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讀

1.《格列佛游記》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

我國的外國文學史和相關的研究論著,一般都說斯威夫特是英國人,或者干脆說他是“英國啟蒙主義文學中杰出的諷刺作家”。其實,簡單地把喬納森·斯威夫特說成是英國作家,這是很成問題的。

首先,斯威夫特在人生最重要的幾個節點,包括他的生和死,以及他擔任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住持牧師,都是在愛爾蘭。1667年11月30日,斯威夫特出生于愛爾蘭都柏林。1745年,斯威夫特去世,被葬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墓地中。愛爾蘭是他的精神故鄉,而英格蘭是他的文化故鄉。斯威夫特曾經以筆為旗,從他的人道主義出發,對遭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愛爾蘭給予了勇敢的支持,對愛爾蘭的民間疾苦、社會凋敝、經濟衰落等問題有持續關注。一般的愛爾蘭文學史,都把他視為近代以來愛爾蘭文學的第一人。因此比較妥當的做法,是把他視為英愛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

斯威夫特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出生前幾個月,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在孩提時代,斯威夫特得到深愛他的保姆的細心調教。在家族長輩的資助下,斯威夫特6歲時就進入了基爾肯尼文法學校,14歲的時候得以就讀于當時的愛爾蘭最高學府都柏林圣三一學院。斯威夫特并非天賦異稟的人,他在大學期間的課程表現有好有壞。1686年,他以“特別恩準”的名義獲得了學士學位,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1688年,21歲的斯威夫特為了躲避愛爾蘭的動亂,前往英國,擔任遠房親戚威廉·鄧波爾爵士的私人秘書。這個威廉·鄧波爾爵士曾經當過英國政府的外交官、政治家。在威廉·鄧波爾爵士家里,斯威夫特得以增廣見聞、飽讀詩書、厚植學養,甚至還獲得了覲見英王的機會。也正是在此期間,斯威夫特患上了梅尼埃病。這個疾病跟隨了斯威夫特一生,他曾經兩次請辭,希望回到愛爾蘭,以便調養身體,同時謀得更長久的職位,可是都沒有如愿。

1692年,斯威夫特獲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兩年后獲得了愛爾蘭教會的職位。但是他所在教區的教民數量有限,菲薄的收入使得斯威夫特沒有辦法維持生計。無奈之下,他只好在1696年重返穆爾莊園,繼續擔任鄧波爾爵士的私人秘書,直到爵士去世。再次來到穆爾莊園,斯威夫特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并且結識了紅顏知己,也就是與他有很多通信的斯黛拉。在幫鄧波爾爵士起草文件、接見訪客以及傳遞信函的過程中,斯威夫特同當時的社會名流,還有英國政壇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了很多的交往。可以說,穆爾莊園成了斯威夫特觀察并參與英國文壇、政壇以及黨爭的重要渠道。這種經歷,加深了他對時政的關注與了解,也促使他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剖析與批判。但是,寄人籬下的斯威夫特時刻感受到自己地位的卑微,同時他對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愛爾蘭人民所遭受的屈辱與壓迫也產生了深切的同情與憤慨。

1699年,鄧波爾爵士去世,斯威夫特回到愛爾蘭,他先后擔任了伯克利伯爵的家庭牧師、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牧師,同時編輯出版鄧波爾爵士的著作,以此作為對他的回報。不久之后,斯威夫特回到倫敦。在倫敦期間,斯威夫特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作了不少諷喻文章,以此批評學術領域的腐敗現象。許多文學史家認為《格列佛游記》最初的靈感,以及第三卷中對發明家、文學家、哲學家、評論家、歷史學家、政治人物的嘲諷,都與此有關。此外,斯威夫特還撰寫了大量的政論和諷刺詩,用以抨擊英國的殖民主義政策,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由于在愛爾蘭問題上的立場和為愛爾蘭所做的斗爭,1726年,斯威夫特回到都柏林時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1742年,斯威夫特在一場大病后逐漸喪失意識,飲食起居全靠仆人。1745年,斯威夫特去世。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高爾基稱贊斯威夫特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美國著名的批評家布魯姆認為他是英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諷刺藝術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格列佛游記》這部小說,重視它在英國小說史上的地位以及斯威夫特對英國小說史所做的貢獻。

