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分歧與團結:以色列社會的運轉邏輯和活力來源作者名: (美)丹·塞諾 (以)索爾·辛格本章字數: 2206字更新時間: 2025-06-20 14:44:47
作者的話
在本書于2023年夏付梓時,以色列正卷入一場沖突,只不過它面對的不是外部敵人,而是內部矛盾。6個多月來,成千上萬的以色列人涌上街頭,圍繞本國政府的基本結構展開斗爭。
正如我們在第十章(“猶太人的戰爭”)中所講到的,以色列和猶太人的歷史中,向來充斥著內部沖突。在該章中,我們嘗試把當前這場關于以色列司法體系的沖突置于歷史背景下討論。在“作者的話”中,我們覺得有必要回應一個不同的問題:本書的一個核心主題是以色列國民的團結意識、歸屬感和對國家的關心,而這也是以色列社會的巨大優勢之一,那么現在這種情況是否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許多西方國家,政治極化呈現不斷加劇的趨勢。大量研究都表明了這一點。2023年“愛德曼信任度晴雨表”對28個國家的32 000多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其中的15個國家中,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國家當前的分裂程度較過去更為嚴重。有3個西方國家——美國、西班牙和瑞典——呈“嚴重分裂”狀態。2023年發生的激烈事件表明,以色列也不能免于這一趨勢。那么,相比之下,以色列有什么不同嗎?
不同之處就在于,以色列擁有一個可依賴的社會團結“蓄水池”。國內各政治派別都有著維護團結的強烈意愿,盡管有時候有些人會以破壞團結為榮。
在愛德曼的這份調查報告中,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是,不到1/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幫助那些在政治立場上與自己存在嚴重分歧、陷入困境的人。僅有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愿意和政治對手生活在同一個社區或愿意與對手做同事。
在以色列,甚至問這樣的問題都會讓人覺得奇怪。熱烈地表達不同意見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至關重要的。再者,以色列人也不能避免跨越“部落”的界限。這個國家實在太小了,而家族又過于龐大。大家族往往包括信教成員和世俗成員。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之間的通婚較為常見,所以家族也就跨越了這一鴻溝。持截然相反觀點的人不僅生活在同一個社區,而且住在同一棟公寓樓,他們也經常圍坐在同一張安息日餐桌旁。當然,還有服兵役,對大多數以色列人來說,這是最強大的熔爐。
在本書中,我們所說的“以色列人”或“以色列社會”通常是指2/3左右的以色列人。盡管他們可能有著各自不同的種族、經濟、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背景,但要指出的是,在這多數人中,并不包括哈瑞迪(“極端正統派”)猶太人或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在以色列,這兩個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正慢慢地與更廣大的社會交織在一起,不過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還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見第十一章“另一個以色列”)。但這三個世界之間的相互聯系比表面上看起來的緊密得多,背后各種力量錯綜復雜、相互作用,其中既有將它們團結在一起的力量,也有將它們割裂開來的力量。
以色列人之間的隔閡是真實存在的。占2/3的多數以色列人、少數極端正統派以色列人和少數阿拉伯裔以色列人通常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區域,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學校系統;當然,例外情況是存在的。但以色列人不會因為政治立場分歧而不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毫不夸張地講,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每天都在醫院或通過應急服務體系拯救彼此的生命。關于這一點,我們會在第十一章中做進一步討論。
但是,團結不能僅僅建立在日常互動或對爭論的高度容忍之上,而是必須建立在深厚的共同基礎之上。以色列猶太人有著共同的故事和命運。對以色列人來說,“團結則存,分裂則亡”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現實。以色列人知道,如果他們的共同紐帶被切斷,那么他們的國家將不復存在。
在其他政治極化的國家,對消弭政治鴻溝、實現團結的渴望可能不那么強烈。你無法渴望你想象不到的東西。在以色列,團結就潛藏在社會表層之下,如同把馬賽克聚攏的框架一樣。
在反司法改革抗議活動最激烈的時期,有一天晚上,在通往耶路撒冷車站的長長的下行自動扶梯上,擠滿了要從該站搭乘列車前往特拉維夫的抗議者,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隨身帶著以色列國旗。那天,主要的親政府集會在特拉維夫舉行,而主要的反政府抗議活動則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大廈對面舉行。
在集會和抗議活動結束后,上行的自動扶梯上擠滿了回到耶路撒冷的政府支持者,而下行的自動扶梯上則擠滿了準備返回特拉維夫的政府反對者。這時,人們開始自發地伸出手臂,越過扶梯之間寬闊的隔離區,與他們的政治對手握手。關于這一場景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一時間傳為佳話。在該視頻中,一名戴著頭巾的年輕抗議者伸出手,同時把寫有標語的牌子轉向對面的自動扶梯,牌子上寫著“平等、公正、民主”。他一邊跟對面扶梯上的人握手,一邊大聲喊著:“我愛你們,你不知道我有多愛你們。”
在以色列,這樣的場景并不令人驚訝。它反映了一種頌揚分歧、崇尚團結的文化。在其他政治分裂的國家,這種握手場景是難以想象的:一方面是因為雙方不愿意接觸,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之間缺乏潛在的紐帶。
當以色列人回望這段歷史時,他們會記住那些酸楚與激情,但我們希望他們也能記住從對面的自動扶梯上伸出的那一雙雙手。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在講是什么讓以色列人團結在一起,又是什么把以色列人割裂開來。團結的力量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這些力量經受住了如此多的考驗,已然是一個奇跡,而奇跡的維持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
“以色列不是民主的典范,因為它不可能是。”約西·克萊因·哈勒維寫道。“但以色列是在近乎不可能的環境中為民主規范而斗爭的典范”,正如以色列歷史上的許多事件表明的那樣。“以色列是極端條件下的民主實驗室,而這也是它對這個世界的價值所在。”
丹·塞諾(紐約)、索爾·辛格(耶路撒冷)
2023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