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霧與鞭聲
夏日的驕陽尚未展露鋒芒,岔河的晨霧總像被揉碎的棉絮,纏繞在青瓦屋檐上,帶著河水的微腥與草木的清冽。少年的烏蠻滋佳背著篾編書包,踩著草尖上晶瑩的露珠,沿著熟悉的小徑往村頭的學校走去。他的目光習慣性地投向村后那條蜿蜒上山的小路——幾乎每天這個時候,都能看見老廣佝僂著背,慢悠悠地趕著他的羊群往后山去。
老廣的身影在薄霧里顯得模糊而孤獨。他那支被歲月和手掌磨得油光發亮的竹制放羊鞭,鞭梢纏著一截褪色得幾乎發白的紅布條,隨著他的步伐輕輕晃動,在朦朧的霧氣中若隱若現。不知為何,那晃動的紅布條總讓烏蠻滋佳聯想到老廣后頸處那道隱約可見的、如同蜈蚣般猙獰的疤痕。村里的小孩私下都怕老廣,說他是“外鄉來的疤臉老頭”,說他身上有“殺氣”,連他養的羊都比別家的兇。但烏蠻滋佳覺得,老廣看羊群的眼神,有時候像錢方叔看他們這些小孩一樣,有種說不出的溫和。
這天,老廣的兒子阿桂從懷里掏出半個烤得焦香的土豆,一邊啃一邊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我爹昨晚又在說夢話了,可嚇人了!翻來覆去地喊什么‘炮火停一停!’‘快趴下!’”
孩子們都豎起了耳朵,既害怕又好奇。烏蠻滋佳想起父親烏蠻國程曾抽著旱煙提過幾句:老廣和村里另外幾個沉默寡言的外鄉人,都是從很遠的廣西那邊打仗過來的。他們跟本地人總有些隔閡,很少串門,但每到月朗星稀的夜晚,總會不約而同地聚在村口那棵百年老核桃樹下。幾瓶劣質的包谷酒,幾碟咸菜花生,就是全部。他們用帶著濃重口音的官話低聲交談,碰杯時酒瓶相擊發出的清脆聲響,在寂靜的夜里傳得很遠,聽起來竟與后山采石場傳來的打石聲有幾分相似,沉悶而帶著某種堅硬的回響。
阿桂的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平靜的水潭,在烏蠻滋佳心里蕩開了漣漪。放學后,他沒有像往常一樣直奔岔河邊找錢方叔,而是繞了個大圈,悄悄溜上了后山。他循著羊群啃食青草和偶爾的咩叫聲,在斜坡上找到了老廣。老人正倚靠著一棵虬枝盤結的歪脖子老松樹,嘴里叼著一根自制的旱煙袋,目光有些空茫地望著遠方層疊的山巒。稀疏的煙霧繚繞著他布滿深刻皺紋的臉。
聽到身后窸窣的腳步聲,老廣猛地轉過頭,渾濁的眼睛里瞬間閃過一絲本能的警惕和銳利,像受驚的野獸。但看清是村里的孩子后,那眼神很快又融化開,變成一種近乎疲憊的溫和笑意:“娃娃,放學了?怎么跑到這山旮旯里來了,是迷路了?”
烏蠻滋佳的心怦怦直跳,攥緊了衣角,鼓起勇氣仰頭看著老人:“阿叔,我…我想聽你講講打仗的事。真的像阿桂說的那么嚇人嗎?”
老廣夾著旱煙的手指明顯抖了一下,一截長長的煙灰簌簌地落在打了補丁的粗布褲腿上。他沉默了,時間仿佛凝固了許久,只有山風吹過松林的嗚咽聲。終于,他用煙桿指了指身旁一塊相對平整的大石頭,聲音像是被粗糲的砂紙磨過般沙?。骸白?。”
烏蠻滋佳小心翼翼地坐下,屏住了呼吸。
松濤陣陣,如同低沉的背景音。老廣的聲音斷斷續續地響起,將他拉回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那是1942年的春天,滇西大地的寒意尚未完全褪盡。作為被征召的廣西兵,年輕的他和無數同鄉一起,懷揣著保家衛國的熱血與離鄉的悲愴,跟著部隊一路艱難西進。卡車在蜿蜒曲折、險象環生的滇緬公路上顛簸前行,揚起的漫天黃土遮天蔽日。車廂里,年輕的士兵們用帶著鄉音的調子高唱著戰歌,眼神里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勝利的渴望。那時,誰又能想到,等待他們的將是怎樣一座血肉熔爐?