2.《格列佛游記》的成書過程

《格列佛游記》這部小說的全本,一共有4卷。分別是《小人國之旅》《巨人國之旅》《飛島、巴爾尼巴比、拉格納格、格拉布達布德里布和日本之旅》《慧馬國之旅》。但是,在整部小說的成書過程中,斯威夫特并不是按照上面的順序創作的。根據學者們的研究以及斯威夫特本人的記載,他首先創作了這部小說的前兩卷,即《小人國之旅》和《巨人國之旅》,然后完成了第四卷,也就是《慧馬國之旅》,最后才創作了第三卷。《飛島、巴爾尼巴比、拉格納格、格拉布達布德里布和日本之旅》不僅結構松散,而且主題不夠連貫。也許是出于對全書藝術效果的考慮,在這部小說正式出版的時候,最后寫出的這卷被編輯在了第一、第二和第四卷之間。像《格列佛游記》這樣,作品創作的先后順序與成書、出版的順序不一致的情況,在世界文學史上并不少見。比如,托馬斯·莫爾所創作的《烏托邦》就屬于這種情況。莫爾也是先創作了小說的第二部,然后又創作的第一部,但是在1516年出版《烏托邦》的時候,卻是按照第一部在前、第二部在后這樣的順序來安排的。

3.《格列佛游記》豐富而真實的細節描寫

《格列佛游記》中的冒險故事,大多是英國社會當時的民眾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為了讓讀者們相信這些故事、風物都是真實的,斯威夫特用了大量豐富而真實的細節描寫。這一點,在小說的第一卷《小人國之旅》中體現得最為鮮明。

首先,作者寫小人國時用的是12:1這個比例。也就是說,小人國里的小人,他們的身高都只有英國人平均身高的十二分之一。不僅如此,這個國家所有的動物、草木都嚴格遵循與之相稱的比例:“最高的馬和牛介于四至五英寸之間,最高的羊大約是一點五英寸,鵝和咱們的麻雀體形差不多”“植物的大小也可依同樣比例計算”。至于那些極小的、細小的東西,格列佛通過肉眼幾乎就看不見了。

這樣的設置,使讀者可以推想到小人國中的各色人等、各種動物、各種器具、各種花草樹木、各種蔬菜的大小,從而在自己的腦海里搭建一個微型王國。

與此同時,斯威夫特筆下的格列佛還是一個有心人,凡是他在小人國經歷過的事情、吃過的食物、遭遇過的折磨、聽過的談話、了解到的歷史、觀察到的風土人情,他都予以有詳有略的記載,有的時候也會加入自己的議論。這些記載,大多輔以精確的數字,比如說他在小人國每天的食物是六頭牛、四十只羊,還要配以相應數量的面包、葡萄酒和其他酒水,他一頓的食物差不多是小人國一千七百二十四位居民吃的食物。

格列佛對于海外世界的各種事物,比如他出行的時間等都盡量進行精確記載,表現出一種對數字敘事的偏好。這一點在全書中都有體現。

無論是游歷過小人國還是巨人國,格列佛都會在返回英國后,以相應的方式給出一些證據,以便讓周圍的人相信他的確到過他向人們講述的奇異國度。比如,他從小人國返回英國之后,把他從小人國帶回來的牛、羊,帶到倫敦附近的一個公園的草地上去放養,讓它們繁殖。通過展出和把這些動物賣給感興趣的人,格列佛為他曾經到過小人國提供一種佐證。再比如,他從巨人國脫險之后回到英國,為了表達對船長的感謝,他先是拿出了巨大無比的金戒指,結果船長拒絕了他的好意,后來他又拿出了一顆巨大的牙齒。這顆牙齒是巨人國中的醫生把病人的一顆好牙誤當成病牙拔下來的。從小說本身來看,在格列佛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他總是要把這樣一些想象虛構出來的事物,作為他曾經游歷的真實憑證帶到英國同胞面前。這主要就是為了增強這部小說的可信度。

4.《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

讀過《格列佛游記》這部小說的讀者,都無一例外地對它的諷刺藝術印象深刻。斯威夫特在他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格列佛游記》中所采用的諷刺手法,在整部作品中表現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他個人卓越的文學藝術才華的集中體現。

格列佛乘坐的船失事后,他拼盡全力,游到了小說刻意虛構出來的小人國。這里黨派紛爭。從他們不斷發動內戰,以及那些高層官員為了討好國王、王后而參與的各種滑稽的表演中可以看得出來,小人國的這些小人,人小鬼大、內心陰險狡詐。外表和內心的巨大反差,使得讀者對于人性的卑劣面和陰暗面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

