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發現:認識內在的自我
關于自我的心理學視角
《悉達多》作者黑塞在書中以佛陀悟道的傳奇背景為藍本,融合了中印智慧和東方哲學,講述了主人公悉達多不斷探索自我、追尋生命意義的成長故事。毛姆在他的《人性的枷鎖》一書中,塑造了菲利普的這個角色。菲利普經歷了種種挫折與嘗試,從迷茫逐漸走向自我覺醒。讀者可以從他身上看到一個人在不斷探索自我、尋找人生方向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困惑以及最終的和解,從而對自我探索的艱辛與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中,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著作《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包含了老子對宇宙、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見解,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從東方哲學的角度理解自我與世界的關系,探索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逐漸成為研究個體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重要學科之一。早期,“自我”作為核心概念被廣泛討論。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將自我分為“主我”和“客我”,前者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當前行為狀態的認知,后者則是指社會角色及他人評價等外部因素影響下形成的自我形象。
另一位著名學者埃里克森則提出了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他認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會面臨特定的心理沖突,并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促進自我認同感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在嬰兒期主要面臨信任與不信任的沖突,幼兒期則是自主與羞怯、懷疑的沖突,在兒童期會有主動感與內疚感的掙扎,青少年期要應對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難題等。每個階段的沖突解決得順利與否,都對個體的人格發展和自我認同感有著深遠影響,為個體成長奠定基礎或帶來挑戰,促使個體不斷在成長中探索和塑造自我。
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學者們不再僅僅局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而是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來深入剖析自我的各個方面,對自我的研究也更深入細致深刻。
自我圖式是指個體對自身的一種認知框架,自我圖式讓每個人在加工與自己相關的信息時,產生的結果都不相同。當自我圖式是積極的時候,個體往往會以樂觀、自信的視角去看待和處理與自身相關的事物。
比如,一個認為自己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在社交場合中會更積極地與他人交流,因為其積極的自我圖式促使他相信自己能夠很好地應對各種交流情境。相反,若自我圖式是消極的,個體可能會在面對相關信息時產生自我懷疑、退縮等情緒。再比如,一個覺得自己不擅長數學的人,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可能會輕易放棄,或者在學習數學時充滿焦慮,這是因為消極的自我圖式限制了他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和發揮,并且這種消極的認知結構會在很多方面影響他的行為和決策,進而對其個人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同時,自我圖式與一個人的自尊、自信也緊密相關。積極的自我圖式通常會提升個體的自尊水平,使其對自己有更高的評價和認可,進而增強自信心,從而在面對各種任務和挑戰時更有信心和動力去嘗試和完成。而消極的自我圖式則可能導致自尊下降,自我效能感減弱,使個體在行動上變得猶豫不決,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因此,自我圖式并非單一固定的,而是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世界具有兩面性,既有光明,也有黑暗,而你心目中的世界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實際上取決于你自己的圖式,你以什么樣的圖式來認識和理解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是什么模樣。
蛻變:從消極自卑到積極向上
周曉生長在一個小縣城,父母為了生計長年在外地打工,他從小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于是,他也成了同學們眼中的“沒爸媽管的野孩子”。這樣的話語時常在他耳邊響起,讓他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無助。
每當看到其他同學的父母來學校接送他們,周曉的心中就會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失落感。他開始變得越來越消極,在學校里總是獨來獨往,不愿意和同學們交流。課堂上,他也總是心不在焉,學習成績逐漸下滑。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初中。直到有一次,學校組織志愿者活動,去當地的養老院看望老人。周曉原本并不想去,但在老師的要求下,他不情不愿地參加了。在養老院里,周曉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奶奶。老奶奶看到周曉一臉不開心的樣子,便主動和他聊天。周曉向老奶奶傾訴了自己的煩惱,說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經常被同學嘲笑,所以覺得自己很不幸。
老奶奶聽后,微笑著對周曉說:“孩子,你看我,在這里沒有親人陪伴,但我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因為我知道,生活中總會有不如意的事情,但我們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你的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他們是為了給你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才出去打工的,他們其實很愛你。而且,你有健康的身體,有學習的機會,這些都是很寶貴的財富啊?!?/p>
老奶奶的話深深地觸動了周曉。他開始反思自己,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只關注到了生活中的負面因素,而忽略了那些積極的方面。
恰逢此時,媽媽放假回來,還趁著國慶假期帶他去北京玩了一圈,去清華北大轉了轉。周曉記得當時自己漫步在校園里時,就被那濃厚的學術氛圍和美麗的校園環境所震撼。看著校園里來來往往充滿自信和朝氣的學子們,周曉心中涌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向往和憧憬。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他靜靜地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在清華園的荷塘邊,微風拂過,荷葉搖曳,周曉仿佛看到了未來那個充滿希望的自己。他意識到,世界原來如此廣闊,在他生活的小縣城之外,還有這么精彩的天地等待他去探索。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努力改變自己,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從北京回來后,周曉仿佛變了一個人。他不再在意同學們的嘲笑,而是努力學習,用成績來證明自己。每天放學后,他都會主動完成作業,然后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遇到不懂的問題,他會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同學們并沒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討厭,他們也很愿意幫助他。
除了學習,周曉還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他加入了學校的籃球隊,雖然身高并不占優勢,但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頑強的毅力,成了球隊中的重要一員。在籃球場上,他盡情地揮灑汗水,享受著運動帶來的快樂。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周曉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身體,還培養了自己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曉的成績越來越好,也變得越來越自信。他的自我圖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一個消極自卑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少年。他開始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美好。
初中畢業后,周曉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他知道,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新起點,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不再害怕,因為他已經學會了如何從積極的一面看問題,即使將來沒有考上理想中的學府,但他也已經學會了如何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自我身份探索:力量的來源
自我概念清晰性則強調個體對自我認知的明確程度和穩定性。一個具有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人,就像是擁有一幅清晰準確的自我畫像,能夠準確地認識自己的特點、價值觀和目標。在面對各種情境時,他們表現出更強的心理韌性和適應性。例如,在職業選擇中,這類人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價值觀,所以能夠更果斷地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當遇到工作中的困難時,他們不會輕易懷疑自己,而是基于對自己的清晰認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能力邊界和發展方向,能夠更好地調整心態和行動策略。而自我概念不清晰的人,往往在面對決策時會感到迷茫和困惑,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在困難面前也更容易產生焦慮和自我否定的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缺乏準確的認知,無法堅定地依靠自身的特質和目標來應對各種情況。
自我效能感則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心和信念。它猶如一種內在的動力源泉,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努力程度和面對困難時的堅持性。當個體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時,他們在面對任務時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嘗試。比如,一個相信自己能夠在演講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人,會更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準備演講稿、練習演講技巧。在努力的過程中,他們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能力和付出會帶來成功的結果。而當遇到困難時,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會把困難看作是挑戰,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相反,自我效能感較低的人,可能在任務開始前就猶豫不決,不敢輕易嘗試。在面對困難時,他們更容易產生退縮的想法,認為自己無法克服困難,從而導致努力程度不足,甚至放棄努力,這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能力發揮和個人成長。
世間萬物皆遵循自然規律發展變化,而人的本質則在于順應自然之道,保持內心的純凈與自由。這啟示我們,在追尋“我是誰”的過程中,應該學會放下外在束縛,傾聽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