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079各方反應(4000)
- 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 夏天就是要吃西瓜
- 3931字
- 2025-07-23 10:03:48
劉義真把改革農具的事情交給杜驥,也就不過問了。
過問也沒用,他就是個外行,只知道一個直轅變曲轅,所以,劉義真只要結果。
反正自己年齡小,不必急于一時,有的是時間讓匠人們試錯。
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時間長了,總能整明白。
然而,與劉義真充滿耐心不同,有的人卻在爭分奪秒。
赫連璝自從告別了他的好兄弟后,便直奔統萬城。
途經高平川時,先行回國的叱干羅引已經在此清洗過一遍了,但是殺的人并不多。
赫連璝與赫連倫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生活在高平川的鮮卑破多蘭部是他們共同的母族。
無論二人究竟是誰即位,破多蘭部對此都不會太過抵觸,所以叱干羅引只是處死了赫連倫的鐵桿支持者。
赫連璝在離開高平川時,順道帶走了赫連倫的妻妾。
這也正常,如果是赫連璝被廢殺,他的妻妾大概率也會被赫連倫或者赫連勃勃玩弄。
等到赫連璝回了統萬城,自然也不會放過赫連勃勃的王妃梁氏。
他這輩子最恨兩個人,一個是親爹,一個是親弟弟。
當然了,匈奴人本就有父死子繼的傳統,赫連璝哪怕繼續立梁氏為王妃,別人也無從指謫。
......
統萬城位于白于山以北,鄂爾多斯高原以南,這地方在后世,又叫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2萬平方公里。
北宋時,因為與西夏在此激烈交流意見,打了上百年,硬生生把這里打成了荒地,及至明朝,已是‘四望黃沙,不產五谷’。
但在宋代以前,這里沃野千里,水草豐美。
統萬城的具體位置在無定河北岸,就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的那條無定河。
叱干羅引先于赫連璝半月回到統萬城。
他只帶三千騎兵,一人五馬,自然走得快。
叱干羅引奉命調集了五萬匹牛,二十萬頭羊,讓人驅趕著送往安定。
這筆牛羊換甲胄的交易,胡夏相較而言更為急切,因為赫連璝面臨著北魏實實在在的威脅。
如今的北魏,就是北方名副其實的霸主。
赫連璝是真的害怕魏軍打過來,所以急著討要甲仗。
當然,如果劉義真得了牛羊,借機遠征朔方,那就是在逼迫赫連璝帶領部眾投奔北魏。
赫連璝清楚劉義真不是一個利令智昏的人,就算占據了朔方,但如果這些部落都投了北魏,得地失人又有何用。
回了統萬城,赫連璝為赫連勃勃、赫連倫發喪。
胡人是沒有守孝一說的。
葬了二人后,赫連璝又在宮殿正式接受了群臣的祝賀,他信守當初密謀時的承諾,拜丈人叱干羅引為相父,以此籠絡鮮卑四部之一的薛干部。
叱干即為薛干。
至此,胡夏內部的局勢暫時算是穩住了。
赫連璝與叱干羅引這對翁婿如今正處于分享權力的蜜月期,赫連璝即使想要卸磨殺驢,也不可能挑在這個時候。
回到后宮,赫連璝迫不及待地與嫡母、弟媳大被同眠。
好不容易弄死了父親、弟弟,也是時候享受享受,品嘗戰果了。
至于甲仗的事,急也沒用,還得等著劉義真收了牛羊再發貨。
......