作者通過格列佛的觀察和敘述,不動聲色地對小人國的政治生態和民族性格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那些想要升官發財的人,為了討好國王和王后,不惜被當猴耍,完全置老百姓的死活于不顧。而執掌王國的國王本來應該是為臣民謀福祉、為王國保平安的,然而,無論是在小人國還是在布萊富斯庫,無論是在位的還是已故的君王,他們都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挑起紛爭,煽動他國叛亂,完全置國家的安寧和老百姓的性命于不顧。雖然斯威夫特沒有直接站出來陳述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但是他的諷刺卻滲透在字里行間,達到了力透紙背的效果。

在巨人國,作者諷刺的重心是英國乃至歐洲的文化、歷史和政治制度。為了贏得應有的尊重,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格列佛不斷地向巨人國的國王講述自己的國家是如何的文化發達、科技先進。他講得越具體、越細致,巨人國的國王對他的否定就越徹底。他認為,從格列佛的講述來看,整個英國的歷史充滿著陰謀、欺騙、暴力。雖然這個虛擬的、虛構的、想象出來的巨人國的國王對英國乃至歐洲歷史文化的評價,與真實的英國和歐洲歷史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他也的確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弊端和灰暗面。這樣一種借想象出來的外邦人士,尤其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國王所做出的批評,的確達到了警醒世人的目的。

在飛島國,也就是小說的第三卷《飛島、巴爾尼巴比、拉格納格、格拉布達布德里布和日本之旅》中,作者諷刺的重心有兩個:一是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另一個是沒有實用價值的科學研究,具體的目標指向是當時成立不久的英國皇家科學院。在飛島國,格列佛見到了一個懸浮在空中的國家,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就好像駕著一艘在后世科幻小說中才有的飛艇,統治著飛島下面陸地上的民眾。如果哪個城市的民眾不服從國王的管理,那么國王他們就會把飛島懸停在那個城市上空,讓下面陸地上的民眾既得不到陽光也得不到雨水。如果下面的民眾膽敢發動叛亂,飛島國的統治者就會把飛島降下去,把這個城市壓碎。很多學者已經指出,這樣的一種對統治和被統治關系的描寫,就是對當時英國對愛爾蘭所實施的殖民統治的藝術化的諷刺。

在飛島國旅行過程中,格列佛還被允許去參觀那里的科研院。他所看到的科學家在研究的都是一些非常荒謬、完全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東西。比如說,有的在研究把人的排泄物還原成為食物,有的在研究如何向人的肛門中去充氣。這些科學研究根本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前進。這樣一種對當時的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中所存在的弊端的嘲諷,應該說切中了時弊。這也說明了斯威夫特與英國皇家科學院之間的關系不太和諧。

在第四卷《慧馬國之旅》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諷刺重心移到了理性的缺失與人性的缺陷這方面。當格列佛來到外形類似于馬的成員組成的國度時,他發現這個國家最高的原則就是理性。因為有了理性,所以慧馬國的慧馬們已經進化到完美的境地。他們無私無欲、財產公有。對于他們來講,唯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去管理野猢,也就是類似于人類的一種動物。為什么這里的野猢需要管理呢?因為在慧馬看來,類似于人的野猢貪婪、墮落、貪吃,而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欲。毫無疑問,在慧馬和野猢這樣強烈的對比之中,讀者感到了觸目驚心的震動,對于人性本身可能存在的這種缺陷產生了深刻的思考。我們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會發現,斯威夫特對于英國的歷史、文化、黨派紛爭、宗教等問題的諷刺表現出由隱而顯、由弱到強、由表及里的特點。如果說第一卷《小人國之旅》還只是以小人國來影射英國而展開批評與諷刺的話,那么第二卷《巨人國之旅》則可以說是指名道姓、不加遮掩,直接展開對英國的文化、政治制度的批評與諷刺,而且還把這樣一種諷刺擴大到了整個歐洲范圍。第三卷就類似于對當時的科學、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領域的弊端的研究,到第四卷寫作的重心就上升到對人性的缺陷、理性的缺失的諷刺。

所以很多學者和批評家都認為,《格列佛游記》是英語文學中最好的諷刺作品。其對人性弊端的審視、對科技文明的負面效應的嘲諷,迄今仍然能夠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5.《格列佛游記》屬于兒童文學,還是成人文學?

