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哲學思維的杰出心理學家
喬納森·海特,1963年10月19日出生于紐約。海特在大學時主修哲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看了太多伍迪·艾倫的電影,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哲學應該有點用”,但同時他也選擇了一些心理學課程,并愛上了這門科學。
1985年,海特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學士學位,后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心理學。海特本來是想做有關幽默心理學的實驗,但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一周后,他遇見了美國判斷與決策學會主席喬納森·拜倫。他和拜倫就“道德思考是不是有別于其他類型的思考”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第二天,海特就請拜倫做導師,投入道德心理學的懷抱。
1992年,海特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后到芝加哥大學研究文化心理學。1995年,海特進入弗吉尼亞大學任教。在弗吉尼亞大學的16年中,他獲得了由州長頒發的弗吉尼亞州杰出教授獎、洛克菲勒客座教授杰出教學獎,以及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等多項大獎。
積極心理學的先鋒,道德心理學的革命者
1999年,海特投身積極心理學,在方興未艾的積極心理學界,他以獨特的“氣質”成為積極心理學的先鋒派領袖。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利格曼曾說:“要想理解幸福,從跟隨海特開始。”海特博古通今,善于跨界,他用現代科學驗證古老的幸福假設,《象與騎象人》就是他思想的結晶。此書甫一出版就登上亞馬遜心理學理論類排行榜榜首,持續熱銷,受到眾多企業家的青睞。

與其他研究道德心理學的學者不同,海特的研究充滿了情感與沖突,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和兩個年齡相仿的姐姐一起長大,每天都會打架……道德在我家是件激情洋溢的事兒,可我所讀到的文章卻全部是關于論證和認知結構的……這似乎太理智了。”于是,海特從情感、直覺這條路出發,開始研究道德心理學與復雜社會系統。他設計的思想實驗——“兄妹間發生性關系你怎么看”叩問人心,被眾多心理學家、心理學教材引用。
海特和幾位科學家創辦了YourMorals.org網站,通過對道德與政治心理學的研究,幫助人們理解和尊重與自己道德基礎不同的群體,促進各政治派別間的相互理解。2012年,海特的著作《正義之心》一經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也獲得了Zócalo Public Square圖書獎等諸多獎項。在這部恢弘的作品中,他解答了如下問題:為什么人類會因政治與宗教產生分歧?人類的正義之心到底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

從商界到時代挑戰,探討和踐行道德責任
2011年,海特受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院長之邀,加入商學院并重新設計道德倫理課程。商科教育成就了很多人的事業,為社會生產了眾多追逐私利者。海特加盟商學院,不是向學生灌輸“道德是什么”,而是讓他們明白,成為一名商界專業人士,應如何理解人類本性中的缺陷,如何學會與不同群體打交道,如何設計倫理體系、設計組織機構和創建公司。他將商業倫理、道德心理學引入復雜社會系統,使企業、非營利組織、城市和其他系統更有效地工作。
2019年,海特與格雷格·盧金諾夫合著了《嬌慣的心靈》,探討了當代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如何讓孩子變得脆弱。2024年,海特的新書《焦慮的一代》出版后引發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海特指出,在智能手機普及后的十幾年間,不同國家的青少年在相近的時間段內普遍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他提出,要結束這場心理大危機,必須全社會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們減少對手機的依賴。《焦慮的一代》出版后,海特一直在積極聯合社會各界力量,推動書中所呼吁的措施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