在叱干羅引率先回國后,進行的一系列的大動作根本瞞不過人,早就有人把消息送往了平城(山西大同)。
北魏舊都在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二十年前遷都于平城。
皇帝拓跋嗣看罷密信,讓人速請謀主崔浩前來商議。
崔浩出自河北大族清河崔氏,常自比張良,但也的確智謀出眾,深受拓跋嗣的信賴,史載:凡軍國密謀皆預之。
“崔卿,赫連勃勃死在了渭北,赫連璝繼承父位,與劉義真約為兄弟,如今兩家休兵,夏人退回了朔方,劉裕可真是養了一個好兒子啊。”拓跋嗣感嘆道。
他如今也才二十六歲,以為能熬死劉裕,想不到又有一個十二歲的劉義真橫空出世。
不過,拓跋嗣也沒有什么好羨慕劉裕的,他的長子拓跋燾雖然是比劉義真小了一歲,但也同樣不凡,已經展露了智慧。
事實上,對于晉夏之戰的勝負,拓跋嗣其實早有心理準備了。
前幾天從河東郡傳來的情報,劉義真往蒲坂增兵六千,正是韋士榮、杜安所領的六千義從軍。
崔浩當時就斷言,必定是赫連勃勃敗了,否則劉義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還往蒲坂分兵,當務之急肯定是要擊退了夏軍再說。
只是沒有料到赫連勃勃竟然死了,而且赫連璝能夠與劉義真光速握手言和。
崔浩如今聽了這么個結果,不由眉頭緊鎖,沉吟許久后,說道:“陛下,赫連勃勃既死,夏人必然潰敗,但是劉義真卻適可而止,與赫連璝罷兵言和,二人只怕早有勾結,臣以為,定是他不久將要南下,所以希望赫連璝能夠替他看住北面門戶。”
拓跋嗣對此深以為然,他問道:“依照崔卿所言,此時不可出兵朔方?”
“不錯,夏人雖敗,但尚有堅城,我軍冒然西進,恐一時難下,劉義真也必然出兵救援,臣以為,不如等劉義真回了彭城,再作計較。”
拓跋嗣沒有疑惑劉義真為什么能夠回去彭城,他要是劉裕的話,也會毫不猶豫地更易世子,自然要把劉義真叫回去。
“如此說來,朕難道什么都不做,就等著小兒離開?”
擔心拓拔嗣面子上過不去,崔浩給了個臺階:“如今夏國人心惶惶,陛下可以暗遣使者至朔方,引誘其部落來降。”
拓跋嗣微微頷首,認可了崔浩的建議。
只不過這一舉動可能收效甚微,至少胡夏的幾個核心部落不會輕易叛離。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除非北魏攻取朔方,否則他們舍不得遷離這一區域。
當然,崔浩不贊同出兵朔方,還有三個原因。
其一是年初北魏剛與柔然人打了一仗,雖然主力是北魏控制之下的高車、丁零等部落,但這些部落需要暫時休養生息,短時間內難以跟隨魏軍進攻朔方。
第二個原因是北魏目前正準備推行一項政策:強行將冀、定、幽三州的徒河人遷徙到代郡。
徒河人是拓跋鮮卑對其余鮮卑人的蔑稱,因西晉時,慕容鮮卑首領慕容廆率部遷居幽州徒河縣(遼寧錦州)而得名,以此凸顯拓跋鮮卑才是真鮮卑。
拓跋嗣遷徙徒河人到平城附近,是為了固本,削弱地方,這屬于國策,必須推行。
但此舉必然引得河北鮮卑人的不滿,有可能會需要派遣軍隊威懾、鎮壓,實在騰不出手,短時間內不能陷入朔方的泥潭。
畢竟赫連勃勃的統萬城確實修得堅固,一時半會真的很難攻下。
既然現在不能出兵,倒不如暫時先安定國內。
崔浩也在力主推動這項政策,那些滯留在河北的鮮卑人被遷走,同樣也符合河北士族的利益。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北魏如今進入了將領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不是沒有名將,而是沒有頂級的軍事人才。
對此,崔浩曾有過評價:兵眾雖盛,而將領之中卻無韓信、白起,長孫嵩有治國之才,沒有進取之能。
崔浩提到的長孫嵩,也就是去年率領三萬騎兵沖擊卻月陣,被朱超石帶著二千七百人打得抱頭鼠竄的那位。
其余如叔孫建、奚斤等老將,也并沒有帥才。
至于皇帝拓跋嗣,雖然文武雙全,倒是能夠御駕親征,但他自小多病,身體并不好。
......
