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48.八旗軍
- 朕自澳洲歸來,反清復明
- 喝茶我用扎啤杯
- 2012字
- 2025-07-09 08:00:00
故而,在酒宴之上才剛吃完了第一杯酒,馮勇勝便直接開口說道:“劉將軍,據我軍可靠情報,如今盤踞在兗州府的敵軍總共不過只有萬余,且分散多地,其主力部隊現在濟寧,兵力應該不足五千!”
馮勇勝這一開口,滿屋頓時鴉雀無聲,都神情錯愕地朝他看了過來,這滿屋子人都還等著向他敬酒呢,誰能想到他這一上來就說起了正事兒?
這樣的情況自是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像馮勇勝這樣的他們還真是頭一次遇見,不過馮勇勝既然都已開了口,他們也不能不接茬兒啊!
劉肇基當即放下了手中的酒杯,正色道:“沒想到馮將軍竟然早已探明那建奴之虛實,如此一來,我軍之勝算,便又多了幾分!”
說話的同時,劉肇基一直看著馮勇勝的反應,卻見馮勇勝神情嚴肅,確實不是在裝腔作勢。
他料想,或許是馮勇勝身負皇命,真的十分重視這趟差事,若真是這樣,對他來說倒也是件好事,畢竟他也不喜歡搞那些虛頭巴腦的,也煩官場上那種惺惺作態與拐彎抹角。
馮勇勝聽了劉肇基的話,微微點了點頭,伸手用筷子夾起了一塊兒雞肉送進了嘴里,邊咀嚼邊說道:“勝算我們一直是有的,只不過我認為,被動防御,實屬下策,若想取勝,還是要主動進攻才行!”
劉肇基聞言,不禁有些緊張了起來,他心中不免擔心,怕這馮勇勝是立功心切,急于求成,現在這沂州城能不能守住都兩說呢,若是再輕敵冒進,恐怕……
但是劉肇基自然不敢直接開口反對,也只能旁敲側擊地提醒道:“馮將軍‘以攻為守’的戰略自然是好的,但馮將軍對那建奴可能不太了解。
在下之前曾在遼東效命,與建奴交手不下十余次,對建奴之實力最是清楚不過,建奴者,多是山野獵戶出身,生性彪悍,精于騎射,故而其兵力雖少,卻實力強勁,與之為敵,還應慎之又慎才是!”
劉肇基說話的同時一直都在注意著馮勇勝的臉色,唯恐自己所說惹得馮勇勝不悅。
不過馮勇勝一心只想著如何克敵,哪有其他的心思,聽了他所說的情況,反倒被勾起了興趣,“關于建奴的八旗軍,我之前也有所耳聞,但卻不及劉將軍今日所說的這般清楚,劉將軍既然如此清楚那建奴的底細,還請細細告知與我。”
既然馮勇勝問起,劉肇基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建州女真起初以圍獵為生,其組織形式謂之‘牛錄制’,后那奴酋以此為基礎,對牛錄制進行了改編重建,規定以三百人為一牛錄,并在牛錄之上設置‘甲剌’,以五牛錄為一甲剌,在甲剌之上設置‘固山’,以五甲剌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剌額真’和‘固山額真’為其首領。
所謂‘固山’,便是‘旗幟’的意思,是女真人的叫法,而建奴所設固山正好八個,故稱‘八旗軍’!”
“原來如此!”
馮勇勝緩緩點頭,隨即掐指一算,“若是如此說來,建奴之一旗兵馬不過七千五百人,八旗加在一起也才六萬,只這六萬兵馬,大明都應付不來?”
劉肇基聽聞此言不禁咧嘴苦笑:“這里面也有諸多原因吧,雖論及兵力,我大明說是百倍于建奴也不算夸張,只是朝廷起初并沒有把建奴放在眼里,自然也不可能以舉國之力討伐之。
卻不成想,縱虎為患,這建奴竟逐漸做大,轉眼間竟然已經從疥癬小疾變成了心腹大患,可彼時國內天災人禍不斷,此消彼長,朝廷再想要將建奴消滅,已然是有心無力了。”
體量越大,負擔越重,馮勇勝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并不想刨根問底探究大明敗亡的原因,只想搞清楚建奴的底細。
劉肇基身為大明的臣子,自然也不便多說其他,言盡于此,轉而拉回了正題,“而且,這建奴的兵力也不能像馮將軍那般計算,雖然建奴的八旗軍創立之初,確實只有五六萬的兵力,但隨著建奴日益壯大,各旗之下的牛錄數量早已超出規制。
而且,后來建奴征服韃靼諸部,又設立了蒙古八旗,擄掠我大明百姓,俘虜招降我明軍將士,編為了漢八旗,其兵力早已今非昔比。
雖然便是那八旗軍的編制擴張為最初的三倍有余,兵力亦無法與我大明相比擬,但‘羸卒數萬難敵精銳三千’啊,僅憑數量優勢,可是打不了勝仗的!”
說到此處,劉肇基已經把話頭引到了眼下,也有些收不住嘴了,順勢就把心里話給禿嚕了出來:“如今駐扎在那濟寧城的,可是那奴酋的長子豪格,其麾下之正藍旗乃是八旗中的精銳,便是我軍之兵力數倍于敵,亦不可小覷啊!”
馮勇勝聽到此處,自然已經聽出了劉肇基的意思,很顯然,劉肇基并不認同自己所提議的“以攻為守”之策,應該還是更加傾向于據城堅守。
不過馮勇勝提議‘以攻為守’,主動進攻,可不是立功心切,急于求成的冒進之舉,而是經過冷靜分析和深思熟慮的。
馮勇勝說起話來就沒有劉肇基那么多顧慮了,畢竟澳明軍隊開會的時候,也經常會有分歧,但是大家從來不會因為存在分歧而急眼,而是各抒己見,言明利弊,如此才能碰撞出最優的作戰方案。
習慣使然,馮勇勝自然是有話直說的,“我理解劉將軍你心中的顧慮,承蒙劉將軍剛才為我耐心講解了八旗軍的由來與底細,我已知道眼下我們所面對的這支正藍旗部隊實力不俗,是建奴最早建立的八旗之一,是一支真正的精銳。
但是,我要說的是,我們澳明禁軍部隊也不是吃素的,同樣是澳明帝國精銳中的精銳,既然雙方都是王牌部隊,那就狹路相逢勇者勝,看看到底誰的拳頭更硬!”