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我們該如何存在于宇宙?——羅伯特·索耶“新人類”系列
周 煒
創世伙伴資本創始合伙人
作為一名科技領域的投資者,我一直對技術創新和未來趨勢保持著極高的熱情。我也是一個科幻迷,因此很榮幸有機會為我喜歡的科幻作品撰寫推薦序。
由湛廬文化出品的科幻長篇小說《月球背面的復制者》(以下簡稱《月球》)與《穿越時空的下載者》(以下簡稱《穿越》)即將上市,作者羅伯特·索耶先生是我最喜歡的科幻作家之一,讀過這兩部作品后,我更確信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擁有我所認為的優秀科幻小說該有的樣子:既有翔實準確的科學描寫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又暗含哲理,能讓人掩卷沉思。
《月球》的故事發生在2045年,主角雅各布·沙利文自從他父親因遺傳性絕癥而成為植物人以來,就一直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有朝一日,他也許會步父親的后塵。數十年后,一項新興技術的出現,可以讓人通過復制意識到“人造人”軀體上,擁有更強大的“體魄”。雅各布仿佛看到了“重生”的機會,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復制了自己的意識,卻被迫卷入了一系列危機。
書中,通過聚焦“人造人”技術實現后可能會出現的某些局面,作者提出了多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原作首次出版于2005年,但其中探討的很多問題并不過時。令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便是小說里的庭審戲份,為了論證“人造人”凱倫到底還是不是凱倫本人,庭審雙方旁征博引,展開激烈辯論,用既往的判決案例與生物學知識來探究到底什么是“人”。此外,書中還探討了意識復制的可能性等話題,隨著角色的對話一步步深入哲學的密林,是閱讀這部作品的極大樂趣。
《穿越》則是索耶最新的長篇科幻作品。故事發生在2059年,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將他們的意識上傳到了同一臺量子計算機中。他們一組是準備進行地球首次星際旅行的航天員,另一組則是被判有罪、在虛擬監獄中服刑的謀殺犯。而一場足以毀滅地球的天災迫使這兩個群體必須攜手合作,共同拯救地球和自己。
這本書采用了多人口述記錄的敘事形式,在不同角色的視角切換中推進情節。而相較于形式的創新,《穿越》的文本內容也契合時代特征,包括其部分情節涵蓋了作者對當下時代性話題的關注。科幻作者的確需要緊跟時代脈搏,像索耶這樣的大師更不會例外。
《穿越》的另一大看點是兩個群體——精英面貌的航天員與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的囚犯——之間擦出的火花。索耶巧妙地將這兩個群體置于同一時空之下。危難當頭,這看上去似乎水火不容的兩類人不得不開展合作。他們將如何團結起來?讀者會從小說中找到答案。
總之,從《月球》和《穿越》兩本書中,讀者既能感受到索耶嫻熟的敘事能力,又能感受到他與時俱進的活力。兩部作品的寫作時間雖相差十幾年,但不難看出索耶一如既往的風格——在有意思的設定與情節之下,埋藏著深刻哲思與對現實的隱喻。仔細想來,兩部作品在主題上有著相似之處。《月球》借“人造人”的設定拋出的問題是“如何定義一個人”,《穿越》同樣涉及了不同人類群體間身份認同的問題。這或許也可看作一種隱喻: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時代如何發展,世界都只是一面鏡子,而從中反射出的人類對于自身的審視與定義,似乎才是永恒的話題。
科幻往往帶領我們抽離日常的煩瑣,讓我們得以抬頭望向星辰。而索耶的這兩部小說在為我們帶來星空的恢宏外,又不禁讓我們回望自身:生而為人,我們該如何存在于這茫茫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