在讀《格列佛游記》的時候,很多人都忍不住去思考一個問題:這部小說究竟屬于兒童文學,還是成人文學?無論從作者斯威夫特的創作意圖,還是從整部小說的主旨來看,這都不是一部寫給兒童和青少年讀者的作品。但是,這部作品卻得到小讀者們的喜歡。事實上,自這部小說問世以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青少年和兒童,始終是這部小說的重要讀者群。他們可不管小說產生的背景是什么,也不管小說的主題思想是什么,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小說中所敘述的各種遠航經歷,以及小說中大膽怪誕的想象。比如貫穿小說第一卷和第二卷的12:1的奇怪比例,這是以前的西方文學史中從來沒有過的一種想象。斯威夫特用他高超的想象力,先是描繪了一個小人國,外來的格列佛跟小人國的小人構成巨大的反差,讓他經歷各種有趣的事情。當他進入巨人國之后,這種12:1的比例又完全顛倒過來了。曾經在小人國里面被視為巨人的格列佛進入了這個新的王國,他自己就成了侏儒,而出現在他面前的大多都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高大無比的巨人。這種強烈的反差,產生了一種非常神奇,當然也具有荒誕意味的美學效果。這使得小讀者從這樣強烈的反差之中,得到了一種閱讀的愉悅感。對于他們來說,完全可以把《格列佛游記》看作是一本童書,至于他們長大之后會不會改變這種認知,那就不是我們在這里要討論的問題了。

從整部小說的內容和主旨來看,《格列佛游記》并不只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兒童文學,它還是一部成人文學。格列佛的航行不只是一種游歷,更多的是對于他所航行到的那些地方的社會制度、風俗、歷史、宗教、道德等進行深度的考察,對他所關注的自由、理性等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也就是說,它并不是純粹為了給青少年和兒童讀者帶來審美愉悅的一部休閑之作,而是有它深刻的思想內涵。這樣的一種思想內涵,是青少年和兒童讀者不可能在一開始就能體會得到的。也許,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隨著他們對英國社會歷史、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對英國和愛爾蘭之間的這種殖民和被殖民關系了解的增多,他們才會懂得斯威夫特在小說中所表現出的這種精妙的諷刺藝術的魅力。

6.格列佛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按照斯威夫特所做的身份設定,格列佛出生于英國的諾丁漢郡,父親在當地有不大的房產,家境并不富裕。他在家里五個男孩中排行第三。從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畢業后,格列佛前往倫敦,當了著名的外科醫生詹姆斯·貝茨先生的學徒。在四年學徒期間,格列佛把他父親寄給他的錢都用來學習航海以及一些數學知識。

格列佛本來是個醫生,可是他似乎有顆不安分的心,對航海的興趣超過了對行醫的興趣。盡管有恩師貝茨一路幫扶,然而他的職業生涯并不太順利。他先在“燕子號”商船上當了三年半的醫生,然后回到倫敦安頓下來,租房、娶妻。因為他不愿意像有的同行那樣胡來,所以生意慘淡、發跡無望。格列佛在同妻子和好朋友商量之后,決定重操舊業再度出海。這樣一晃又過去了六年時間。再次回來后,格列佛先后搬了兩次家,生意卻還是沒有起色。三年之后,也就是1699年,格列佛接受了“羚羊號”船長威廉·普里查德待遇優厚的聘請,再次出海遠航。

盡管對1699年之前的描述非常簡略,然而對我們認識格列佛還是大有幫助的。小說中的冒險故事開始于1699年5月4日,從布里斯托爾出發之后。因此,讀者所觀察到的格列佛性格中的大部分特點,都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體現的。

在《格列佛游記》第一卷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格列佛是一個寬容、大度、為人正直的人。在經歷了嚴密的看管、搜身和觀察之后,他親切和善的性格不僅贏得了國王和朝臣們的歡心,也贏得了軍隊以及老百姓的普遍好感。格列佛所表現出的這些優秀品格,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他在小人國的威望,而且為他后來獲得自由準備了有利的條件。

格列佛還是一個愿意學習、勤于學習,勇于實踐的人。格列佛在長達將近十七年的航海旅行生涯中,到過無數的國家和海島,見過無數個國家的民眾,也了解并切身體驗過無數宗教、風俗、政治制度等。他做這一切工作的前提,大多都離不開對當地語言的學習。正因為這樣,我們在小說的每一卷,都能看得到當地人給他安排老師,讓他學習當地語言的一些描寫。

在長達將近十七年的航海旅行之中,格列佛不僅眼界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而且還增長了才干。在小說的第三卷,他甚至獲得了船長的許可,帶著單桅帆船去采購物品,并且在此過程中表現出比他從事醫學職業所掌握的更多的本領。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小說中的格列佛是勤學好問的藝術形象。

格列佛還是一個強烈的實用主義者。這點特別體現在小說第三卷中他對各種科學發明和各種玄學的諷刺和批判。他一再諷刺那些沒有實用價值的科學研究,目的是想要傳達這樣一個核心觀念: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應該有實際的用途,要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如果不符合這個標準,那么就是無用的。

