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笫85章 山野小學代課的歲月(9)
- 黑惠江水向南流
- 烏蠻滋佳臘羅巴
- 2647字
- 2025-07-17 05:52:24
九
要是阿土認字了呢?”烏蠻滋佳從帆布包里拿出一個小本子,翻開,里面是他自己畫的簡易草藥圖,旁邊標注著名字和大致習性,“這是我教孩子們認的幾種山里常見的、值錢的藥材。您看,這是七葉一枝花,這是重樓,這是石斛……它們長什么樣,喜歡長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采藥效最好,書里都寫得清清楚楚!阿土要是都認得了,都記住了,他再去山里,是不是比蒙著眼睛亂撞強?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值錢貨?是不是能把藥材賣得更明白,不被那些收藥的山客忽悠?”
烏蠻滋佳指著圖上的字:“您看,這念‘七’,這念‘葉’,這念‘花’……阿土現在,這些字都認識了!書,就是認寶的‘眼睛’啊!”
阿土爹猛地轉過頭,渾濁的眼睛死死盯著烏蠻滋佳手里的本子,又看看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和圖,臉上的兇狠一點點褪去,被一種強烈的震驚和難以置信取代。他掙扎著想坐起來,牽扯到傷腿,疼得齜牙咧嘴,卻依舊死死盯著那個本子,喉嚨里發出嗬嗬的聲音。
“阿土爹,”烏蠻滋佳把本子往前遞了遞,“讓阿土回學校。他認的字越多,將來認的寶就越多,能給您換的藥錢,也才能越多。這腿,才真有指望治好。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破敗的屋子里,只剩下阿土爹粗重的喘息聲。他布滿血絲的眼睛在那本簡陋的草藥圖冊和烏蠻滋佳堅定的臉龐上來回移動。最終,他像是被抽干了力氣,重重地躺回那張散發著霉味的破床上,眼睛望著黑黢黢的屋頂,長長地、長長地吐出一口帶著濃重煙味的濁氣,啞著嗓子,從牙縫里擠出一個字:
“……好。”
家訪的路,漫長而艱辛。每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每一次對家長困苦的理解和共情,每一次用最樸實的語言將“讀書”與“出路”、“生存”艱難地連接起來,都像在開墾一片從未被陽光照拂過的凍土。烏蠻滋佳的喉嚨時常干得發疼,腳上的水泡磨破了又起。但他心中那簇被葉輝點燃的火焰,卻越燒越旺。他親眼看到,當他拿出阿嘎工整的算術本,給猶豫的阿木奶奶看時,老人渾濁的眼睛里閃過的光;當他承諾會抽空給家里勞力不足的孩子補課,不影響他們幫家里干活時,家長臉上冰封般的表情出現的松動。
學校,成了烏蠻滋佳傾注所有心血的戰場。簡陋的教室里,那十一個孩子,就是他必須守護的城池。
他徹底放棄了照本宣科。課本是骨架,他要用山里的血肉去填充它。算術課,他不再只是講枯燥的加減乘除。他讓孩子們計算家里一塊苞谷地能產多少斤糧食,除去交公糧和自家口糧,能賣多少錢;計算一頭豬崽從買來到出欄需要多少成本,賣多少錢才不虧本。他找來舊報紙,教孩子們認上面的標題,讀那些關于山外世界、關于種養殖技術的簡短報道,哪怕只是只言片語,也像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
最用心的,是語文課。他深知,認字,是走出大山、認識世界最基礎也最關鍵的鑰匙。他不再滿足于教會孩子們寫“人”、“口”、“手”。他結合家訪的見聞,把課堂變成了生活的大課堂。
這個字念‘藥’。”烏蠻滋佳在黑板上用力寫下這個字,然后變戲法似的從講桌底下拿出幾株曬干的草藥——這是他花了幾個休息日,跟著寨子里略懂草藥的老獵人辨認采摘的。“大家看,這是‘車前草’,我們寨子周圍水溝邊很多,葉子像豬耳朵,能清熱利尿。記住了嗎?車前草,就是這個‘草’字頭。”他把一株車前草遞給前排的孩子傳看。
“這個念‘重樓’。”他又寫下兩個字,舉起另一株根部膨大、帶著環節的植物,“葉老師說過,這東西根像疊起來的樓閣,所以叫重樓。是治跌打損傷的好藥!很值錢!但挖的時候要小心,別傷了根,小的也別挖,讓它長大。記住了嗎?重樓,這兩個字!”