崔浩離開偏殿,沒走多遠,迎面遇上了拓跋燾。
“參見皇長子。”崔浩趕忙行禮。
拓跋燾與劉義真一般,前些日子過的生辰,年僅十一歲,還未封王,拓跋嗣也并未冊立儲君,但北魏內部所有人都知道,未來的太子必定是這位皇長子。
在拓跋燾出生不久,其祖父拓跋珪就曾斷言:成吾業者,必此子也。
拓跋燾也沒有辜負拓跋珪的期望。
原時空中,拓跋燾十二歲時,拓跋嗣就放心讓他前往北疆,整頓邊防,而且干得有聲有色,十六歲御駕親征,擊敗柔然可汗。
相較于劉義真,他才是真正的早慧近乎妖。
“崔公。”拓跋燾回了一禮。
他的母親姓杜,出自魏郡杜氏,是個漢人,受到其母的影響,拓跋燾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鮮卑人,至少他就很愛與人下棋。
抬起頭,拓跋燾好奇道:“聽聞朔方有了消息,父皇急召崔公,必有大事,我正要求見父皇,詢問經過,如今偶遇崔公,還請崔公為我解惑。”
拓跋燾很敬重崔浩,主要也是因為崔浩非常受其父拓跋嗣的器重,甚至引得許多鮮卑大臣的嫉妒。
崔浩自然不會推脫,拓跋嗣因為身體的原因,并不阻止他們來往。
二人尋了個說話的地方,崔浩將自己知道的有關晉夏之戰的全部事情告訴了拓跋燾。
拓跋燾聽罷,慚愧道:“劉義真只是年長我一歲,就已經威震西北,而我年滿十一,卻還是一事無成,唉!真是虛度光陰。”
崔浩愕然,任他足智多謀,一時間也不知該說些什么。
拓跋燾又自顧自地說道:“聽聞晉人遣使北上,不久將至平城,崔公,此事當真?”
崔浩點點頭:“確有其事。”
拓跋燾大喜:“我當書信一封,讓他們轉交給劉義真。”
“不知皇長子為何要與劉義真聯絡。”
崔浩當然不會認為拓跋燾是要效仿赫連璝,畢竟拓跋燾的處境與赫連璝截然不同。
赫連勃勃那是明擺著要廢太子,赫連璝必須自救,而拓跋嗣雖然喜愛次子拓跋丕,但拓跋燾太過出眾,拓跋丕對他根本產生不了威脅。
拓跋燾聽了崔浩的疑惑,笑道:“我既然聽說了他的名聲,他也應該知曉我的名字,我們年齡相仿,又同樣尊貴,注定會是一對宿敵。”
他的言語間滿是自信。
早在聽說劉義真擊敗赫連璝后,拓跋燾便注意到了他。
如今對方斬殺赫連勃勃,平定關中,于拓跋燾看來,倒是有資格成為自己一生的對手。
......
北涼,姑臧。
西秦的使者翻山越嶺,來到此地,卻發現迎接他的官員幾乎人人都身著舊袍,連個穿新衣服的都沒有。
這讓西秦使者大為驚訝。
他也不是第一次出使北涼,印象中,這些人都是出自當地豪族,日子應該也沒有這么苦吧。
西秦使者找到機會,詢問一位舊相識。
那位舊相識避開旁人,苦笑道:“此前劉裕入關中,劉校郎因為穿了一件漂亮衣服而被處死,如今劉義真斬殺赫連勃勃,全取雍州七郡,大王盛怒難當,滿朝文武,又有誰敢再犯。”
早在西秦使者趕到之前,晉夏之戰的結果就已經為北涼君臣所知,而且有一段時間了,但北涼官員們誰都不敢疏忽大意。
西秦使者聽說此事,又看了看自己為了宣揚國威而穿著的華麗袍服,臉色大變,非得跟隨行之人換了身樸素些的衣服,才敢去見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對于西秦的提議,欣然答允。
他目前的戰略重心不在南方的西秦,而在西涼。
西涼是由涼州大姓李氏建立的漢族政權,起初定都敦煌,后來遷都酒泉,與西秦、北涼并為隴右三國。
開國皇帝李暠被后來的李唐皇室尊為祖先。
沮渠蒙遜早就有吞并西涼的心思,如今西秦一心防備晉軍翻越隴山,遣使與他交好,沮渠蒙遜又怎會拒絕,正好能夠放心地謀劃如何攻取西涼。
這也算是他近段時間聽說的最好消息,因為劉義真平定關中而生出的怒氣也因此消散了許多。
(感謝錦繡乾成獻出的600部曲,感謝明不詳獻出的200部曲,感謝安靜看好書獻出的100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