中間的觀音菩薩身穿白衣,寶冠上有阿彌陀佛像,身軀略微扭動,兩手并放于腹下,原是數(shù)珠觀音的標準姿態(tài)。位于左邊的是普賢菩薩,他的右手執(zhí)拂子,身軀扭向其右側(cè),但將頭部轉(zhuǎn)向主尊觀音一側(cè)。位于右側(cè)的文殊菩薩也是將身體扭向右側(cè),向著主尊觀音,并且手持如意。在佛教中,觀音主慈悲,普賢主行愿,文殊主智慧。可以看出,在畫家的筆下,三菩薩既有主次,又有互動關(guān)系,共同體現(xiàn)著佛教的教義與精神力量。同時,三菩薩所著的服裝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印度式的袒裸上身樣式,完成了身披長袍的中國化進程。

圖1—14大英博物館藏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三菩薩壁畫(明,編號:1927,0518,0.8,大英博物館提供照片)

德化窯產(chǎn)歐洲家庭瓷塑

明末清初,位于福建的德化窯產(chǎn)品崛起,以其白瓷塑人物而聞名于世。德化窯的白瓷塑造型以佛教人物為主,特別是各種觀音形象。在清代,德化窯產(chǎn)品已遠銷歐洲,受到歐洲各國的歡迎。這件表現(xiàn)一個歐洲家庭的德化瓷塑就是特意為歐洲人定制的,主要展示了一位戴著三角帽、穿著紐扣式禮服和及膝馬褲的歐洲紳士與一位戴著高頭飾和身穿長裙的女士。他們手里拿著小杯子,坐在一張中國小桌子旁邊,桌上放著一碗面包。他們的旁邊是與父母親穿著類似衣服的男孩和女孩,還有兩只寵物狗(圖1—15)。可以看出,這件瓷塑表現(xiàn)的是一個歐洲四人家庭聚餐時的場景。

圖1—15大英博物館藏德化窯產(chǎn)歐洲家庭瓷塑(清代,約1700—1750,高16.50厘米,編號:1980,0728.666,大英博物館提供照片)

在清代,歐洲人很喜歡中國瓷器,他們曾經(jīng)嘗試向中國瓷器作坊發(fā)送自己的訂單,以期能得到令他們賞心悅目的中國瓷器。這組瓷塑人物表現(xiàn)的很可能是一個荷蘭家庭,代表著當(dāng)時歐洲家庭的一個模式。而這種“荷蘭家庭”模式早在1701年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貨物銷售清單中了。

大英博物館的藏品眾多,絕不是現(xiàn)有的展廳面積所能展示的。即使參觀大英博物館現(xiàn)有的展廳,一天時間也是看不完的。凡是參觀完該館的人,怕都會說這樣一句話:“太多好東西了,只能走馬觀花!”確實如此。特別令人遺憾的是,斯坦因帶回的敦煌絹畫,每次只展出3—5幅,每次展出3個月左右。如此一來,想要在展廳內(nèi)看完所有來自敦煌的絹畫,怕要一輩子守著大英博物館才行。

[1] 本書中的文物、藝術(shù)品分類為國外分類方式直譯,因此會有地區(qū)、時代并列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洛隆县| 万载县| 大同县| 苍南县| 保康县| 重庆市| 全州县| 钦州市| 蓬莱市| 土默特左旗| 盈江县| 神农架林区| 平利县| 东兰县| 绍兴县| 堆龙德庆县| 特克斯县| 巫溪县| 义乌市| 丹棱县| 德化县| 西畴县| 新巴尔虎右旗| 吕梁市| 澄迈县| 澎湖县| 营口市| 湘潭市| 博湖县| 安丘市| 海南省| 岚皋县| 呼和浩特市| 禹州市| 米脂县| 长宁区| 龙山县| 拜泉县| 湘潭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