格列佛這個藝術形象具有非常出色的品格,但作者也沒有回避他的一些缺陷。比如說,他其實具有見風使舵的性格特點。面對危險的處境,面對強大的敵手或者危險力量的時候,格列佛想到的求生辦法,不是做堅決的抵抗,而是選擇了妥協,有的時候甚至是投降。這一點尤其在巨人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比如,他雖然內心極其反感被那個巨人農民當作賺錢的工具,但是為了活命,他還是很快地學習了當地的語言來討好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他每次做這樣的表演的時候,內心其實是痛苦的,只是想到他有可能通過這樣的表演來為自己未來獲釋準備條件,就強忍著這樣的屈辱,來麻木自己。這種因為處境的變化而對自己的選擇做出的調整,從客觀上來講,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按照現實的道德標準,我們又能夠看到格列佛性格中是有缺陷的。

另外還有一個方面是需要注意的,就是格列佛每次出海,一個最重要的動機就是為了獲得豐厚的報酬。這樣一種對于報酬、對于金錢的追逐,跟他并不寬裕的家庭出身和他卑微的社會地位有關。從改善他本人和他家人的處境來看,這樣一種追求,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作為在實用主義精神指導之下的英國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一員,格列佛比較精于算計,具有非常明顯的逐利特點。比如說,他離開小人國之前,有意識地把小人國的那些物種成雙成對地帶走,并且通過展覽它們、讓它們繁殖來獲利。在離開巨人國的時候,他不僅帶走了那兒的金幣,還帶走了其他物品,這些都有可能在未來給他增加收入。另外,小說在第一卷講他結婚經歷的時候,也特別提到了,他通過這樣一樁婚姻獲得了妻子帶來的四百英鎊的嫁妝。這些問題,在小說中都沒有回避。由此可以看出,格列佛是一個對物質、對金錢有一定追求的藝術形象。這與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念是比較吻合的。這是我們觀察18世紀英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線索。

7.《格列佛游記》的文學史地位和影響

《格列佛游記》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逐步得到提升和鞏固的,而它在英語文學甚至世界文學中的影響,也是逐步得以顯現、擴大,并不斷被豐富的。根據前面分析斯威夫特的身份問題時所談到過的內容,我覺得用英語文學來代替英國文學,更適合于討論斯威夫特的文學史地位和影響這個話題。

毫無疑問,《格列佛游記》帶有18世紀走向成型中的小說的某些明顯特征,斯威夫特不僅在小說的形式創新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而且在諷刺藝術方面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作家幾乎難以企及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斯威夫特所創作的《格列佛游記》可以看作整個18世紀英語諷喻小說的最高成就。

此外,格列佛講到某些事情的時候,就會說某某事情或某些事情的詳細描繪就不講了,以免讓讀者生厭。這種類似口頭禪的說法一再出現在《格列佛游記》之中,這可以看出:作家本人對于他在引導讀者去觀察、去思考這種行為是有高度自覺的。只不過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插話顯得有些多余。而在斯威夫特創作這部作品的那個年代,至少對他本人來講,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藝術手段。我們對斯威夫特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審美特征等問題的認識,也應該放在這樣一種語境中來展開。

《格列佛游記》在中國的影響,至少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漢語譯本層出不窮。到目前為止,我們差不多能夠看到有接近二百種不同的漢語譯本的問世,單單這樣,就已經說明了這部文學作品巨大的影響力。二、《格列佛游記》既贏得了中國青少年和兒童讀者群的喜愛,也贏得了專業學者、批評家的青睞。在《格列佛游記》傳入中國到現在的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學者們寫出的相關研究文章,總數差不多在千篇以上,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它充分說明了學界對這部作品的關注,對它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思想內涵的探討熱情。三、根據《格列佛游記》改編的多個不同版本的電影,也曾經先后在中國上演。四、《格列佛游記》被列入中國中小學生閱讀書目,這無疑會進一步擴大這部作品在中國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系主任

姚建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册亨县| 文昌市| 五寨县| 芦山县| 灵寿县| 马鞍山市| 航空| 西盟| 政和县| 镇雄县| 彰武县| 来凤县| 海口市| 南华县| 吉木乃县| 太仓市| 确山县| 金昌市| 洛南县| 广宗县| 亳州市| 方山县| 城市| 安顺市| 富蕴县| 乌鲁木齐县| 乌拉特中旗| 兴隆县| 勃利县| 奎屯市| 夏邑县| 新乐市| 临高县| 崇仁县| 柘荣县| 霸州市| 泾川县| 崇左市| 德昌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