孩子們的眼睛亮得像星星。阿嘎坐得筆直,幾乎是屏住呼吸,死死盯著黑板和老師手里的草藥,手指無意識地在桌子上劃拉著。這不再是飄在天上的字,這是長在山里、能救阿爺腿、能換錢的寶貝!
“這個字念‘契’!”烏蠻滋佳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種警示的力量。他拿起一份皺巴巴的、不知從哪里找來的、寫著歪歪扭扭字跡的舊紙片(他模仿了收藥材山客常用的那種簡陋收條),“大家看清楚!如果以后你們挖了藥材去賣,有人給你寫這個,上面寫了你賣了什么藥,多少斤兩,多少錢!如果你不認得這個‘契’字,不認得上面寫的斤兩數字,人家說多少就是多少,你被人騙了都不知道!”
他指著“契”字,目光掃過每一個孩子的小臉,尤其是阿嘎和阿龍阿豹兄弟(如果他們回來)可能坐的位置:“讀書認字,就是讓你們心里有桿秤!讓你們賣力氣、賣東西的時候,腰桿子能挺直!明白嗎?”
“明白!”孩子們的聲音異常響亮,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懵懂卻又真切的覺悟。
烏蠻滋佳不僅自己教,還想方設法激發孩子們的主動性。他把班上十一個孩子(后來又陸續回來了兩個,變成了十三個),按寨子遠近和能力強弱,分成了幾個小小的互助組。他指定了幾個基礎稍好、性格也穩重的孩子當小組長,負責在放學路上或周末,幫助組里認字慢的同學復習當天的生字,或者一起完成簡單的算術題。
這其中,有一個人,讓烏蠻滋佳感到意外又驚喜——他的親弟弟,烏蠻滋桂。
滋桂比哥哥小四歲,在班上算是年紀偏大的,平時話不多,甚至有點悶,但做事極其踏實可靠,字也寫得格外端正。烏蠻滋佳讓他當了其中一個小組的組長,負責寨子里包括阿枝在內的三個女孩。滋桂對這個任務,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責任心。
一天放學,烏蠻滋佳因為去阿土家送了點草藥耽擱了,回學校稍晚。暮色四合,他遠遠看見教室那扇破窗戶里還透出昏黃的光。他悄悄走近,隔著窗戶縫隙往里看。
只見滋桂正坐在阿枝的位子上,阿枝站在旁邊,低著頭,手指絞著衣角。滋桂指著攤在桌上的作業本,聲音不高,卻一板一眼:“阿枝,你看,‘豬’字這里,不是一點,是一撇。你老寫成點,就跟‘朱’字一樣了。朱是顏色,豬是圈里養的,不一樣。你想想你家的豬圈,是不是這樣?”他拿起鉛筆,在草稿紙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一個大大的“豕”字旁,又寫了個“者”,然后慢慢組合成“豬”。
“哦……”阿枝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臉上滿是認真。
“還有這道題,”滋桂又指著算術本,“三斤苞谷換一斤鹽,家里有九斤苞谷,能換幾斤鹽?你不能光想九除以三等于三。要想,三斤苞谷換一次鹽,九斤苞谷能換幾次?三次!一次換一斤,三次就是三斤!對不對?”他用手指點著題目,耐心地解釋著邏輯。
阿枝掰著手指頭,眼睛慢慢亮起來:“對!三次!三斤!滋桂哥,你真厲害!”
滋桂臉上沒什么表情,只是耳朵尖悄悄紅了,他擺擺手:“是烏老師教的。你下次別著急,慢慢想就行。”
窗外,烏蠻滋佳看著弟弟那還帶著稚氣卻異常認真的側臉,看著他努力模仿自己教學時的一舉一動,一股暖流混雜著難以言喻的感動,瞬間涌遍了全身。滋桂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穩穩地,幫哥哥守護著這來之不易的“十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