“松山……”老廣吐出這兩個字時,喉結劇烈地上下滾動了一下,仿佛咽下了一塊燒紅的炭。他的目光變得幽深而痛苦。“那山……看著平平無奇,不高也不陡,可小鬼子在上面足足修了三年!地堡像王八殼子一樣硬,坑道四通八達像老鼠洞,暗火力點藏在草窠里、石頭縫里,密密麻麻,跟蜂窩似的……我們連沖上去的時候,連個人影都瞧不見,子彈就像夏天的暴雨點子,劈頭蓋臉地砸下來……”他下意識地用手掌摩挲著自己的膝蓋。
烏蠻滋佳聽得大氣不敢出,小小的身體繃得緊緊的。
老廣像是為了印證什么,慢慢卷起了自己的褲腿。膝蓋上方,一道深褐色、如同溝壑般猙獰扭曲的疤痕赫然暴露在空氣中,即使在昏暗的光線下也顯得觸目驚心。疤痕周圍的皮膚皺縮著,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慘烈?!斑@是讓炮彈皮子給咬的?!崩蠌V的聲音低沉下去,“當時我們趴在剛炸出來的彈坑里,泥巴混著血水,又燙又黏……身邊的兄弟,前一刻還在喘氣,后一刻就……就沒了聲響。有個新兵蛋子,瞧著比你現在大不了幾歲,頂多十六七,腸子都流出來了,死死抱著我的腿,渾身哆嗦著喊‘班長……班長……我害怕……’”老廣的聲音戛然而止,他顫抖著手想去掏煙袋,卻怎么也摸不準煙絲,劃了幾次火柴都沒點著。
烏蠻滋佳感覺一股寒氣從腳底升起,他慌忙解下腰間的小水壺,遞了過去。老廣接過來,猛灌了幾口涼水,才壓下那股翻涌上來的窒息感。他緩了緩,繼續道:“那仗……打了整整三個月,白天黑夜地打。槍炮聲就沒停過,耳朵里整天嗡嗡響。我們拿炸藥包去炸地堡,炸藥包綁在竹竿上往前送,人還沒靠近就被打成篩子……用火焰噴射器去燒坑道,那火蛇竄進去,里面的慘叫……唉……”他痛苦地閉上眼睛,又睜開,“有次,我跟著敢死隊,身上捆滿了手榴彈,就想著往鬼子人堆里撲……”
劇烈的咳嗽再次打斷了他的講述。老廣彎下腰,咳得撕心裂肺,蒼白的臉上泛起病態的紅暈。羊群似乎也感到了不安,發出一陣焦躁的咩叫。烏蠻滋佳不知所措地輕輕拍著他的背。
咳嗽稍歇,老廣喘著粗氣,眼神空洞地望著西斜的落日:“最后……最后攻上主峰那天,漫山遍野……都是尸體啊……堆得跟柴垛似的。我們踩著血水往前走,一腳下去,血能淹過腳脖子……那黏糊糊的……連草鞋都被染透了,脫都脫不下來……”他的聲音越來越低,最后幾近囈語。
夕陽的金輝把老廣佝僂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幾乎與山坡上叢生的荒草和嶙峋的怪石融為一體。烏蠻滋佳這時才注意到,老廣扶著旱煙桿的右手,小指缺了最上面的一小截,斷口處是粗糙的愈合痕跡。指甲縫里深深嵌著一些洗不掉的、深褐色的污漬,不知道是長年累月干農活積下的泥土,還是……某些早已凝固、滲入肌理的東西。
“那……后來呢?”烏蠻滋佳的聲音輕得像怕驚擾了什么。
“后來?”老廣扯動嘴角,露出一絲比哭還難看的苦笑,“后來……小鬼子投降了唄??晌覀冞@些人……回不去了啊?!彼h方連綿起伏、被暮靄籠罩的山巒,眼神飄忽不定,仿佛在努力尋找著什么,“有人說我們是‘敗軍之將’,有人說我們是‘殘兵敗卒’,丟了祖宗的臉……我揣著半條命,拖著這條瘸腿,一路走,一路討飯,也不知走了多久,才走到這岔河邊。那時候,就想著……能有個地方遮風擋雨,有口熱乎飯吃,就知足了……哪還管什么臉面不臉面?!?
暮色四合,山風漸涼。老廣撐著樹干站起來,拿起放羊鞭,開始吆喝著驅趕羊群下山。烏蠻滋佳默默地跟在他身后,小小的腦袋里翻騰著剛才聽到的一切。他忽然想起偶爾跟阿爹去鎮上趕集時,看到過幾個衣衫襤褸、眼神空洞的老人,他們總是在下雨天時瘸著腿走路,步履蹣跚;總在深夜里對著月亮或黑暗發呆,沉默得像一尊尊石像。原來,每個人的故事里,都可能埋著一座像松山那樣燃燒著、淌著血的山峰。原來,那些沉默背后,是足以將人壓垮的重量。
回到家時,天色已暗。阿爹烏蠻國程正就著灶膛里跳動的火光,專注地編織著一個大竹筐,細長的竹篾在他粗糙卻靈巧的手指間翻飛。火光跳躍著,映照在他飽經風霜的臉上。
烏蠻滋佳放下書包,蹲在阿爹身邊,看著那溫暖的火焰,猶豫了很久,才鼓起勇氣小聲問:“阿爹,老廣叔……他們那些人,真的是壞人嗎?就像村頭阿婆有時候偷偷罵的那樣?”
烏蠻國程手中的動作猛地一頓,一根細竹篾“啪”地一聲輕響,斷了。他抬起頭,看著兒子稚嫩卻充滿困惑和探尋的眼睛,沉默了片刻?;鸸庠谒壑忻髅鳒鐪纭K闷饠嗟舻捏鷹l,聲音低沉而緩慢:“佳娃啊……打仗這種事……哪有真正的贏家?子彈不長眼睛,炮火不認人。老廣他們……都是拿自己的命去填、去拼,想著保住身后家園的人。只不過……”阿爹沒有再說下去,只是深深地嘆了口氣,那嘆息仿佛有千鈞重。他低下頭,重新拿起新的竹篾,繼續編織。竹篾交錯摩擦發出的“沙沙”聲,在寂靜的灶房里回響,里面似乎藏著他所有未說出口的悲憫、無奈與沉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